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一件不正確的事情,你是選擇跟大眾一起沉默?還是勇於跳出來譴責?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社會變得只討好一面倒的聲音,卻忘了冷靜下來去分析,如果大多數一面倒的聲音裡有著應該要糾正的錯誤,那麼,為什麼大家不敢發出譴責的力量?
中國人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果多事換來撻伐之聲,何必去蹚這個混水?
尤其是現在網路發達時代,鄉民正義與人肉搜索儼然成為決判是非的利器,就連傳統意見領袖也開始小心翼翼地發聲,就怕選錯邊,被網民們砲轟;但是,在強調做自己的現代,當社會需要譴責的聲音時,如果不出聲,又或者只敢吶喊給自己聽,出聲的人就會愈來愈大聲,以為他代表沉默不出聲的大眾心聲。
至於,社會為什麼需要譴責的聲音?
蔡穎卿說:「譴責的背後,代表的是一個終極的價值觀,是為了所有人的安全。」就好比開車,只有50% 的安全是掌握在自己手裡,另外的50% 是靠別人幫你掌握;那麼,在基於你我都安全的前提下,適當地譴責,保護的是一個共同的價值,而不是選邊站的衝動。
從清大學生陳為廷事件到美國近日校園槍擊案,洪蘭說,追求正義可以,但是中間的程序不可以不對;因為,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
譴責,也需要即時的發聲、當下的棒喝,才會換來不再犯的錯誤;如果譴責,只是事情一而再三地爆發後,才做最後的事後諸葛,社會的沉痾早已經病入膏肓,成為難以挽救的大錯。
●過度的包容經常會忽略了譴責的聲音,
一旦社會失去了這種聲音,就失去了一個保護
社會大眾的安全機制。
譴責為什麼很重要?如果選擇沉默,會不會被誤以為是認同而更壯大一面倒的聲音?
洪蘭(以下簡稱「洪」):最近發生的清大學生陳為廷事件,有些社論說,在譴責這些青年之前,我們社會要先檢討一下。我同意我們社會要檢討一番,但是為什麼要把禮貌這件事給抽掉了不談?如果為了追求正義就可以隨便亂來,中間的過程走得不對,好比今天我偵破一個案子,但是我是用非法去取得證據的,法庭是不會用你的證據的,這是一個基本的道理。
荀子說:「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禮是一個很根本的東西,不可以沒有;你今天不能為了正義或是替弱勢發聲就可以打人,甚至為不對的行為而鼓掌。但是這個社會很奇怪,只要你講的話是跟人家不一樣的,就會有很多人對你人身攻擊,所以有很多人,明明覺得這是一個不對的事,卻不願意講,怕被攻擊,也怕被攻擊之後會生氣。
例如捷運規定第一節車廂是不可以講手機的,有一次有人手機響了就接起來開始講,我就站起來跟他說:「對不起,第二節車廂才可以講手機,第一節車廂是不可以的。」然後對方就不服氣地說:「關妳什麼事?」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大眾一個態度,那就是如果旁觀的乘客只要稍微點頭附議,其實這個人會因為大眾的壓力而去守規矩的,但是那個時候卻是缺乏附議的人,大家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結果就放任這個人罵粗話,繼續囂張下去。
蔡穎卿(以下簡稱「蔡」):這正是最可怕的事情,因為你的沉默而讓那些攻擊的人開始壯大聲勢。我覺得譴責的背後,代表的是價值。陳為廷的態度是很清楚的,但是他的配套措施是不對的,只是很少人敢去譴責,因為我們沒有人要去談真正我們覺得重要的價值。
另一個是從美國最近發生的校園槍擊案來看,我看到一個價值觀出了問題的現象,一般人對這個20歲的兇手產生兩種態度,一是大包容,認為他的家庭環境因素使然,導致這樣遺憾的結果;一是沒事找麻煩,不從真相去著手。這讓我想到,我們的世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不敢去譴責任何事件。有些被害的家長非常包容,但是整個社會應該要有個譴責的聲音出來討論,告訴大家這種行為的可怕。
●譴責的價值在於讓犯錯的人不要
再繼續犯錯,讓還沒犯錯的人知道這
是一件不對的事。
當你理解自己的安全50%是靠社會其他大眾來掌握的,你要不要發出正確之鳴?
