喜歡音樂的朋友,應該還記得2005年底,那場邀集二十把史特拉第瓦里、瓜奈里與阿瑪悌等名琴、
總值超過5億元台幣的提琴表演和展覽吧?有這樣大面子的當然就是名小提琴家胡乃元。
去年,胡乃元在企業家嚴長壽的支持下,成立了「Taiwan Connection」樂團,計畫透過胡乃元的學養、策畫與人脈,邀請資深的世界知名音樂家或是年輕有潛力的華裔音樂工作者,一同提升台灣的室內樂與音樂教育。從去年的巴洛克音樂、巴赫、到今年的莫札特,原本從事創作的胡乃元,竟像是孜孜矻矻的音樂歷史學者,循著音樂演奏史的脈絡,不斷地鑽研音樂家的史料與音樂,從中找出新的問題與見解,呈現在他策畫的系列音樂會中。
鍾愛歌劇創作
他說,莫札特的傳奇,不在於他是個「妥瑞氏症」病人而已。記不記得?電影《阿瑪迪斯》(Amadeus)裡那個動若脫兔、極端活躍的莫札特,雖然他的音樂享譽天下,但私底下他的笑聲,總會讓社交場合裡自認深具教養的名流,尷尬不安。著迷歌劇創作的莫札特,只認得樂譜和台詞,完全不會評價角色的低俗或不雅,寧願獨排眾議地寫出改編政治敏感劇作《費加洛婚禮》,讓這齣歌劇和羅西尼的《塞爾維亞理髮師》,一同被公認為歌劇史上「喜歌劇」雙璧,雋永至今。所以,胡乃元以莫札特的一生為主題,將第一場音樂會命名為「嬉遊與詠歎」,藉以呈現莫札特對劇的情有獨鍾。
音樂神童的內心世界
不僅4歲成為音樂神童,6歲的莫札特即多次至維也納熊布倫宮,於奧匈帝國女皇瑪麗亞.泰瑞莎(一個擁有能生十二個孩子的好肚子、又能統治多國的聰明主婦)座前演奏──現在在熊布倫宮裡,還保有一幅畫有小莫札特在宮內參加婚禮大典的油畫。在他成長和創作的過程裡,除了不敢違逆的父親和音樂啟蒙師巴赫之外,當年的音樂家海頓,是莫札特崇拜的偶像和長輩。據說他初期的音樂,有不少模擬了海頓的風格;但令人佩服的是,莫札特在1785年,也就是他29歲左右,寫了六首弦樂四重奏,獻給海頓。他在寫給海頓的信裡誠懇地形容:「我把我這六個孩子獻給你。」其中一首K465的弦樂四重奏標題為「不和諧音」,似乎反應了莫札特內心的黑暗,在近似吵雜的樂音中,中、大提琴的樂音卻相互共鳴。
在這之前,他歷經與父母叛逆、與薩爾茲堡主教柯羅瑞多撕破臉、第一次初戀和定居維也納等等事件,室內樂和弦樂的創作,似乎記錄了他的成長;胡乃元將第二場音樂會,題名為「莫札特的內心世界」。
生命為音符跳動
久違的鋼琴家傅聰將在第三場音樂會「晚期莫札特」演奏二首莫札特的鋼琴協奏曲;而鋼琴協奏曲正是莫札特最不朽的創作──單單從1781年起,莫札特在維也納待了五年,就寫了十五首鋼協,更遑論他在11歲即有能力創作四首。據說,莫札特最傑出的鋼協作品是第十八號至第二十五號;這時候莫札特一定會裝一副害臊模樣、吊起嗓子說:「啊呀,我每首鋼琴協奏曲都好聽哪!除了家鄉那個霸著鹽礦賺錢的薩爾茲堡大主教柯羅瑞多不識貨。」
嘿! 這個假公濟私的大主教不但把持鹽礦財源和貨源,聽說為了改建他的皇宮花園,他甚至故意一把火燒了自己的宮殿,還大剌剌地在今天的舊城區,蓋起一間養小老婆的米拉貝爾花園。岔個話題──我可不是故意搶前面那位邱姓專欄作家的話說,到薩爾茲堡千萬別忘了去試著當他一天鹽礦工人,那個深達地底六百呎、跨越德、奧兩國的地穴,有座相當好玩的木頭滑梯,速度之快實在非常過癮。
言歸正傳,胡乃元策畫的最後一場音樂會,叫做「為絃樂與法國號的音樂玩笑」。胡乃元說,聰明過人的莫札特創作這首《音樂玩笑》是在嘲弄約定俗成的寫曲規則;一開始故意演奏得很古板,結果調子轉不過去,此外,他還故意寫錯音,讓法國號吹出奇怪的音色,諷刺法國號常常出錯的窘況。另外一首法國號二重奏,則是莫札特一邊打撞球,一邊譜出來的曲子;看過《阿》劇電影的觀眾,必然記得那個令人發噱的畫面。
一年即將過去,謹此祝賀這位最不計較智慧財產權和肖像權且最大方的音樂家,生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