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一場名人演講時,你是否會非常激動,但是往往出了大門就忘了,不再有行動?或是在培訓教室裡也是非常激動,甚至還想到「如果老闆能來聽會更好」,可是還沒出教室的門,一通電話就將你打回原形,剛才聽到的全部交回去給老師了?
一位企業人資長告訴我,「教練,我們該做的培訓都做了,該請的名師都請了,但是還是沒有效,下一步我該怎麼辦?」這是你我今日面對的共同問題,我們同時面對太多的資訊、太多緊急的日常瑣事,如果個人沒有辦法在這「激流」裡堅持自己,有意識的來專注自己的目標,就會面臨「每天很忙,但是不知道在忙什麼」的困境。
親身參與 有效學習
每天我們面對太多的「被動情境」,被一個新聞或是文章吸引,被邀請參加一個沒有主題的會議,最後是「沒有機會走在自己的路上」。如何來改善這些外部的壓力或是誘惑呢?
首先要專注,要有動機。
你的目標是什麼?你需要學習什麼?許多人到課堂來是被動的,認為這是一個修身養性的機會,也有企業要求「每一個員工每一年要修多少學分」,但是卻沒問他們「需要學什麼?想要學什麼?」最後這兩個問題是「有效學習」的基礎。要由學員主動的提出「要學什麼?學習什麼對我自己和我的工作績效有幫助?」這是學習的動機和動力來源。
接著要有互動式的學習。
這要考驗老師的功力了,課程的設計必須要活化,要能互動,讓學員參與,最好的學習來自親自的參與體驗。
我教練一個學生,他說為了達成自己的目標,他願意放棄一些他自己喜愛的活動。但這還停留在理論階段,我就告訴他這裡有一個籃子,你願意將哪些行為丟進這個籃子呢?他告訴我:「賴床、打電動、每週一次的逛街和看電影⋯⋯」。我再問他如何將這個籃子裡的「習慣」丟掉,由這裡走到「新天地」?他說需要鋪一座橋、一個計畫,讓他能走過去。於是我就要求他靜下來做個計畫,完成後,我和他一起站起來手牽手,一起走過這座「橋」,我看到他的臉上陽光燦爛。
誠實面對唯一的自己
在學習的過程中,暫停是一個關鍵元素,許多老師會很友善、迫不及待的要將自己所有的「灌頂」在學生身上,但其實學生能吸收的,還是局限在他「有感覺感動和有興趣」的部分,只要這個
部分把握完整了,就不虛此行了。
有位老師在學期開始時對來修課的學生說:「這學期我預備給每一位同學100 分」,同學們相視而笑,暗自覺得「選對課了」,老師接著說:「但是你們在學期末要告訴我,憑什麼我要給你100 分」,這就是社會大學的特色,人人可以做「唯一」,暫停是讓每一個人可以面對自己、有意識的反思並選擇做個「唯一」的人的關鍵時刻。
最後就是轉化和行動。在離開教室前,要問自己並且寫下來,包括:我學到什麼?我如何應用到自己身上,例如工作、家庭、交友和個人發展?再下來的兩週裡,我決定要做什麼改變?
生命就是一個學習之旅,在學習裡精進,在學習裡享受,在喜悅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