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K 議題,已經炒很久了。
它究竟是一個真議題?還是一個偽議題?
有人認為22K 存在的問題癥結在於學校所教已不符市場所需;有人認為,22K一直都是一個真議題, 因為它反映雇主對基本薪資的心態。
無論如何,22K 議題所引發的各種社會現象觀察, 就算沒有直接解決了22K 這個真議題,就算揭發了它是一個假議題,但是也間接地挖掘出它背後所牽涉到的各個社會角度觀察。
22K可以是社會角度的觀察,其實也可以是父母親的態度使然。而站在父母角度看待22K這個議題時,蔡穎卿說,父母心態很重要,如果家長的心跟著社會炒作而覺得孩子上班委屈的話,卻沒有想過孩子究竟值不值得拿22K,只會讓孩子一直陷在抱怨當中。而傳達這份委屈感,其實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洪蘭也認為,如果社會都一面倒地替拿22K 的人抱屈,卻忘了先看自己的能力是不是企業主所需要的, 反而會讓一個人停滯在抱怨當中,失去前進的動力。
為什麼企業到現在還是求才若渴?如果失業率這麼高,為什麼大家找不到工作時,企業卻仍喊缺人?
其實他們缺的是適當的人,在如今高學歷掛帥卻又滿街都是博碩士的年代,學歷變成通貨膨脹現象, 能力與學歷還是無法一起成長的話,只會讓工作品質一再打折,企業永遠都在尋找適當的人。
●現在的工作愈分愈細,但是大家的工作態度卻愈來愈自掃門前雪,導致一個環節出錯就可能造成大錯,工作能力加上工作態度才是突破22K 的關鍵。
洪蘭(以下簡稱「洪」):我覺得與其抱怨人家虧待你、社會對你不公,不如先反省一下,你有什麼能力值得人家多付你錢?如果你在學校裡虛度了光陰, 什麼都沒學會,現在有22K,可以一邊學技術,一邊領薪水,應該是要感恩的,我想應該先放下不平的心,先檢討一下自己的所能再抱怨。
你要賺大家的薪水,第1,你要有工作能力;第2, 你要有良好的工作態度。現在很多工作愈分愈細,如果沒有培養孩子關照全局和責任感,很容易沒有顧到大局,不講究橫向連結時,只顧自己,在工作的環節上因一點錯而使全盤皆錯,就好像鏈條只要有一環斷了,其他環再強都沒用,這鏈條就報廢了。
1959 年,哈佛大學曾經有個實驗:讓75 歲的老人到一個休閒中心去住一週,要他們盡量回到20 年前的自己,實驗者很仔細把環境,如牆上的海報與播放的音樂,布置的跟1959 年一樣,一組受試者請他們在講話時是用現在式,一切好似20 年前一般,另一組則是回憶過去,說話用的是過去式。
結果發現,現在式組的老人走路步伐加快了,動作敏捷了,坐的姿勢也進步了很多。人的心會改變人的腦,而腦又指揮著動作,當自己覺得自己老了,什麼都要別人替你做時,你就會愈來愈不行了,同樣的,你的心很年輕、肯做時,你會愈做愈起勁。有句很好的格言可以告訴年輕人:「做難任之事要有力而無氣, 處難處之人要有知而無言」,你要先努力去做,有了成績,別人看到你的能力,自然會付你更好的薪水。
蔡穎卿(以下簡稱「蔡」):22K 議題其實牽涉到希望、能力與現實的整合。我們不能只看22K 的表面意義,必須回到現實中去做周延的探討。我相信整個社會還是求才若渴的,很多工作其實是找不到適當的人,而不是只有人找不到好工作這樣單向苦惱。因為找不到能力與態度合適的人,工作品質自然打折,企業老闆當然會覺得所請的人不值得那麼多錢。
在我讀大學的年代,三專或五專畢業,因為所受的訓練夠扎實,所以一出社會都已經很好用了,但今天,一個碩士畢業生卻不能勝任同樣的工作,這足以代表我們的教育成果是退步的。從專科到碩士畢業等於多受了4 到5 年的教育,這不只多花父母很多錢, 還付出他自己寶貴的時間成本。雖然學歷看起來提高了,但如果搭配學歷的實力並沒有相對提升,這就等於是學歷的通貨膨脹而已。
我覺得最可憐的還是父母,他們辛苦供孩子念書, 一心以為學歷高就可找到好工作,卻不知道孩子在學校混日子。有些老師並不負責,認為自己的學生程度本來就不好,有什麼好教的,我看過有學校所用的課本與學生能力天差地遠,學生根本不可能讀。我認為既然當老師,最基本的責任是先識別學生的程度而後施教。程度再差也是為了求進步才來上學的,所以老師不能任憑他們虛耗生命, 這比直接憐憫他們將來只能拿22K 更重要。
