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學設計,現在就該懂的事

打造你的設計競爭力

王維玲
user

王維玲

2013-03-01

瀏覽數 7,650+

學設計,現在就該懂的事
 

未來10年,哪種人才最搶手?答案是:設計師。

設計有多夯?請看看以下現象:

現象1:設計產值大幅成長。根據經濟部調查,設計產業的營業額自2002年的新台幣220億元成長至2007年的770億元,每年平均成長率高達28%,2013年,設計服務業產值將高達 1000 億元。

現象2:設計人才需求逐年增長。經建會曾在2005年發布科技人力需求推估,其中「工業設計」人力需求在未來10年會處於嚴重缺人的狀況,每個設計師平均有4個工作機會等著他。

現象3:薪資成長幅度最高。 104人力銀行調查顯示,年資5到10年的資深工業設計師,平均年薪達77萬元以上,比起剛入行的新鮮人46萬元,成長幅度高達66%,薪資成長空間大,吸引許多人從科技、金融板塊位移到設計領域。

當全球進入品牌價值年代,如何提升產品附加價值,設計百分百是答案之一。無懈可擊的線條手感,勾動人心的色彩主張,意在弦外的設計寓意,設計,就這麼輕易占領了時代中渴望的人心。

從工業時代走進設計年代,現在的科技廠商比的不再是研發專利的多寡,而是在全球4大設計大獎iF、IDEA、Red Dot及G-Mark等賽事中獲得多少個獎項數量,設計師的意見也成為企業決策的重要參考之一,也造就一群前景看好的「設計新貴」。

如果你想進入設計世界,要怎麼樣才能得其門而入呢?

《30》特別規畫全台第一本資料最完整最詳細的設計特刊,不但廣蒐全球最夯的設計名校100大,也實地走訪了台灣北中南,特蒐全台最夯的設計名校100大,包含被美國《Businessweek》評選為全球最佳30大設計學院的實踐大學,以及近年橫掃iF、 Red Dot設計大獎的台科大,讓你一次看盡國內國外設計名校的教學特色及課程,以及未來職涯發展上的機會與薪資水準。

我們不但實地帶你進入全球5大設計現場,義大利米蘭Domus學院、倫敦聖馬丁學院、紐約大學互動設計TISH、東京MODE學園、羅德島設計學院,看世界最先進的設計槪念,還整理出你不可不知的100大國際設計名校。

另外,在台灣,設計科系近3年已成為大學熱門新增科系,許多藝術、美術等純藝術科系,紛紛轉型成產品或商業設計系;也有愈來愈多北一女、建中等高分群學生捨棄傳統頂尖大學, 改到實踐或台科大、北科大等校的設計科系就讀,連帶使得錄取分數逐年飆高,許多設計科系申請分數動輒70 級分起跳,甚至比許多明星大學科系分數來得高。

我們特蒐了100 大台灣設計學校、251 系所,還精選出10 大領域,包括工業設計、視覺傳達、建築設計、景觀設計、室內設計、動畫設計、數位內容、服裝設計、工藝設計、跨界設計的特色課程,讓想進入設計領域的青年學子可以快速找到最符合自己興趣的系所。

在經過全台地毯式搜尋與採訪後,我們發現,設計學校各有特色,沒有所謂的第1 志願,只有適合與否的問題。若喜歡自由創新的氛圍,可以選擇實踐;若是希望利用大學4 年扎深自己的專業技術,台科大、北科大及雲科大訓練扎實,深受業界歡迎;若是希望自己不只擁有一種專業,想成為跨領域的全方位人才,師大設計系、台科大的創意設計菁英班、雲科大的創意生活學系,都強調跨界與整合設計的思考。

此外,我們也特別蒐集整理出考生常問的6 大問題, 從自己適不適合念設計、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及科系、作品集、術科考試如何準備,到未來畢業的就業方向,都有清楚的答案。

但當各校廣招設計相關科系學生,代表競爭也愈加激烈,想要從廝殺激烈的紅海裡跳脫,找到自己的競爭優勢,創造自己的設計藍海?未來的設計師需要4 種能力:

1.跨界學習π 型人正夯

2011 年,設計相關科系畢業生可投入職場數量約為7000 人,但是企業卻老是高喊找不到適合的設計師, 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會員限定活動】護國神山怎麼造?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背後的賭注!

