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三年藝術市場火紅,連剛入職場的七年級生,也加入收藏行列。
71年次的周士涵,畢業後擔任媒體記者,3個月前赴澳洲,展開為期1年的打工度假。離鄉背井在養雞場工作,他最懸念的不是台灣小吃,而是掛在台北臥房牆上的一幅攝影作品。
高100公分、寬150公分,名為「大審判——閻羅王與牛頭馬面」的照片,是旅居紐約知名攝影師李小鏡2002年的作品,全球限量8張。畫面中3位友情客串的藝術家,按臉部特徵被李小鏡以電腦軟體修成閻王和牛頭馬面。照片氣勢懾人,而價錢也很嚇人,要價二十多萬!
一般人不免要問:拍了3張可怕人臉的照片,不過尺寸大了點,就要二十多萬?周士涵曾在畫冊上看過這張照片,但無意間在畫廊看到實際作品時,完全被吸引住。接著周士涵到處訪價,詢問專家意見,3個月後才出手買下這幀作品。
「買藝術品,必須了解作者的創作背景、理念與知名度。」周士涵提到,李小鏡可說是台灣首位以攝影結合電腦修圖進行創作的藝術家,很受歐美市場青睞,價格因此水漲船高。
用藝術品分散投資風險
另外,今年周士涵也在中誠春拍上以近20萬元,買了畫家楊國辛的「進入程序」畫作。
年紀輕輕的周士涵,大一打工時接觸股票、基金,至今約10年;後來因為在媒體工作,對房地產不陌生,更開啟他對藝術品的熱愛與研究。
周士涵喜歡多方嘗試投資管道,他坦言,投入股市、基金8年,去年大多頭賺到一波,但今年又被套牢,算下來根本不賺不賠!因此他認為,收藏喜愛的藝術品,若還能保值、增值,也不失為分散風險的投資。
「基本上月薪5萬,買藝術品不困難。」周士涵說,買藝術品很簡單,但買「對」藝術品不容易;他打趣地堅持:「不懂不買,太貴不買,會吵架不買,會被罵笨不買,覺得畫廊小姐漂亮就更不能買!」
「而且,聽100遍怎麼挑藝術品,眼力也不會變好!」周士涵去年逛了六十多家畫廊,他認為逛畫廊畫展、拍賣會預展、博覽會,與藝術家、收藏家、畫廊老闆聊天,都是建立個人審美觀與多方比價的方法。
「好眼力」是用腳「逛」出來的,多看多聽,自然會摸索出自己喜歡的藝術品類型及風格。
周士涵認為藝術投資與傳統投資工具最大差異在於變現性,股票可以今天買、後天賣,藝術品卻得找到喜歡的買家,才有機會談價錢,所以最好用「閒錢」買藝術品。
跟隨潮流不如依循自己的心
周士涵不建議集資買藝術品,「買股票集資不錯,創業集資也不錯,買畫集資幹嘛?畫掛誰家?」他以兩位事業有成的五十多歲收藏家朋友為例,兩個人去年初合資買畫,卻買貴了。
該藝術家的作品市價1號1萬8000元,他們卻以1號3萬元買下100號作品;偏偏去年秋拍時,該藝術家的作品跌到1號1萬元。兩人合資的畫作,市值等於瞬間蒸發200萬元,彼此心裡都不愉快。
「合資買畫,若賺了還好,萬一賠了,不知道畫要掛誰家?」他反問。
現在市場上交易最熱絡的是當代藝術作品,周士涵指出,剛畢業的國內藝術家,畫廊代理的油畫價格約1號3000元,未打折的100號作品,就要價近30萬元。熱門的當代藝術家,1號更在1萬元左右,收藏門檻不低。
周士涵觀察,當代藝術美其名是時下最為人接受的藝術,但實際上是一種趕流行;當流行過去,沒能列名藝術史、找到定位的藝術家,作品將一文不值。「選個真心喜愛的藝術家購入作品,就算今後真的繳了學費,至少曾經對藝術之美有過欣賞。」他提醒,若收藏者不是以真心喜歡、欣賞,而是以純投資的角度切入,恐怕很容易淪為失敗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