洪:我們說silent majority,你不出聲,別人就以為這是全體人民的意思,這才是真正可怕的地方。現在整個社會的價值觀都在衰退下去,這種衰退的可怕在於以後長大的年輕人已經不知道什麼是是非了,你只能告訴自己要盡我們的責任,聽不聽是他的事情,但是我一定要把該講的話說出來,即使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但是如果大家都不說出來,讓社會基本的道德一直往下沉淪,你當然會看到我們的國家為什麼會一直往下走的原因。
像美國這次校園槍擊案,兇手的父母離婚,對於一個孩子是一個很大的打擊。其實孩子未成年時,對於父母離婚是感到非常恐懼的,因為孩子怕沒人養,沒人照顧他。
很多悲劇都是來自於家庭,現在社會上對於破壞家庭的小三不去譴責,甚至有小三的男人會說,我有追求幸福的權利。我認為那是錯的,一旦你有了小孩,你把他帶到這個世上來,你的責任就是給他一個溫暖的家,讓他好好成長。所以我都跟我的學生說,如果你們成為人家的小三,不管你的功課有多好,我就是不收你,因為你的品德有瑕疵。
蔡:我覺得這個槍擊事件告訴我們一件事,那就是你保護不了你的孩子。一個孩子死了,是因
為另一個人殺了他,不是因為他不小心,如果你把立場放在這裡你就會知道譴責的價值有多重要。
這就好比在路上開車,你只能掌握50% 的安全,另外50% 的安全是別人幫你掌握;所以我們要有一個共同的價值,好讓大家都能在安全的條件下生存,絕對不能悶聲不響,這不是原諒或是包容的問題。但是我們現在的社會很容易把一件事情兩極化,不是把小事炒大,就是大事略而不談。
●在一個社會還無法達到人人都能自律
時,紀律還是有必要靠大家來維護的。
什麼是當頭棒喝?當小洞不補時,你要如何彌補大洞帶來的永久損害?
洪:很多人認為,小孩就是要讓他自由發展,這是錯的。自由發展還是要有規範的,孩子犯了錯,當下就要制止,不要等到一犯再犯才來後悔。我覺得我父親影響我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小時候的便當事件。
我們小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常常肚子餓,所以常常有人上午第二節下課就開始偷吃便當,捱到第四節下課準備去拿便當時,已經餓得不得了了,但是有一陣子我常找不到我蒸的便當,有人拿去吃了,而且第二天便當一定會洗得乾乾淨淨放在我抽屜裡。
有一次我很生氣回家跟爸爸說,我父親聽了立刻提醒我,我只是三餐中少吃了一餐,但是吃我便當的人一定是三餐中就只有我的便當可以吃,他這樣講以後,我就立刻停止抱怨了。如果他沒有在第一時間提醒我,想等到他有空的時候再來處理,我的抱怨早就成為習慣。
我覺得我父親有一點做得很好,今天孩子行為或是心態一不正確,馬上就會放下手邊的事,立刻糾正過來。
蔡:我接觸很多年輕父母在教養上非常頭痛,在我看來,如果他們肯在孩子犯錯的當下做一些動作,就不會有後來的煩惱了。
像我帶的小朋友當中,其中一位因為沒帶自己的東西就燒掉別人的東西,當下我就跟所有小朋友說,我今天不調查到底是誰燒掉的,因為調查會浪費你們應該學習的時間,而且我不想模糊焦點,讓小朋友七嘴八舌去討論誰做的;但是我要大家知道這是完全不對的行為。當下我就得負起管教的責任,一味地討好孩子,你要怎樣期待他們長大成人呢?
洪:孩子喜歡測你的底線,如果你不立刻制止,最後小洞變大洞,想補都補不了。
以前我住在美國時,有一個美國小孩到我家玩,回去時他母親在門口叫住他,要他把口袋裡的東西掏出來。當時我們很驚訝,擔心孩子會丟臉,但是他媽媽告訴我們說:我的孩子來你家玩時口袋是扁的,現在鼓起來了。原來他口袋裡藏了很多樂高玩具。那天我學到一件事,今天你認為不對的事情要當場講,絕不姑息到讓孩子回家後,再把孩子偷的東西送過來。
蔡:孩子從紀律到自律的過程還很長,在那之前還是要被規範的。如果連我們大人都沒有紀律可言,你要如何讓孩子分辨是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