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做,對自己最好的關鍵決定

20找方向‧30而立‧40再定位

徐仁全
user

徐仁全

2012-03-01

瀏覽數 5,050+

做,對自己最好的關鍵決定
 

「我不知道我究竟喜歡什麼?」

「 我什麼都可以做,卻沒有特別想做什麼!」

「別人好像都知道未來的方向,只有我還在…」

人生,20 歲成年,困惑找方向;27 歲,進入社會3~5 年,迷茫為未來準備;30 歲匆匆而立,開始獨立承擔責任;35 歲人生原本進入穩定期,又有強烈的動機想還可以做什麼;40 歲,人生下半場啟動,第2 發展曲線又來叩門…。

面對一連串的問號,關鍵時刻,你真的做得出關鍵決定嗎?

很多決定做不出來的原因,是我們只看見社會價值期待的心理時鐘,根據時間軸在每個關鍵時刻敲擊,每敲一下,就心驚一下。但其實在生涯發展中,每個人內心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自我成長時鐘,他想要的方向及儲備的能力,才能真正解決自我衝突,去除焦慮。

最近,林書豪,這個哈佛小子,一個快速竄紅的NBA 尼克隊控球後衛,不斷上演NBA 奇蹟。如果以一般社會價值來看,一個哈佛大學高材生一定能在金融中心華爾街找到好工作,為何他反方向選擇在NBA 中坐冷板凳,等待一線的機會?

23 歲的林書豪,當社會期許他往華爾街發展,心理驅使他往NBA 去,但因為選擇清楚,即使兩個時鐘看似衝突,坐冷板凳甚至要被除名,他都甘之如飴,真的讓他等到一線機會大翻身。

關鍵時刻,你的自我成長時鐘真的這麼清楚嗎?你有能力跟社會心理時鐘做清楚的對話嗎?

《30》雜誌與104 人力銀行合作,進行「27 關鍵、30 轉型」大調查,發現以下結果:

1. 超過一半的人對自己的工作價值感到模糊,職涯發展至少延後5 年。

2. 46%的人,想要在30 歲當上主管,但是準備時間緊迫。

3. 超過25%的人,25 歲才進入職場,距離定錨的關鍵27,只有2 到3 年的準備期。

可以看出職場現象是工作價值模糊,期待與現實有很大落差,所以會強烈感覺到被「噹! 噹! 噹!」的社會心理時鐘追著跑,關鍵時刻究竟該怎麼做關鍵決定?

1. 辨別什麼是關鍵時刻

沒錯,一個社會心理時鐘,在不同的時間點就會響一下,向你報時。人說:「30 而立」,大家面臨30 歲之前就開始恐慌,怕到了而立之年,還一事無成。有人更說:「40 而不惑」,只是很多接近40 歲的人,還在騎驢找馬,搞不定要繼續在公司待下去,還是離開,自己創業。

當社會心理時鐘20、27、30、35、40 定點報時,很多人不知所措。但職涯發展專家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教育中心副教授黃素菲認為,你要隨時問自己5 個問題: 能力、興趣、價值、目標、性格, 知道這5 個問題的答案,有助於你內心自我成長時鐘的覺醒,一旦當你發現有什麼事讓你感到樂此不疲,不用別人催促,也不用別人盯,再苦再累都無所謂,這個時候你可能找到真正的關鍵方向。這時做的決定,一定是自己最想要的。

2. 關鍵決定如何做

人生是一連串的選擇題,一般人在說YES 或說NO之前,因為缺乏系統性評估,害怕做決定,常常就乾脆不做決定,擔心「萬一做錯了怎麼辦?」

黃素菲說,做決定常有迷思:「行動之前,我一定要有絕對的把握」、「我的生涯發展只有一次機會,所以不能錯」、「如果我改變決定,就表示我失敗了」,這些都要從平日自我成長時鐘的生涯自信培養起。

其實所有的大決定,一定要從平日生活的小決定做起,實作美學專家蔡穎卿認為,一天該怎麼開始?該怎麼吃?怎麼安排?都是一種價值觀取捨的練習;如果平日沒有思考訓練,又怎麼能期待在20 歲或30 歲為自己做出重大決定。

