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設計是展現出一國的風格,那麼,電影就是風格的煉金術。近10年,以人為本,崇尚自然的北歐設計風靡全球,想探究盛行的北歐設計,從瑞典電影著手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Swedish Design」,是品質、永續、原創的代名詞,事實上,這個極地之光也是世界各國在發展文創產業時,取經的標竿,首都斯德哥爾摩不但是諾貝爾獎的故鄉,1998年,更被評選為歐洲文化之都。如果把「Swedish Design」放在電影裡是什麼樣的火花呢?
強調人性、心理層次的瑞典電影
6月29日開始粉墨登場的台北電影節,有3大主軸:主題城市電影、觀摩、競賽。今年的城市就以斯德哥爾摩為主題,策展了一系列的瑞典電影。從瑞典電影可以了解北歐設計為何強調以人為本,簡約線條的背後其實蘊含了對人類心理狀態的解析。
在這個冬日比夏日多,黑夜比白晝長的北國,缺乏了普照的陽光,連帶使得人容易抑鬱,反映在電影上,特別愛以寫實的人性為主題,而要看瑞典電影,就不能不提英格瑪˙柏格曼(Ingmar Bergman)。「北歐電影普遍受到這位本世紀最知名瑞典導演的影響,」台北電影節策展人塗翔文說。
柏格曼的電影大量探討了人與神性之間、關係與婚姻的脆弱、人性深處的陰暗。他,窮其一生都在追求與心靈和解、超越死亡之愛的渴望,穿梭在電影與現實世界,導演過62部電影、超過170場的戲劇,大部分是自行編劇,從真實生活出發,探索憂鬱、絕望、希望並存的心理狀態。
在他的電影裡,常探討心靈之惡,雖是黑暗、悲觀,但不會企圖給答案,也不會試圖嚴厲剖析缺失的社會制度,要觀者直接正視心底暗處,而不是把自身問題歸咎於外。這種透過各式主題,坦承人性的尋索與掙扎,成為瑞典電影的特色,簡約雖是瑞典設計的強項,但電影呈現的心理層次可一點也不簡單,在瑞典,一名出色的電影導演,通常也是透徹人性的心理學家。
柏格曼是位長壽的導演,從1946年拍攝個人第一部電影,到2007年去世的60年之間,他的作品不僅成為瑞典、北歐電影的代名詞,也深深影響其他國家的電影工作者。「柏格曼可能是自從電影被創造以來,最偉大的電影藝術創作者,」美國知名導演伍迪‧艾倫就曾這麼說。
要走進柏格曼的創作世界,可以先從他的處女作《危機》與封卷之作《芬妮與亞歷山大》、外界公認柏格曼將電影推向現代主義的巔峰之作《假面》這3部入手。再來,可以看看後輩向柏格曼致敬的好片,如美國名導勞勃‧阿特曼把《假面》風格搬演成現代美國版的《三女性》;身為柏迷的伍迪艾倫也拍了《我心深處》,向柏格曼描述母女衝突的《秋光奏鳴曲》致敬,這幾部也都被選進台北電影節的播映名單。
除了柏格曼,也囊括了如2000年以《二樓傳來的歌聲》獲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的洛伊安德森、最被看好的瑞典電影大師接班人魯本奧斯倫等其他在各大影展獲獎的瑞典導演作品。
「瑞典導演也愛拍兒童、青少年電影,並且會很深層去探討他們的心理恐懼或是創傷,」塗翔文指出,這樣的題材少見於亞洲,是30世代可以觀摩的電影作品。他特別推薦在柏林影展獲獎,講述被遺棄的《被遺忘的女孩》、講述霸凌的《賽巴怎麼了》。
各國青年導演爭豔的競技場
台北電影節應該是所有台灣影展裡最適合30世代的影展了,可以看到來自世界各國,初生之犢不畏虎的青年導演同台競技,分為國際青年導演競賽以及國片的台北電影獎。
其中的「國際青年導演競賽」,限定只拍過1、2部電影的新銳導演才能報名,年紀大部分為20多到30多歲。「這次我們從300部中挑選出12部電影,比較特別的是,有5部是女導演的作品,這是從未有過的。」連策展人塗翔文在內,本身不到40歲,就已經主導了2屆的台北電影節。
為了增加文化的廣度,特別在國際青年導演觀摩、亞洲大觀的單元裡,納入了柏林、東京、釜山、鹿特丹等世界影展獲獎的精選作品,可謂網羅全球各地Young勢力的電影導演作品。對30世代來說,透過觀賞各國青年導演的電影作品,是在出國旅行之外,另一個能夠了解相同世代、不同文化背景思維的選項。塗翔文也替讀者精選了30部參展影片,夏日,就一起走入奇妙的電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