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信念:創業,就是要大改變闖出一片天
10 月初,台北之秋正美的時候,他,帶著一卡皮箱、一台筆電,買了機票,目的地—緬甸。沒想到,在仰光機場大廳,意外遇見了宏達電執行長周永明和中華電信董事長呂學錦。
11月19日,剛當選連任的美國總統歐巴馬,旋風式地亞洲行,降落在仰光機場。同一天,他帶了投資計畫及各種手機產品,第2 次到了這個「金光國度」。他是27 歲的陳政圻,原本是台灣某科技大廠工程師,短短不到1 個月,他的人生發生重大轉變,他辭掉台北的工作,決定用「一卡皮箱走透透」的精神,到緬甸創業。
緬甸仰光大金寺金光閃閃,周永明、呂學錦、歐巴馬、陳政圻,看見的是這塊全球即將崛起的最大新興市場。緬甸不只是全球最大的紅、藍寶石、翡翠及玉石產地,物產豐饒,最重要的是隨著民主開放,很多貨品都開始開放進口,全球都在搶搭這波「翁山蘇姬商機」,日本趨勢專家大前研一認為,未來全球的新生產基地,緬甸就是其中之一。
各國商務人士陸續到緬甸朝聖,光是台灣今年就有超過50 個商務考察團飛抵仰光,探詢商機。而從曼谷轉往仰光的國際航班,更是班班客滿。27 歲的陳政圻,捨棄台灣科技新貴的頭銜,就是希望在即將起飛的緬甸經貿航班上,占到一個位子。
不畏失敗,歸零也沒在怕
與其有一天被公司歸零,不如自己先歸零沒有機會就要找機會。
10 月初我們和陳政圻見面時,問他為什麼敢做這個決定,他說,現在台灣科技優勢有些狀況,沒理由不走出去闖闖看,何況他正年輕,即使失敗後歸零,也沒在怕。其實,24 年前,當時台灣大環境,他父親也是提著一卡007 皮箱到世界各地做生意,曾經在鞋業大廠誠洲的泰國廠工作過,然後在泰國自創橡膠業。但後來台灣科技業及晶圓代工起飛了,台灣開始出現科技新貴,有科技當靠山,走出去的人相對愈來愈少。
在陳政圻身上你可以看見他的觀察犀利,一旦謀定
而後動,行動速度又快得驚人。他說,台灣科技代工的模式隨著景氣波動,愈來愈不穩定,科技新貴轉身已變成科技新貧,無薪假常常無預警就來了,很多人還是很害怕離開已經熟悉的舒適圈,但是明明知道前路快不通了,但是未必敢跳出來找下一個機會。
但創業是辛苦的,不是浪漫玩玩。陳政圻大學時期主動選修一門「創業管理」課程,剛好這次去緬甸用上。
他花時間研究,參加研討會,詢問專家,最後做了一個評估表:去創業或不去創業有何好處與損失。去創業的好處是:有機會成功、當一名經營者,同時也有機會闖出一番事業,改變他人;但如果不去,就繼續在台灣過著安穩日子,仍是上班族,雖也OK,但老了可能會遺憾曾經錯過了機會。
有想法之外,他更有做法。他認為創業不是件小事,如果只是開一家雞排店,雖也叫創業,但風險低、賺小錢,無法嘗到真正創業的果實。他的創業目標,是要選擇可以改變別人,也可以對經濟活動有較大影響力的創業,這種創業風險高、資金大,就不得不做好評估與準備。
出發前,他設定好兩個可能創業的選項,一是手機通路,因為新興國家通訊設備差,就有機會大躍起;二是汽車零組件,因為緬甸開放汽車進口,零組件替換率高。
勇闖緬甸,從零開始
台灣資源本就不足,何不出去闖闖,全球是你家機會不等人。10 月辭了工作,買了機票,飛到了緬甸。
一出機場, 有些被嚇到,發現這國家比他想像的還貧窮落後。凹凸不平的馬路、破舊的建築與市容、令人堪憂的衛生條件, 都讓他有如從文明世界一下掉到落後國家。
但看到緬甸每天都在變化,快速開放的步伐,潛藏著無限的商機,而全球各國商務人士出現在仰光大街及各飯店餐廳,眼前所見的人事物,讓他心裡想著:「Yes!我來對地方了」。
緬甸的確落後,但它是塊璞玉,就像非洲賣鞋子的人一樣,有人認為光腳怎會買鞋子,有人認為就是因為光腳才能賣鞋子,陳政圻顯然是看到機會的後者。只是,想法與做法仍有落差。當初想移植台灣成長模式在緬甸複製,但很快的了解實情:不行,要有當地特殊的做法。
生意要長遠打算,不能打短線。要長期經營,不能有撈一票或賺時機財的想法。其次是要找到對的人,包括事業夥伴或員工,都要慢慢找,不可急忙而隨便找人來填空缺。最後,緬甸與中國長期友好,台灣人要突破必須有方法,否則處處商機也搶不到。
因高中同學即是緬甸華僑,且在當地經營事業,他很快與同學談妥合作模式,一起在緬甸做起手機通路的創業。目前公司有30 人,在仰光主要百貨公司內設了4 個銷售店面,賣起智慧型手機。
陳政圻也清楚評估:行動電話普及率在緬甸只有6%,光賣手機也是大有可為。決定先從手機市場切入,未來再擴充到3C 商品,成為當地關鍵的通路商。陳政圻從小就非常獨立,在台灣科技大廠時,他就自動請纓擔任負責以色列的業務,「如果可以跟全世界最聰明的人打交道,做成生意,那到世界各地去就都不是難事,」他想。
的確,以色列人很聰明,要賣他們東西不容易。陳政圻接觸後發現,以色列人會看你有沒有料來與你做生意,如果你了解狀況,是位行家,他們會尊重你;反之,他發現你只是半吊子,就會占你便宜。
3 歲就跟著父親一起外派到泰國,陳政圻接受英語教育,跟國際學生一起相處上課,他的認知,世界是平的,沒有界線,也讓他移動生活無阻礙。
後來大學回到台灣就讀,用慣了英語的他,一時還有些難轉換,上課交報告讓他很痛苦,但也訓練了他不怕吃苦、解決問題的能力。加上一人獨立生活,快速熟悉環境,也培養他的適應力。
為免犯錯或不切實際,他踏出校園不是馬上創業,而是進到科技大廠學習與觀摩,了解公司運作、組織管理及行銷業務等實務經驗,將近4 年的見習,準備好了,正好看見緬甸難得一見的機會,機會吸引了他,也迅速讓他決定到緬甸創業。
來到緬甸已2 個多月,陳政圻每天都很興奮。一早起床張開眼就想衝出去多了解緬甸一些,以更精準的策略布局市場。雖然生活上與台灣不能比,但歸零的生活,未來卻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