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到用時方恨少」這句話,應用在英文上最貼切不過了,英文雖然不是事業成功的充分條件,但在日益國際化的商業環境,無疑已成為必要條件。我有位學生念研究所時,就聽我說過英文在職場上的重要性,後來因工作需要,時常與外籍人士開會,才發現雖有滿腹經綸,肚子裡的墨水就是無法表達出來,錯失了許多機會。
事實上,英文的重要性不僅只是做為工作語言,就算平常不需要說寫英文,英文好還是有許多優勢。大多數的新知與新聞第一手報導是以英文為媒介,如果沒有能力讀英文,就必須等到翻譯為本國語言才能閱讀;在這瞬息萬變的時代,資訊優勢決定成敗,這個情形在金融、投資領域尤然,因此,英文好可以掌握資訊優勢。目前,台灣新聞媒體的國際新聞報導,經常是外電報導過才出現在國人眼前,嚴格來說已算是舊聞了。
竅門1:英文能力佳,職場占便宜
英文不好,也等於把知識的獲取權拱手讓人決定了,我們接觸到的翻譯成品是媒體篩選的,有遺珠之憾在所難免,因此,我們不能完全倚賴翻譯獲取新知。此外,譯文的品質也很重要,姑且不論錯誤的翻譯會誤導讀者,就算意思無誤,如果譯者的文體不夠中文化,讀者有時仍會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要花許多時間了解文意。而且語言、文化、風俗習慣是融為一體的,要把原文意境翻譯得恰到好處,需要何等功力,可惜這樣的譯者鳳毛麟角,可遇不可求。
眾多國際語言中,英文實用性的優勢地位無庸置疑,其他語文如西班牙文、日文及法文的普及性皆遠不及英文,因此以實用性觀之,英文是必備的語文能力。日本人的英文普遍不好,因此日本迅速翻譯外語著作,這也可能是造成日本人英文能力長期無法改善的原因;無論如何,日文翻譯難免也有上述疏漏的問題,影響日本人的理解能力。
台灣民眾對於英文的重要性頗有共識,從大街小巷都是英語補習班即可看出,但如何學習英文卻一直困擾著大家。
我一向認為英文是學來應用,而非為了考試;只要會聽、說、讀、寫,準備考試就會非常輕鬆,如果只為考試,反而考試後就忘了,無法應用在日常生活。
我不是英語科班出身,但英語一向還可以,也因此在工作上占了一些便宜,現將學習英語的心得與讀者分享。
竅門2:多聽敢說,練習英文溝通
學習英文的首要事項就是練好發音,講話是每個人最能感受學習效果的方式;就算文法不對或不是以慣用方法講,只要發音正確,並掌握到關鍵字,別人就能聽懂。例如「He’s bad.」(他很壞),如果發音成「His bed.」(他的床),別人就會誤會你的意思,這種情形發生多了就會打擊信心,而不敢再講英文。我們透過講英文,還能從中學習文法、詞彙、聽力、甚至寫作,因此必須把發音矯正好。坊間有所謂的自然發音法(phonics)教材,含有發音的書面及影音示範,如有需要,還可以找專業的正音訓練老師指導發音。
講話的音調、抑揚頓挫、斷句,都會影響他人的理解,因此,多聽母語人士講話,最好是多聽英語教學CD、多看「CNN」或「BBC」的新聞,或者收聽「ICRT」及世新大學早上8點到10點的英語廣播節目,也可找發音清楚附有英文字幕的英語劇情片觀賞。總之,要將聽英文當成一種日常習慣,日積月累就會看到效果。
光聽沒有用,一定要有會話練習的對象,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練比較能長久,男女朋友或夫妻是最好的練習夥伴。我和太太自從有共識以後,就盡量以英文溝通,連寫信給對方也用英文,久而久之就習慣成自然,後來也把子女納入,家裡的溝通語言基本上是英語。近幾年父親年紀大了與我們同住,有他在的時候我們就講中文,有時候小孩不想讓爺爺聽懂時,就會講英文。儘管我們的母語不是英文,但這樣做還是非常有幫助,兒子隨時可以與外國人交談,考任何英文考試基本上是不需要準備的。
竅門3:勤讀勤寫,力求正確達意
讀是寫的基礎,經常閱讀英文是不二法寶,最好找自己有興趣的材料來讀,小說是很好的閱讀標的,閱讀不是準備考試,重點不是每一句或每個字都清楚意思,而是能了解大意,讀多了,了解自然多,如果每個生字都查字典,閱讀就會變得非常乏味。
寫和讀一樣,就是要多寫,寫到某個程度以後,找母語人士修訂內容會很有幫助,每修一次,認真體會,就會有意想不到的進步。我們不是母語人士,寫作以達意及說理為重點,不需講究詞藻華麗,反而應重視正式寫作(formal writing)的寫法及文法正確。說與寫是相輔相成的,說得愈好,寫就愈容易,對我這種非英語母語人士而言,為了讓說寫容易配合,我的英語會話是頗正式的,也就是我不會刻意學習非常口語話的英文,講法正確、別人聽得懂、能夠說理,是我的會話重點。
母語環境當然也會很有幫助,有機會能到英語社會求學或工作一段時間,有助於提升英文能力;但我也遇過沒在國外待過,或只是短暫停留過的人,英語仍舊非常好,可見只要有恆心,不怕被人笑,盡量創造練習的環境,就能有效果。英文不是成功之鑰,但它可以幫你鍍金、提高身價,學好英文,一生受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