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你對台北市的發展與未來走向有何看法?
答:台北市是我的故鄉,我生在這個地方,在這裡長大,對台北市自然有一份非常深厚的感情。它又是中華民國首都,在各縣市居龍頭地位,應該是物質建設與精神建設都是一流的大都市。它也是個國際都市,對國際政治、經濟都有動見觀瞻的影響力。它的建設必須是全方位的大格局。
關於台北經驗陳水扁說好不重要,要台北市民看才準。
問:你認為今天的台北市有什麼特色?
答:我當議員的二十八年,等於就是台北市的成長期。台北市的建設發展,是經濟發展和歷任市長的努力,從高玉樹、張豐緒、林洋港、李登輝、許水德、吳伯雄,一直到後來的黃大洲,他們都大力建設台北市。像林洋港建設建國南北路高架道路,李總統在市長任內解決了台北市的飲水問題。許水德、黃大洲他們把焚化爐、掩埋廠建好,解決垃圾問題。整個台北市建設的輪廓,幾乎已經定型。
問:你曾親自在議會質詢陳市長,這對身為議長而言是很特別的。
答:我質詢的目的是除了希望他能檢討外,也讓市民瞭解他這個人。
在我看來,台北具備的大都市條件中,硬體部分已大致完善,但要提升至世界級都會的水準,民眾的守法精神、開闊心胸與文化氣質就很重要。這幾年來,人民對陳市長的期望是很高的。現代人對硬體建設有時不怎麼重視,反而是看人有沒有魄力;有時候感覺比事實來得重要。但是到今(八十六)年,颱風時他出國,台北鬧水災、有行政疏失,他還不回來;再加上斷臂事件和我在議會質詢他;後來民調中他的滿意度就急速下降。民眾已經看清他的真面目:沒有魄力與責任感。陳水扁一直說「我的台北經驗很好」;但台北經驗應該由台北市民看才準。依我的感覺,它像個外表鮮豔但裡面爛得一塌糊塗的蘋果。
關於府會關係為什麼支持他,還要被他修理﹖
問:府會互動不良的原因在哪裡?
答:陳市長的重大建設,一個是關渡自然公園,經費一百五十億;然後是十四、十五號公園,十六億;金融中心是一百九十五億這三項工程。關渡自然公園案子送到議會,我們全力支持。十四、十五號公園預定地上的建築,議會也認為要拆,反對的原因是他的善後與溝通協調並沒有做好。議會認為,要拆那麼多民房應該先做協調。陳市長卻放話,不給預算就用違章建築名義統統拆掉;議會只好妥協,讓預算通過。金融中心我們也提前交付。
憑良心講,說陳水扁有做事,也都是建立在別人的基礎上。像改善交通是因為基隆河截彎取直、基隆路車行地下道通車、東西向快速道路通車、捷運圍籬拆除以及捷運通車等因素;另外,吳伯雄當市長時引進計程車司機和義交,也有助於改善交通。陳水扁動用派出所的警力改善交通,那是治安的警力;台北市治安會壞,就是因為派出所用一半的人力做交通整頓的工作。而市民感覺戶政方便不少,則與全國性的戶政電腦化有關;這不只是台北市受惠,其他地區也一樣,台北市的不同在於找義工來給市民泡茶,這點倒值得肯定。
他掃電動玩具、掃黃,我們也都支持。府會之間的問題是,他沒有給人家申訴管道;而且人家訴願贏了,他也不肯恢復水電。在現代社會中,施政者不能常給市民「震撼」(shock)的感覺。處罰不能溯及既往;這種做法完全不顧人性。
其實,議會通過你的預算,就表示議會支持你。但他就是要故意修理議會、打壓議會與激怒議員,顯示他被欺負,然後又表現出「我不理你」的態度。他要展現魄力說「不」的時候,就要全天下的人都曉得;要給別人的時候,則是偷偷摸摸的。像美國在台協會案就是。
一個政治人物一定要有一個標準,而不是「我需要,所以你們都要配合我,限制我的法律都是不好的」。民主社會中,對法律與制度的尊重都是應該的,否則就會形成像陳進興那種人的想法。
問:你看今年府會間的互動是否有轉好跡象?
答:今年雖然議會也將改選,但是議員在上半年還是會以問政為主。府會能不能和諧,關鍵還是在於陳市長,依他的個性,我看衝突還是會很激烈。
(李明軒、劉鳳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