很多人不做決定的原因,是希望全拿,「但任何關鍵決定都要學會取什麼、捨什麼,決定後,要有可執行的計畫,並實際行動,」蔡穎卿說。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害怕做決定,其實是想不清楚後面可能發生的情況,不論選系、選情人、選職業,都理不出自己真正要什麼。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助理教授郭瓈灩認為,與其等待,不如勇敢嘗試,人生不是一直線,是可以轉彎的,只要你懂得階梯式前進,給自己嘗試期。

3. 找自己的關鍵能力

職涯發展雖有它的時間軸,可能是20 歲,也可能在30 歲、或35 歲,104 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王榮春認為,這些時間點的出現,都可說是社會期待值下的檢查哨(check point)。它們可能是提醒,也可能是暗示,也有人視為目標,都可以。但重要的是我們內心如何對應這些社會心理時鐘。

與其強迫自己符合社會期待,不如花點時間找自己的定位,找出自己的優勢。王榮春說,用「盤點積木」法,先盤點自己的優勢,做決定就不會亂飄。

他形容,職涯發展中的關鍵決定,像一個倒三角形,最下面存放著是你最初發展的優勢能力,一般來說,是讀書及剛進社會時的學歷及專業。

幾年後,專業能力增強,有能力開始往上去發展,此時可以發展出更多的「積木」。

在盤點積木的過程中,隨時問自己:「我的重要性在哪裡(ASK VIP)?」ASK,是自己的Ability(能力)、Skill(技術)及Knowledge(知識),VIP 則是指Value(價值觀)、Interest(興趣)及Personality(個性)。

了解自己的積木有多少,就可以勇敢做出決定。

王榮春以自己為例:當初要離開學校到民間企業工作,也是用ASK VIP 的方式,分析自己有哪些優勢?是不是自己的興趣?檢視完後就清楚知道該是離開學校,到企業界另闢戰場的時候了。

4. 人生也可以是C 型發展

做完了ASK VIP 後,多數人的職涯發展是扶搖直上,朝線性發展,最常見的就是在某公司待到主管級的位置,或在此領域被挖角而成為總經理。

不過,線性發展之外,有人呈C 型發展。人生是一個cycle 的循環,在不同的時間點上,會重新啟動另一個循環,也可說是轉型人生。

這種C 型人生愈來愈受到一般人的接受。一般認為,人生不是一條線性發展的路,而是不斷的定位與轉型,重要的是定位是否清楚,至於轉到哪個方向,都不太是問題。

在新型態的職場中,原本位於倒三角形最下端的積木,隨著時間累積,可以往上發展出第2 及第3 個積木。但同時,也可能往旁邊重新發展出新的積木。

舉例來說,科技工程師對攝影有興趣,原本他的積木是科技研發,但同時也慢慢培養拍照的興趣,等到時機成熟,可能轉方向成為一位攝影師,另一方面,工程師的角色就淡化了。但是3、5 年後,他可以為了改善照相機某種不良的技術,重新回到研發攝影技術的積木上,讓他轉回來到科技領域。

從科技到攝影,最後又轉回科技,職涯發展並非線性不可逆的,有些人C 型發展,更能轉出一片天來。

5. 從跟自己對話開始

職場上一堆尋尋覓覓、反覆不定的人,「很多人找不到定位,其實是不願去找,」王榮春說。他們常認為自己找不到定位,其實是不願意花時間去找,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開始與自己對話。

社會大環境瞬息萬變,但要緊的是跟自己對話,在遇挫折或難題之際,你能不能安靜下來跟自己對話。

奧美董事總經理唐心慧說,任何選擇前,重要的是你必須先認識你自己,認清你的優勢與罩門,重點不是你選了什麼,而是你選擇的價值。

蔡穎卿也認為,決定無分大小,只有周不周延,背後決定的邏輯是一樣的,如果平常你能從小事開始和自己對話,遇大事就能把邏輯理得更清楚。

當社會心理時鐘與自我成長時鐘交會時,常是人生的關鍵時刻:20 歲的時候需要自我探索找方向;27歲時要做關鍵準備,以迎接30 而立;35 歲面臨轉型;40 歲定位人生下半場,重新出發。

你的人生定位了嗎?你的關鍵決定是什麼?不要再「錯中學」,或「船到橋頭自然直」了,早點做準備,跟自我對話,如此就能做出對的決定,你的一生都精彩。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