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熟悉政治選舉的人都深信「民心難測」的道理。因為,不熱中政治的旁觀者通常占多數,這些人的意見唯有靠選舉結果來解讀。換句話說,任何選舉都充滿了難以預知的變數。俗話說:「八十歲老娘倒F八歲孩兒」,看起來應該勝利的人,未必就會是最後獲得勝利的人。其中牽涉到各式各樣的策略與機謀,稍一不慎,煮熟的鴨子也會飛走。
擺脫數字的迷思
去年底的縣市長選舉,就讓人有這種感覺。在台灣執政將近五十年、過去大小選舉無不囊括多數席次的中國國民黨,這次從黨中央到地方均投入大量的資源參與選戰,結果卻在縣市長席次與得票率上慘遭滑鐵盧,執政縣市首次不過半,被長久以來在後面苦苦追趕的民進黨超越。
這次縣市長一共有二十三個席次,其中民進黨得到十二個縣市的百里侯寶座,國民黨八席,無黨籍三席,得票率分別是民進黨四三%,國民黨四二%,無黨籍、新黨與其他黨派則分食剩下的一五%。從數字上來看,民進黨的確是獲得勝利,打破了國民黨長期以來在中央及地方所擁有的多數優勢,因此民進黨人士深信「綠色執政」的遠景不遠矣。對於遭到挫敗的國民黨而言,這次選舉失敗的意義更是不同。選票的落後,代表了選民對國民黨內部領導、腐化問題的冷漠抗議。這樣的結果或許可以將原因歸於人民放棄國民黨,而不是民進黨被大多數人認同;也可能是人民認為,地方政府由民進黨執政並不影響國家形態。但若是國民黨不利用這個機會自省,仍只在領導與權力上面打轉,那麼,發生在日本及韓國的變天,又何嘗不可能在兩年後的總統選舉中發生呢?
其實,不論是沈浸在勝利喜悅中的民進黨,或是因為挫敗而陷入愁雲慘霧中的國民黨,若因選舉結果而只在「數字迷思」中編織執政美夢或檢討變革,無法體察在這些選舉數字背後人民真正想傳遞的訊息,我相信「民心難測」的道理將再次獲得驗證。勝者未必常勝、敗者也未必常敗,政權隨時有可能因為民心的向背而易主。
兩個現實的問題
體察民心是件困難的事。對日趨多元化的台灣社會而言,執政者要做到能真正瞭解大多數人民的想法跟需求,更是個極大的挑戰。不過簡單說來,我認為執政者要得民心,最重要的是能夠面對現實——屏除個人或少數團體的一己之見,從宏觀的角度去認清與分析整個台灣社會面對的各種問題。並且在捍衛自己的政見與擔起責任外,仔細聆聽不同的聲音。
以台灣當前的狀況而言,執政者(不論是國民黨或是民進黨)應該要認清的第一個現實是:台灣未來的發展繫於經濟發展,只有經濟才能持續目前的繁榮,台灣的未來與我們的下一代才有在國際社會立足的空間。認清這個現實的意思是指,不應再將經濟利益當成政治(例如杜邦事件的虛假環保抗爭)或外交的籌碼,為了達到政治抗衡或建交的目的,任由經濟資源被不合理地運用、耗費。重視經濟的道理也很簡單,台灣能夠有今日的國際政治、外交地位,都是來自過去數十年的經濟成就;而台灣人民能享有目前的豐衣足食,也是由於經濟的發展。如果執政者不能體會這一點,珍惜我們有限的經濟資源,則無異自毀長城。
執政者應該認清的第二個現實是:台灣未來的發展繫乎兩岸的互動是否良性與前瞻性。進一步說,不管未來是誰領導整個台灣,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維持與大陸在政治上和平相處,建立雙方都能接受的運作制度及模式,並運用這種政治上的良性互動,讓兩岸的資源互補互用,為人民創造更大的福利。
做好未來的準備
前述這兩個現實,是無法分割的一體兩面,彼此互為因果。
以經濟發展而言,台灣經濟奇蹟的最主要原因是擁有低廉與質優的人力,並以美國這個龐大的外銷市場做基礎。但是,近年來台灣人力成本升高、美國市場又面臨強大的國際競爭壓力,整個經濟競爭力已大不如前。反觀目前經濟正在起飛的中國大陸,不僅擁有廣大、低廉的人力,而且資源豐沛,文化、語言又與我們相通,而且內銷市場之大更甚於美國;對需要生產基地與產品銷售市場的台灣而言,實在是產業國際化以及提升國際競爭力最好的跳板。如果能進行策略結盟,對台灣未來的經濟發展將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不過,這樣的經濟合作若無兩岸在政治上安定、和平與長遠的互動,也不可能實現。一旦執政的政黨將其他因素擺在經濟之前,以經濟資源做為政治、外交角力的武器,台灣未來的發展實在令人憂慮。
知名歷史學家黃仁宇教授在《萬曆十五年》一書中提出,中國近代的衰敗,其實早在幾百年前的明朝萬曆十五年就已現端倪。去年縣市長選舉究竟將為台灣的未來造成什麼影響,無法現在就論定;但在討論勝敗得失的同時,期盼各黨派能藉此機會自省,並釐清台灣社會的真實問題,關切我們的未來。時序進入一九九八年,距下個世紀也僅有短短兩年的時間,要為下個世紀的中國人造福,我們實在不能再蹉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