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藝人曾在SARS 期間前往香港買了幾棟樓,幾年後脫手,獲利數倍...這種消息總是令人羨慕,但在當下,你能做出相同決定嗎?現在,機會又來了,金融風暴與景氣低迷,全球無一倖免,想賺大錢的人已躍躍欲試,觀望入場好時機,但大部分上班族並沒有這個膽子,手上也沒有閒錢資金,如何趁著低迷景氣「逢低進場」?
擺脫「第一桶金」的迷思
「逢低進場」不只是拿錢去換房子或股票,也有其他的進場方式。這種進場方式,不是要投資,而是站出來,自己創業。
年輕人不一定要賺「第一桶金」,尤其景氣不好,更建議大家應該趁機來養「第一隻母雞」。
所謂第一隻母雞,就是一個成功的小事業、小金礦,在上班之餘製作,成本低廉。這母雞會下金蛋,不多,但足夠自給自足,例如一個靠廣告收入月入萬元的小型部落格,或一個月入3 萬的網拍商店,雖然很小,但孵育一顆種子,等待景氣復甦。
景氣差,「第一桶金」實在太不切實際,這些抱著「第一桶金」的目標來創業的人,不是零就是100 萬,恐怕落得血本無歸、被打趴在地爬不起來,就算真的得到第一桶金,第二桶還不知在哪裡?在經濟不景氣時刻,前方新路詭譎莫辨,已到手的第一桶金最後只剩一桶石頭。
不景氣讓大家把飯碗抱得特別緊,但這就像淹水時,所有人都抱著家當,到高點避難,卻不打算另建一艘小船、找另一個小島?有一天世界價值只剩下金塊,就算爬得再高,也會滅頂,現在保持不動,看起來不會立即損失積蓄,卻會損失「機會成本」。青春一去不回,能承擔風險的青春日子所剩不多,我認為,無論景氣好壞,若你曾經有過創業的想法,那麼沒有任何時機比現在更適合「跳出來」了!
不景氣時創業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特別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都處於觀望狀態,好朋友一拉,互相取暖,一起奮鬥;找不到志同的夥伴也別灰心,因為,這時候也是加強自己的好機會。舉例來說,想創網站的創業家,雖然沒有學過電腦,仍可以自修電腦程式,不要再迷信「創業計畫書」,就自己想辦法架個網站吧!
不受景氣影響的三大方向
回想2001 年,我曾在矽谷經歷當地景氣最慘的時期,當時剛自史丹佛畢業,我就做錯了一件事。我抱著「賺第一桶金」的心理創業,努力參加創業大賽,得到史丹佛E-Challenge 的好成績,四處找創投、金主,想要做個百億規模的大事業,但最後,也由於我沒有取得資金,自己寫程式耗日費時,我竟然停下所有計畫,原本幫助我們的夥伴,也因為沒有找到錢而離開。現在回想,我們已經偏離創業初衷!
創業的初衷,就是想到一個點子或看到一個需求,想辦法把它做出來,讓大家受用、愛用、常常用,然後就有機會取得錢。想想,這件事絕不會受景氣影響,譬如:
一、景氣差,年輕人照樣玩:年輕人創業,點子都在同儕身上,這些人明年後年都還待在學校,是不會感受到荷包縮水的,只要做出他們想要的東西,再不景氣也可以賺錢。
二、景氣差,還是得買衛生紙:每天還是得用牙膏、衛生紙等,許多直銷商剛好都以這樣的生意為基礎,不會被不景氣所影響。
三、景氣差,還是得「敗」3C 或包包:荷包再縮水,不影響「敗家」,原本計畫要買支G1 Google Phone的買家,既然已經殷殷企盼給自己做了綺麗的夢,就算荷包已然乾扁,也會想辦法擠出錢來買。
最重要的是:景氣差,自己一個人還是可以創業。
今天有一個點子,只要讓以上3 種人中的1 種受惠,他們的錢就直接進來。你不必等資金,不必盼金主,只要兩條腿、一雙明亮的眼睛、一雙傾聽的耳朵以及一顆勇敢的心,成本低到一兩個同學、朋友,甚至不用朋友,自己一人在家裡,就可以趁不景氣,埋頭做出你生命中的「第一隻母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