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懂為什麼他要打來關心我有沒有吃飽、睡好,讓我重燃希望;但當我以為或許可以再復合的時候,他又退縮說只想當朋友?我更不懂當初是誰說要保持距離別再牽扯,但才分開2 個禮拜,他就打了3 通電話來,還每天晚上讚我臉書的動態。我真的不知道,他想要的究竟是什麼?」
不想再見卻又不願告別?一整個暑假,我們實驗室研究愛情的幾位夥伴坐在悶熱的研討室裡一面喝著橘子汁,一面讀著相關的文獻,一面試著去想這樣的問題。雖然每一段感情都很不同,但有一種情況總是常常出現,也讓我們百思不解:為什麼當初先不愛的一方,最終如願以償分開之後,還會想要和對方保持聯絡。
動不動就回過頭來撥電話、傳封簡訊、或是關注對方的近況;在刪盡好友名單與電話簿、撕破臉罵光所有難聽的話之後,還要問對方:「妳最近,過得還好嗎?」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互依理論(Interdependenceeory) 主張戀愛其實是一種「相互羈絆情緒的過程」,從前你的快樂或悲傷都只屬於你,但是當你喜歡上一個人,他的一舉一動都會勾動著妳的思緒;同樣地,你的言語及表現一樣會影響他的心情。
從這個方向來探索「分手後關係」(Post-Dissolutional Relationships)中的分合拉扯,我們找到了一個可能的解答。
亞歷桑納大學心理學家斯巴拉(David A. Sbarra)研究,指出一個人離開我們之後,我們會面臨一些身心方面的轉變:睡前不能再打給同一個人、想說話的時候不能再與對方聯絡、想起對方的側臉和香味,卻又不再能和對方搭上線。
開始要習慣一個人吃飯、一個人搭車,習慣在玩電動時沒有人在旁邊撒嬌,習慣在特賣會瘋狂購物後沒有人責罵,面臨這些轉變,我們會試圖抓緊一些自己還擁有、還可以碰觸的東西。
心裡的天秤「我真的很討厭他這樣,要就斷乾淨,不然就繼續在一起。為什麼要跟我很好、關心我,卻又跟我說他只想跟我當知心朋友?」一個朋友在描述前男友與她分手後相處的狀況,語氣裡滿是不解。其實先前我們討論的時候也很納悶,如果兩人真的仍舊互依或制約,為什麼不乾脆繼續在一起就好了?
這件事情在我們團隊中的一位成員Miranda 的解釋之下,變得豁然開朗!政治系出身的Miranda 熟悉許多社會、政治、經濟學方面的理論,她認為這樣的行為或許跟「損益比」有關。
什麼是損益比?如果從社會交換論來看,我們之所以願意經營一段關係、願意付出時間、精力在對方身上,是因為我們從對方那邊獲得了「自己想要的東西」。當然,對方也不是傻瓜,他也從這段關係中,獲取了自己的需求,比方說關愛、稱讚與肢體親密等。
對於適度的滿足,我們只願意做適度的付出可是社會交換理論同時也預期,當你體認到一件事情不值得你再付出太多時,我們會傾向調整自己的行為—因為對方已經不再是你要努力維持的關係,你可能會關心他的近況,但不見得會承諾他2 個月後的出遊;你可能因為過去的制約,每到晚上就想打給他,但你不見得會像以前一樣,努力解決她遭遇的生活困難。
其實,我們都很清楚不該對前任情人投入太深,但制約與互依讓我們就是無法停止與對方聯絡、關心對方的狀況。於是,弔詭的情形就因而萌生:持續問候卻又不願重新交往,延續先前的親密卻說只是朋友。
終於平靜的浪潮:一個可能的出口幸好,這樣的騷動並不會持續太久。幾項研究發現,雖然分手後的半年到1 年間,許多人會持續一種「儀式行為」:持續打打不通的電話、傳單方面的簡訊、留沒有回覆的言,但如果「被騷擾方」堅持、穩定地不回應,這樣的騷擾就會隨時間遞減—因為「踩穩界線」是糾纏最大的殺手。
正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由制約與習慣產生的困境,也可以藉習慣的力量來弭平。過去許多心理學的研究都顯示,在分手半年後這些糾纏的行為就已經有了大幅的減少,如果你希望對方不要再來攪動你的生活,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堅持「減少聯繫頻率」。
只要有一次心軟地給予回應、抱持一些企盼地開啟聯繫,糾纏期就會被延長得更長、更久、更難以收拾。當對方知道只要多吵幾次就有糖吃,他的行為就會一直被增強、鍥而不捨堅持下去。所以,朋友或專家都會建議你不要心軟、不要回頭、不要再回去接受爛人的蹂躪和折磨。
和這些專家、朋友有些不太一樣的是,我們幾個夥伴面臨這些求助者的來信時,採取比較另類的「包容」角度:人是軟弱的。尤其是面臨分手,各種誘惑、挑戰都可能讓我們無法堅持原先的堅定,當初面對分手時,哭紅著臉、信誓旦旦的決心也漸漸動搖。
可是我們相信,不論是看起來多麼糟糕的決定,一定都有某種層面的好處。面對不乾淨的分手只是歹戲拖棚,還是可以多給彼此一些時間,去承擔、去接受,讓自己跟對方都習慣一個人的感覺、一個人的世界。因為,離開本來就是困難的,也正因為困難,才會有所糾纏。
一個人也可以擁有的溫暖「你可不可以不要再煩……」我這行字只打了一半,就連續點了幾下鍵盤上的倒退鍵,再將手機關機,丟回包包裡面。
癱軟在沙發上,我知道他的反覆已經擾亂了我的生活,我也知道我的冷淡與沉默可能堅持不了多久,但至少在今天,我想要試著自己過、給自己安靜的幾分鐘。
我從包包裡拿出在便利商店買的小蛋糕與蠟燭,點起微小的火光,輕輕跟自己說聲:「生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