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充滿壓力的時代。身為上班族,你是不是在上班快遲到時才快速躍起,可能連早餐也來不及吃就跳上公車,趕搭捷運到公司;到了公司進入小隔間辦公室後,就開始一天至少八小時面對電腦螢光幕的生活,回家的路上還得盯著手機小平面看簡訊,回家後的休閒生活也是打開電視繼續盯著螢光幕,到午夜才肯遲遲去入睡。
很多人都面對這樣的工作與生活,它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可能有一天,你發覺,腦袋凍住了。
太依賴科技,當心腦功能退化
日本知名腦科醫師築山節,有感於現代人受到科技與生活的改變,腦功能敲起警鐘,出現提前老化的現象,讓工作與生活都變得很不順利,因而就臨床經驗寫下《凍結的腦袋》、《健腦十五招》等書,在日本暢銷超過40萬冊,刮起一股活腦保健旋風。
築山節提醒上班族,「如果你最近覺得思考的動作變遲鈍了,或是當別人跟你說話時,經常出現無法馬上反應的狀況,或許要開始懷疑是不是因為科技所造成的影響。」
築山節提出的警告,對上班族來說或許並不陌生,你一定常常聽身邊的同事抱怨,最近有健忘的傾向,在工作上經常忘東忘西,面對上司或重要會議時,也開始有反應遲鈍的傾向。
其實,這可能是腦部對你發出的警訊,或許現在是你該正視自己腦袋的時候了。
這位日本腦科醫師並不是反科技,但是他提醒現在過於依賴小螢幕的上班族,人腦需要的不僅是接受資訊而已,還必須透過眼、耳、鼻、舌、身等各種感官刺激來強化腦力,如果長時間都處於被動的接收狀態,小心腦部會愈來愈痴呆。
現代人談養生,也開始注重養生,但是養生不如養腦,這是長庚醫院榮譽副院長,同時也是腦科醫師的朱迺欣針對現代人生活提出來的觀念。
台灣30世代運動量,低於老年人
養腦為什麼很重要?原因是人腦不是只有思考系統而已,它還掌管你的胃口、你的情緒、你的記憶,如果生活不規律,會造成腦部運作無法規律正常;罹患慢性病也會引起腦部問題,腦部機能一旦故障,就會影響你的思考與動作,進而影響你的人際關係,所以電視廣告有一句話說:「腦顧好,健康就會好。」不是沒有道理的。
養腦這麼重要,很多腦科醫師也提出,規律的生活、適度的運動與健康的飲食,都有助於增強腦力,並且提升腦部的注意力、思考力與集中力。但是根據東方線上E-ICP東方消費者行銷資料庫所發布的「2008年台灣六大生活型態趨勢研究」,其中一個生活趨勢為「健康意識高,健康行為不同調」;這份調查指出,國人雖然健康意識逐漸高漲,但是一般人的健康行為,例如運動方面卻大幅減少,顯示國人的健康行為並沒有跟上健康意識。
再看行政院主計處發布的最新社會發展趨勢調查,25-34歲的族群在「持續或是規律運動者」所占之比率為最低,這個年齡層只有28.54%的人有持續運動的習慣,比65歲以上的老年人更不愛運動。另一方面,他們卻晚睡,睡眠品質愈來愈差,這對腦部健康是極大戕害。
睡對時間,活化腦力第一步
因為工作壓力與生活焦慮造成愈來愈多上班族睡不好,一到假日就拿來「補眠」,但是朱迺欣醫師認為,睡不對時間,就算用其他時間補回,依舊疲累,不一定有益於腦部,反而是運動與戶外散步,都是腦科醫師認為有益腦部的方式。
重視你的每日睡眠時間,等於在乎你的腦力;築山節醫師呼籲大家要多利用睡眠中的「整理力」,因為人腦在睡眠狀態中會自動整理資訊,以方便清醒時讓腦部運作機能更順暢。
不少成功人士過著規律生活,也善待他們的腦,像是美學大師蔣勳就是一個早起的人,他把早上6點到9點視為腦力的黃金時間,可以集中精神專注工作。提倡「養生不如養腦」的腦科醫師朱迺欣更是嚴格要求自己,晚間11點以前讓自己進入睡眠,同時在睡眠前進行半小時的打坐,鍛鍊腦部,更能提升專注力。
築山節本人則是每天早上5點起床,先把窗子打開讓身體曬太陽,然後藉由喚醒孩子來發出聲音,接下來是整理房間,出去蹓狗散步一小時,讓全身四肢包括眼部運動,都因為接觸外界而促進腦部機能運作,有助於一天的思考系統活性化。從起床到8點半到醫院開始工作之間的三個鐘頭,就是他個人最佳的腦部暖身時間。
腦力總是不夠用?最近容易健忘?上班族想要增加工作上的專注力與效率,請先善待你的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