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異國旅行 不看歌劇太可惜

邱一新
user

邱一新

2006-12-01

瀏覽數 3,050+

異國旅行 不看歌劇太可惜
 

你可能在各地參觀過不少地標性歌劇院建築,如雪梨、倫敦、莫斯科、維也納,但你進去觀賞過歌劇(Opera)或音樂劇(Musical)嗎?我進去了,但不是觀賞,而是參觀內部裝飾,順便找洗手間。

嚴格說來,我未有過真正的歌劇體驗,雖然我曾在希臘艾比達羅斯古劇場看過《伊底帕斯王》,也曾在埃及金字塔前看過《阿伊達》,但實際上看熱鬧成分居多,心情像參加一場嘉年華會,並未產生如亞里斯多德所言「引起憐憫和恐懼,導致情感的淨化」的感受。

其實,我真正入門歌劇,是有次參加華泰王子飯店舉辦的《費加洛婚禮》,由曾道雄教授講解放映,客人則一邊喝下午茶一邊聆聽,相當愜意。當然,我偶爾也在公視看過,但要不是有預先讀過《歌劇欣賞解析》的書,了解戲碼背景,恐怕很難理解台上演員在「呻吟」些什麼。

一輩子至少看一次

不過,歌劇欣賞本就以音樂為主,劇本為輔,懂不懂劇情也不是那麼重要;但懂了劇情比較容易入味,不會打瞌睡。向劇院租借袖珍望遠鏡看戲,倒是能避免打瞌睡,因為能順便瞭望觀眾的表情和動態;有時候,台下比台上還更引人入勝呢。我曾在某地音樂廳偷瞄到,有人一邊挖鼻孔一邊聆聽演奏,有人坐立不安四處張望(就是我咧),甚且還有人倒頭大睡(在下友人)——期間只有掌聲大作時,他才睜眼看一下,然後繼續再睡,直至「Bravo」(棒極了)、「Encore」(再來一曲)的喝采聲響起,他才醒來。散場後,他突然冒出一句話:「演奏得真好,我從來沒睡得這麼舒服!」

在此,我離題提一下鼓掌時機。通常,我很少鼓掌,因為不知何時該鼓掌,只好等終場時,以台灣觀眾特有的「撈本」心態拼命鼓掌,鼓勵大師「加演」數曲。不過,我一直有個疑問,聽像柴可夫斯基的《悲悵》、蕭邦的《送葬》、或莫札特的《安魂曲》等等,該不該鼓掌或也大聲喝采「Encore」呢?

相較之下,紐約百老匯秀的音樂劇似乎較為平易近人,曲風鏗鏘有力,不易打瞌睡。像我們熟悉的《歌劇魅影》、《美女與野獸》、《媽媽咪呀》、《芝加哥》、《獅子王》等,皆是長年在百老匯上演的音樂劇,一輩子至少要看一次,算我拜託你們啦!像《貓》,連演十八年後在2000年6月落幕了,想看也來不及;還有,二十年前我初履紐約觀賞的《萬花嬉春》(Singing in the Rain),不知何時也落幕了,就像我的青春。

這些經典名劇演久了,就會形成一種當地「名勝」,你不在那兒欣賞,難道要等一、二十年後搬來台灣演再看嗎?唉呀,一等可能青春已逝、人事全非了。人要活在當下,看戲也要把握當下,當年陪我欣賞第一場音樂會的女孩,今日何在呢?那些台上演員,今又安在呢?

看戲買票 也要懂門道

想當年我在紐約看「百老匯秀」,多少與「趕集」心態有關——等同於去現代美術館,跟藝術文化沾點邊的心態;動機不外乎是想借重藝術的感染力,能否因此讓我這隻台灣水蛙破除魔咒,變成女孩眼中的王子。於是,我在紐約東看西看,發現有些演出場所簡陋得難以置信,才知還有所謂的「外百老匯秀」(Off Broadway Show)或「另類百老匯秀」(Off-off Broadway),大抵是實驗性、非主流表演。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有關演出情報,通常在《Where》、《Village Voice》、《Time Out New York》這類城市小指南皆有刊載,這些小書在旅館、Café、旅客服務中心皆可免費索取,有時在地鐵、車站、甚至地上也可撿到;要不然,上網查詢也行。

我記得以前當窮留學生時,總是想盡辦法弄折扣票,或買Rush Ticket;位於杜菲廣場和南街港的兩處「TKTS」票亭,是所有內行人都知道可買到「當日折扣票」的地方,可惜數量有限,常常高掛「SOLD OUT」。

有時,我也會直接到劇院門口登記「樂透票」(Lottery Ticket),靜待開演前兩小時的Lucky Draw,若抽到,只要美金20、30元(以《芝加哥》為例,美金票價47元起,最貴100元)。現在,買票比較保險的方式是,透過網購或電話預購,只要說出信用卡號即可,但要收手續費;所以,我仍是用老辦法——給小費買排隊時間,透過旅館門房去弄(費用跟買黃牛票差不多啦)——這一招去哪兒皆管用。

啊,我竟然墮落至此,是不是我已經不復是年輕旅人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