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你讓陌生人抓狂嗎?

方德琳
user

方德琳

2012-10-02

瀏覽數 6,650+

你讓陌生人抓狂嗎?
 

為了椅背後放問題,兩個中國人引發國際飛安危機。

起因是因為後排人正在吃飯,前排人突然把椅背往後倒,兩人一言不合,就從座位扭打到走道。瑞士航空機長擔心飛安只好把飛機折返蘇黎世。有網友評論:「中國人把臉丟到天上去了!」

逕自把椅背往後倒,這種情況到處可見,不知道有多少人認為這需要顧及後排人感受。似乎,「沒禮貌」是生活常態,大部分「有禮」人會選擇默默接受。像這兩個中國人是少數擦槍走火的意外。

不過,有人開始覺得事情愈來愈不對勁。每天出門,失禮情況隨時可見,無形中降低我們生活品質。在美國,

演過《修女也瘋狂》的琥碧戈柏再也受不了,寫了《修女也抓狂》一書,告訴美國人,禮貌哪裡出問題。

在台灣,洪蘭跟蔡穎卿也認為有必要透過《30》雜誌版面,重新提醒大家被淡忘的生活禮儀。之所以要先告

訴30 族群年輕人還有兩個重要原因。

第一, 在多數自我的年輕族群中,有禮貌有教養的年輕人容易突出,成為職場上鮮少人有的競爭力。這對找不到工作不知從何開始的年輕人會是很好的出發點。

第二, 30 歲年輕人正在教養下一代,小孩的學習透過模仿。年輕的父母有禮儀,小孩自然也會模仿,身教比言教重要。從這期開始,洪蘭和蔡穎卿會在這個〈兩種聲音〉欄目裡,從觀察台灣人的行為細處,一點一滴重新找回被遺忘的生活智慧。

生活素養國際觀

在高鐵上大聲講電話,在公車上剪指甲、梳頭髮,在公共場所,行為跟在家裡客廳一樣。公共場合中的那

條看不見的隱私界線在哪裡?

蔡穎卿(以下簡稱蔡):跟過去不一樣,現在,我們活在高接觸的世界裡。在高鐵上、公車上、飛機場,我們常常跟陌生人接觸。所以公共場合的行為得不得體需重新被討論。公共場合的禮儀可以從「視聽言動」來看: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洪蘭(以下簡稱洪):台灣這3 件事情都做不到。有好幾次在公車上,坐在我旁邊的人梳頭髮。他梳頭

髮,頭皮屑就飛起來,這是衛生問題。我對那孩子說:「You can’t do that!」,他看了我一眼繼續梳,最後我

只好站起來走掉。

坐高鐵,後面人腳撐在我的椅背,一直蹬一直蹬。我告訴他,這樣我好像坐雲霄飛車,他說:可是我腳長,不然你不要坐我前面。

在高鐵上,也常常聽到有人講手機或者把看影片的聲音放出來。

有次我接待一位耶魯大學教授來台灣演講,演講後他想去看太魯閣。我陪他坐火車,沒想到我們後面有個女生一直講電話。這位教授跑到兩節車廂的中間站在那裡,我去陪他。那一天,台灣天氣很熱,34 度,火車過了宜蘭,我問他要不要回到車廂坐,他說:「沒關係,我寧可腳痠也不要我的腦不清靜。」那女生,一路從台北講到花蓮。

在我看來,這是白目行為,可是為什麼年輕人會做出來?我想,其實他們不是故意的,而是他們不知道,沒有人教。現在智育掛帥,老師哪有時間管到你的禮儀,都認為課本念好就好了。

蔡:我記得我女兒高中時,有一次 我帶她去買麵包,老闆娘一看她就說:「妳好漂亮哦!」然後哇拉拉一直

講,孩子就很不自在。當時有個法國人,他是老闆的朋友,他講了一句很好的話:妳 too many opinion( 太多評論)讓孩子不comfortable(自在)。

在公共場合有一種隱私界線,什麼事可以在公共場合做,什麼事最好只在家裡做,這是該分清楚。另一

方面,也不應該去侵犯別人的隱私。

我曾經走在路上,有人跑來推銷去斑整容。她是一個大學生,她說:「阿姨! 妳斑很多, 我媽媽都有去治療。」起先我笑笑說:「對不起!我覺得這樣ok」,那女生居然說:「妳怎麼會覺得這樣沒有關係呢?」我很想叫她去找一份更好的工作。

這種情況我遇過4 次,這種廣告促銷方式很盛行,就代表我們社會對侵犯別人隱私已經無所謂了。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公共場所的隱私界線

在公共場合裡,你不喜歡別人讓你不舒服,同樣的,也不應該做讓別人不舒服的事情。

洪:前一陣子有則新聞,一對穿制服的年輕男女在南京東路的某個地下道親熱起來,光天化日剛好被攝影機拍下來。我學生說:「哎呀!老師,他們是情不自禁。」我說:「 不對吧,這是沒有控制力。」現在很多人觀念似是而非。

