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李煥與許信良

林蔭庭
user

林蔭庭

1998-01-05

瀏覽數 17,600+

李煥與許信良
 

本文出自 1998 / 1月號雜誌 1998大趨勢──換軌的年代

中壢事件爆發後,外界曾傳言許信良是李煥的「門生」,甚至渲染成他當過李煥兒女的家庭教師。事實上,直到民國六十一年五月李煥擔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組工會主任時,許信良是他的屬下,兩人才開始有了交集。

許信良記得很清楚,那時李煥在國民黨內的聲勢如日中天,每天求見的賓客不斷,「他是蔣經國身邊最紅的助理,當時在政治上想要有出路的,都要找他。」許信良自己則是個業務清閒的幹事,負責承辦省級黨部上呈中央的公文。

一身反骨的台籍新銳

六十一年十二月間,《大學》雜誌舉辦了一場有關民族主義的座談會,在該雜誌擔任委員的許信良與張俊宏等人聲稱要「鬥臭、鬥垮」國民黨。後來有次中常會時,國民黨中央黨部副秘書長秦孝儀委婉地對李煥說:「黨的幹部公然在外批鬥國民黨,這不太好,」並告訴李煥,這兩人一是許信良,一是張俊宏(當時張俊宏任職於國民黨文工會)。李煥剛接掌組工會不久,尚不知他的同事中有許信良其人。

於是,李煥約許信良到辦公室談話;這也是他印象中第一次見到許信良。李煥勸告這位年輕人,「國民黨可能有很多缺點應該檢討改進,黨員也可以提建議,但最好在內部表達,不要在外面批評,否則有損黨的聲譽。」許信良對國民黨確有諸多不滿,但並未為自己多做辯護。

李煥回憶說:「當時我認為,許信良政大畢業,又考取了中山獎學金赴英國留學,條件應該是不錯的,所以對他也沒有過於責備。」

民國六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增額立委、國代、省議員與縣市議長選舉同時舉行,《大學》雜誌數位成員有意參選;社長陳少廷打算競選監察委員,張俊宏有意參選立委,許信良志在省議員,那時任職於組工會的包奕洪(如今為專欄作家,筆名老包)則計畫競選台北市議員。除了陳少廷外其餘都是國民黨員,希望能獲得黨提名。

整體分析起來,陳少廷不是國民黨員,難以考慮。張俊宏年輕資淺,遽然參選立委似乎不恰當。包奕洪是外省子弟,競選市議員恐怕不易。唯獨許信良,參選省議員的要求不算過高。於是,國民黨決定提名許信良在桃園縣參選省議員,李煥特別囑咐國民黨桃園縣黨部主委陳燮全力為許信良輔選;結果他以最高票進入了霧峰省議會。

說起這段往事,許信良表示:「當年如果不是李煥的支持,我絕不可能被提名。關於這點我必須說句公道話,我很感謝他。」許信良指出,當年省議會是台灣民意的中心,以他農家出身、無地方派系支持的背景,李煥敢提名他,旁的不說,光是勝負一事他就要扛責任,的確「很有氣魄」。

這段提名許信良的淵源,卻埋下了李煥在中壢事件後被迫掛冠的遠因。

權傾一時的黨政要員

許信良擔任省議員後,對省政府時有犀利批評;與國民黨省黨部的關係自然日益緊張,李煥也屢次找他懇談。

許信良還透露了一段連李煥都不知情的往事。當時包奕洪與許信良私交甚篤,性喜謀略的許信良經常扮演包奕洪軍師的角色,向李煥獻策進言。某次許信良提了份建議給李煥,認為李煥那時擔任的三項職務每一項都易招人忌,更何況同時身兼三職,「只有害處,沒有益處。」他建議李煥辭去救國團與革命實踐研究院兩主任之職,推薦他以需要「拉攏」的人來接任,以化解他人的敵意。不過,李煥看了這份報告後僅批了「我只是盡忠職守,不計利害」等語作覆。

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二十年後回想這一段往事,許信良的結論是:「李煥雖然一生在最有權力的人身邊,卻不懂得如何使用權力。」不過,他認為李煥值得肯定的是,「他總是願意認真、誠懇地聽年輕人講話,不管他是否接受意見。這可能是出於他工作的需要,也可能是蔣經國的要求;不管怎樣,以他的身分地位而言,這種態度在當時的國民黨官員之中是少見的。」

許信良惹的「大麻煩」還在後頭。民國六十六年四月,他出版了《風雨之聲》一書,對於國民黨省黨部與黨籍省議員有諸多抨擊,引起數十位省議員反彈。國民黨省黨部主委梁永章向中央黨部主張處分許信良;但國民黨高層商議後,認為對同志應多加教育,並未處分許信良。

震驚中外的中壢事件

同年年底,五項公職人員選舉合併舉行。許信良爭取國民黨提名競選桃園縣長,但國民黨最後選擇了歐憲瑜。李煥指出,在當時的情況下,國民黨絕不可能提名許信良,主要是省黨部對他極度不滿;而國民黨在那個年代一直擁有「提名即當選」的絕對優勢,也鮮有「開放競選」的觀念。

許信良隨後宣布脫離國民黨,堅持登記參選,而且聲勢奪人,成為全國矚目的焦點;國民黨也動用了一切管道勸退,但許信良不為所動。

撤銷參選登記的最後期限一天天逼近。某天夜裡,李煥接到吳伯雄(曾任桃園縣長,當時為省菸酒公賣局長)的電話,告知在朋友婚禮上遇見許信良,他勸許信良不要違紀競選,並建議與李煥晤面。於是,那天深夜李煥與許信良在吳伯雄家見了面。

據許信良的記憶,「那晚李煥極為緊張、憤怒和煩躁,把我訓了一頓,完全失去平日的從容與溫文,這可能也是他這輩子唯一一次有這種神情,可見這事給了他多大的壓力。他對我說:『你過去給我惹過那麼多麻煩,我都維護你,這次就算給我一個人情吧!』」許信良也點出,李煥當年在國民黨內權傾一時,難免招忌,不少黨內人士都冷眼等著看他如何處理這個燙手山芋。

許信良開出條件,只要國民黨更換提名人選,表示讓步,他立刻宣布退選。李煥允諾,並請吳伯雄次日早上再赴桃園與許信良確認。然而,吳伯雄第二天遍尋許信良不著,換將之議就此作罷。

選情緊F,向來穩握勝券的國民黨也如臨大敵。李煥親率本省籍的機要秘書洪禮卿到桃園督陣,洪禮卿四處探訪後回來表示「大勢不妙」。

李煥警覺事態嚴重,向蔣經國報告;蔣經國要警務處長羅張再去瞭解狀況,羅張回報「歐憲瑜會贏三萬票。」甚至張寶樹也說:「錫俊兄,你緊張過度,所以覺得危險。」

選舉結果揭曉,許信良以二十二萬票對十三萬票擊敗了歐憲瑜,投票日更引爆了震驚中外的中壢事件。

經此一役,許信良正式投入反對陣營,踏上了跌宕起落的政治險路;李煥則在一夕間卸下三項要職,政治生涯中斷長達七年之久,兩人漸行漸遠。

二十年後的今天,李煥有感而言:「許信良當初完全是靠國民黨的力量當選省議員的,理應回饋黨。結果後來完全是背道而馳,不是我當初所能想像的。」

而李煥身為蔣經國本土化政策的首要執行者,在一手提拔的本土青年強力挑戰下,從權勢的高峰遽然跌落,恐怕也是始料未及的吧!

(林蔭庭)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