原因就在於,業界需要的是整合型人才。尤其台灣設計產業以小型公司居多,多數老闆要的不是只會一種技術的專長,下一代的設計師,要想辦法成為跨領域的「π 型人」。趨勢大師大前研一認為,π 這個符號分成左腳跟右腳,左腳代表第1 個專長,右腳代表第2 個專長;橫的這一槓代表跨領域、跨專業,將不同的想法串聯起來,才能面對變動快速的世界。

台科大工商業設計系教授陳建雄常常提醒學生,要開始思考10 年後自己的位置和優勢在哪裡?除了設計創意,你能不能結合市場調查、趨勢預測、團隊管理、品牌行銷、成本控管等其他專長,讓自己的思考更加全面性?

歷年來多次獲得德國iF 設計獎項的台灣設計師蔡慧貞也曾說,一個好的工業設計師不能只懂產品設計,加入設計管理和設計策略,才能走得更長遠。

2.團隊合作1+1>2

全球知名設計公司IDEO 設計總監Tom Kelley 認為, 10 種創新角色將決定未來,其中,能夠匯集各種團隊的「共同合作人」,正是未來設計界最需要的人才。

合作,為什麼這麼重要?因為設計只是產業鏈中的一環,平面設計師需要跟印刷廠合作,空間設計師需要跟工程團隊合作,網頁設計師需要跟程式人員合作,產品設計師需要跟工廠合作。

開發一個App 小遊戲,需要多媒體設計和資工系及心理系的學生一同合作,有人負責視覺傳達,有人負責寫程式,有人負責規畫設計,在合作過程中,如何互相激盪?如何用大家都能接受的語言減少溝通落差?

在一個專案計畫中,成員可能來自設計、銷售、行銷、工程技術、財務、製造、市場研究、資訊系統、社會學者、人文藝術學者、銷售到廣告等不同領域,設計團隊不只要彼此合作,還要與公司外的夥伴合作,才能整合資源,創造出良好的商品。

3.國外學習經驗,打開視野

實踐大學工業設計系主任朱旭建認為,台灣是個海島型國家,國內市場小,想要做大,學生一定要逼自己與國際脈動同步接軌,加強自己的語言及適應環境能力, 和不同的文化、歷史、社會接觸,才能擴展眼界, 設計出全世界都有共鳴的產品。

學生想要走出台灣到國際學習的機會很多, 例如教育部的「藝術與設計菁英海外培訓計畫」,甄選全台產品設計、數位動畫與平面設計領域的優秀學生,全額補助他們到國際知名的藝術與設計學院或公司就讀與實習1 年, 藉此機會擴展學生的國際視野,培育並增進學生的專業能力。

許多學校也提供豐沛的資源,舉凡國外實習、競賽、展演、交換學生,或是系上舉行的國際工作營、大師講座,交流管道多元,不論是到吳季剛的紐約工作室實習,或是帶學生到羅馬舉辦移地教學營,都能刺激學生產生不同的思考創新。

4.以人為本,用設計關懷世界

設計,應該是為人服務的。實踐大學媒體傳達系主任陳文祺認為,設計師必須透過觀察周遭的不完美及未被滿足的需求,再用自己的設計介入其中。

老人縫衣服時雙手容易顫抖,有學生設計出一款方便穿針引線的夾子;為了提高視障者的用餐品質,你可以用分類餐盤解決他們的困擾。設計師應該像人類學家一樣觀察與思考,發揮同理心,這種以人為本的設計, 除了能夠看見使用者的問題,滿足他們的需求,更具有一種感動人心的溫暖力量。

許多學校也開始將社會關懷融入設計教育之中,例如輔仁大學織品系老師曾帶著學生,為印度「垂死之家」裡瀕臨死亡邊緣的老人與患者親自製作衣服;中原景觀設計系學生實際下鄉,解決宜蘭捕鰻人問題;淡江建築系主任帶著學生參與文林苑都更抗議,都是用設計介入社會的例子。

想成為未來的設計師,現在就出發!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