我們之前有句話: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聽說這是一首歌。我沒有想到一個流行歌曲會產生這麼大作用。現在很多人覺得,我沒有礙到你, 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錯!礙到別人就是不可以。在公共場合裡,你不喜歡別人讓你不舒服,同樣的,你也不應該做讓別人不舒服的事情。

蔡:孩子在10 歲時分辨可不可以,其實是父母幫他決定的價值。現在,我看到的情況是,很多父母可能認為這是自由或是自己的權益,一些場合的公約禮貌就愈來愈鬆散。

有一次我竟然在餐廳裡,看到一位媽媽用玻璃罐幫小孩如廁。我很生氣的是,她今天做這個事情已經很沒知識了,但還完全沒有一點不好意思的感覺。

我在三峽常看到明明公共廁所在旁邊,但只要小孩子年紀小一點,父母會覺得他們公開上廁所沒關係。這很奇怪,這些母親對教育都有高度的興趣跟關心,可是對生活禮儀卻不在意,她們就是貪圖方便,認為這些生活細節並不重要。

洪:我們看到模仿是最原始的學習,今天孩子會有這樣行為,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他的父母親本來就這樣做,他的眼睛看到大人這麼做,然後自然就做了,沒有想過這事情應不應該。

蔡:年輕父母對於孩子的紀律,開始有了一個新的藉口叫做「過動」。在公共場合沒辦法讓孩子們行為得當,可能就歸因於孩子過動的問題。

洪:把它歸因到過動,或小孩被檢查出過動,父母就鬆了一口氣,下次老師打電話來說孩子在學校行為不聽話,父母就把診斷書拿給他看,說我的孩子就是這樣,只能接受。這是錯的。

台灣過動兒誤診率相當高,其他國家也一樣。因為醫生不能直接從大腦看,只能從外面行為觀察。孩子坐不住跑來跑去,看起來很像過動,其實未必。檢查過動有一個方法,只要孩子玩電玩玩樂高都很全神貫注,這孩子絕對不是過動,而是他對學習沒有興趣。

最有機會的孩子,就是有禮貌的孩子有興趣。

禮儀的競爭機會

大家看到有禮儀的年輕人是會先主動提供機會給他們的,懂禮儀的人是很有優勢的。

蔡:對不合宜的舉止,你大剌剌做跟有點不好意思就是不一樣,尊重別人的態度不一樣。我想說的

是:尊重的心不能愈來愈沒有,如果再沒有就慘了。

公共場合隱私的禮貌是價值觀的一環, 最先落實在我們生活裡,也是我們第一眼跟別人接觸最先感受的東西。我帶小朋友的這些年裡,我很想告訴年輕父母,現在大家都很積極去幫孩子爭取機會,但其實最有機會的孩子,就是很遵守紀律有禮貌的孩子。

就像之前洪蘭老師說的,只要面談完後會主動把椅子推回去的人就先錄取,大家看到有禮儀的年輕人,是會先主動提供機會給他們的,懂禮儀的人是很有優勢的。

我認識一個30 多歲香港大學生,他懂得在不同場合穿著適當衣服。平常來我們的讀書會就穿很休閒的T-shirt。有一天,我邀請他來彈鋼琴給大家聽,結果當天他很正式打著領帶穿西裝來。他是了解禮儀的。這種態度會使一個年輕人受歡迎。

我接觸過其他國家的學生發現,台灣年輕人在這點的意識比較少。

在公共場合,不要做令別人不舒服的事

洪:外國孩子抱去受洗會穿著很正式的衣服,參加的人也穿得很正式。有人會說,受洗就是把人浸在水裡面,穿那麼正式幹什麼?但他們認為這是尊重別人的態度,是一種禮儀。這個態度在他們去參加婚禮、聽音樂會都可以看到。

蔡:前幾天,我在一個婚禮裡面,看到有個年輕女生穿著超級迷你裙,或許她認為這樣穿很美,但我想到,是不是我們對美的意識已經不包括禮儀了?

洪:在國外,穿得很暴露、裙子很短去參加別人婚禮,是很不禮貌的舉止,他們會穿得正式得體,代表對新人的尊重。我們可能覺得現在已經是新潮、前衛的社會,這種觀念不合時代;但我認為,不管是農業社會、工業社會、高科技社會,其實都是人的社會,尊重別人還是基本的核心價值。

蔡: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就是我女兒常常要去外面寫生建築物(編按:蔡穎卿小女兒在美國讀建築系),她的老師跟她講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他說,因為你去寫生的舉止已經很引人注目,所以一定要dressdown,不要打扮得太引起別人注意。

台灣的父母或老師已經沒有人會這樣教我們的孩子了,認為這是不重要的事情,但是我女兒的老師卻會提醒她注意該有的禮儀。

洪:現在台灣人已經很少隨地吐痰,偶爾看到你會非常不舒服,而且心裡想八成是陸客。吐痰人說,我又沒吐在你家,為什麼不可以?台灣人會認為,因為大家覺得不舒服所以不可以做,這就是觀念的改變。

現在,有陸客很稱讚台灣,說我們是有禮謙讓的社會,這當然很好;但還有些地方他們沒看到,我們看見了。當我們觀念改變、行為改變,整個社會素養就會再提升。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