我們有對教育感到失望的權力,但如果選擇以老師當職業的人,就不該以此作為自己不想盡心教學的藉口。任何一個珍惜學生成本的老師,對學生都是真正有益的。改善教育,培養孩子的工作能力,才能解決他們將要面對22K 的問題。
●當你停留在抱怨的階段時,感謝別人的心也會跟著變淡,但是這個世界其實有很多值得感恩的事,像是你剛踏進這個公司時, 也是從不懂到被別人教懂。
蔡:如果我們對年輕人有責任的話,要做2 件事: 第1 是讓他們一年比一年進步;第2 是媒體不應該一直炒作22K,使他們感到委屈。這就好像媒體一直報導物價上漲,等於是給賣方一個方便,我自己去買菜的時候,發現商家漲價理直氣壯,因為報紙都在報, 所以22K 本來不那麼苦,把問題停在某一個層面, 聽起來就更苦。
能力是唯一禁得起檢視的,另外就是態度。媒體的不當,在於把特例當常模來報導,影響年輕人對現實的認識;現在我們看到年輕人普遍認為人際關係比實力重要,認為人脈可以完成很多事,卻不去發展他們的能力;又或者,接受了報導的影響,認為夠聰明的人,是不用辛苦工作,一步就可登天。
洪:你只要有能力,別人一定會看到,你就一定會有工作;你如果沒有能力,企業主為什麼要付錢雇一個花瓶?我看到很多人做事的時候心不甘情不願,沒有業績,所以裁員時一定砍他, 他就抱怨得更厲害,變成惡性循環。
在美國如果你想進這家公司,去實習的時候好好做,以後很容易就進去,因為你的表現大家看得到。有些人去實習,人家帶他帶了6 個月還是帶不起來,你不會的,為什麼不問?卻只是主觀認定我只有22K 我幹嘛那麼賣命, 如果是這樣子的心態就絕對沒有工作了。有時候老闆也是會看一看這個人的工作態度,如果很好, 一畢業就會叫他來工作,以後也會加他的薪水。
蔡:更重要的就是,要學習感謝,工作才會愉快。現在大家感謝的心變淡了,因此充滿氣憤。以女性來說,一個職業婦女與一個保母,是互相需要的,互助是工作中的結構,因此彼此感謝珍惜。但我的學生告訴我,電費一漲,她的保母費就要漲3000 元,讓人覺得吃力。我想,無論什麼工作, 都不要以為我們能捏著別人的命脈,對別人予取予求,這是基本道德也是工作態度。
洪:最近蘇花公路塌了,工程處的人24 小時趕工搶修,那裡風大,他們邊搶修,繩索就吊在半空中,簡直是玩命,但是通車後有人感謝他們嗎?沒有。抱持著感謝心去做事或看待他人是很重要的。
●整個社會在談22K 的時候,也要用一種家長的心情來看待年輕人的處境,你絕對會希望他們日復一日長進,而不是能力停滯。
蔡:我們在談22K 時,每個人有自己側重的部分, 但至少有幾個角度:一是社會角度,一是給薪者的想法,以及領薪者的角度,如果當中有比較接近的價值、和諧的聲音,這個問題也許就不會如此痛苦了。
我也是成年子女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面對工作的時候是以能力與勤奮受到重視,從小灌輸她們工作需要人才的觀念,所以自己要先成材。工作機會就在身邊,要自己去找,不能只抱怨人家不給我們什麼。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脫離現實,相信報導營造的片面幻象。我的小女兒去實習的時候,我了解了現代年輕人的工作時間已與我們年輕的時候不相同了,我知道她辛苦,但其他年輕人也都一樣辛苦。她回來跟我分享時,我了解她自己會想辦法找工作做,而不是等著別人發派、等著人來「重視」她,只要她懂得節省老闆的時間,能用更短的時間完成被交託的工作,這樣就很好。我寧願我的孩子是辛苦,但前景可望的。
洪:父母的心態很重要,如果覺得我把孩子養這麼大才賺這麼點錢,孩子上班也會覺得沒勁,如果大家都一面倒替他委屈,他就會覺得我幹嘛去上班,但是他卻忘了他剛被雇用時什麼都不會,父母應該讓他了解這是一個讓你去學習還可以拿薪水的機會。
蔡:其實傳達委屈感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我常跟年輕人說,工作有各種酬報,不只是薪水顯現的數字而已。創業者就不像領薪者這麼無憂無慮,所以,當一個年輕人在一個建物裡有冷氣吹、有名片可遞、有穩固的公司名譽可依靠時,他應該想像所領的薪水已外加了創業者的各種風險與支出了。如果能心平氣和踏出第一步,總有機會用能力證實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