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以風為食的奇幻仿生獸

力與美的結合

方正儀
user

方正儀

2012-01-01

瀏覽數 5,900+

以風為食的奇幻仿生獸
 

荷蘭海邊,住著一群「生物」,它們就像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想像的移動城堡一樣,叫人驚豔:只要走到不平的路面或是乾沙地就會停下來,然後往反方向走;會躲避障礙與水窪,碰到風暴來臨,還懂得打樁將自己固定住,既不會淹死,也不會被吹走。

它們不是真的生物,卻一如生物般栩栩如生。它們是荷蘭藝術大師泰奧‧揚森(eo Jansen)投注了20年光陰所創作出來的仿生獸(Animaris)。

最複雜的,來自於最簡單的

揚森的仿生獸,將機械裝置賦予生物性格,透過由管子組成的動物結構般關節,它們就能自行移動,彷若真正獲得大自然賦予的生命。

它們看似簡單,主要材料僅是隨手可得的塑膠水管與寶特瓶,卻又複雜無比,在看似不斷重複的構造下,整體設計十分精巧,沒有任何多餘的裝置,卻能成就出驚人的作品,堪稱力與美的完美結合。

結合精密數學計算、工藝技術與生物學專業,創造動感雕塑行動的逼真度,揚森透過理性與感性的融合,再經過一代一代改良,充分運用物理原理以及環保概念,創造出了新種的生命型態。

宮崎駿想像的移動城堡,動力來自於暖爐裡的火惡魔卡西法;揚森的仿生獸,卻僅僅靠著風力,就能夠自由走動。當風吹動它們背上的「鬃毛」或「翅膀」,傳動到身體中間的輪軸,再巧妙帶動每一隻腳,它們就從硬生生的機械結構,轉化為生命力盎然的自然體。

向大自然借鏡的仿生學

仿生獸是由3 大部分所組成:肌肉、大腦與神經系統、風,經由交互反應後,就會產生強大的力量。

肌肉就是塑膠管,組成許多腳來行走;大腦是一個二進位的計步器,讓它知道自己的相對位置,而神經系統是透明的乙烯基管,它是氣流的控制閥,告訴仿生獸該何去何從;風則是仿生獸的動能,也就是食物的來源。即使在無風的狀態下,也可以透過胃袋(氣瓶)充氣儲存動力。

以日前來台漫遊於台北孔廟歷史城區的Animaris Siamesis 為例, 長800 公分、寬500 公分、高440 公分,不吃油、不喝水,完全靠風力自主行動、轉彎,每一個動作,都讓在場的大小朋友興奮不已。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為了讓仿生獸能流暢的走動,揚森長期觀察生物行走的方式,利用電腦運算,終於找出構成腳的11 根管子之間,最完美的13 個長度距離, 他稱之為「黃金13」(Golden irteen)。有了這13 個最佳長度的組合,仿生獸即使重量高達好幾噸,也能穩健地平行行走,甚至每個關節的動作,都無比優雅。

既然叫做仿生獸,物種演化的概念也在其中滋長。揚森當初在發展仿生獸時,遇到了許多問題,後來他交給了時間去解決,甚至讓仿生獸自己去解決,他允許仿生獸之間互相競賽,選出優勝者進行再造,最終進化成愈來愈複雜的生物。

藝術、科技無界線

具有知覺、器官與腦袋,栩栩如生的仿生獸,不僅擁有生物一般的行動力,更具有儲存動力與思考的設計,而揚森設計的初衷,在於透過「與自然共生、相處」概念,創造一個能減少能源損耗的機械生物。1994 年他受邀於PopTech 論壇發表後,不僅讓圈養仿生獸的荷蘭海邊牧場成為知名觀光景點,也讓他被喻為「現代達文西」。

從科學家到藝術家,靠著累積了20 年的雕琢及一個概念:「藝術與科技的界線只存在於我們心中」(e walls between art and engineering exist only in our minds), 揚森成功地將前瞻性的設計推上藝術舞台。他說:「人類的腦袋可以無限想像,在作夢時可以模擬另一個生活的世界,而我的仿生獸就是把人類愛作夢的好玩因子放進去,希望不僅帶給人們對於真實世界的反饋思考,更刻意為這個世界帶來更多的笑容。」他的仿生獸不僅跨越了科學、工藝、設計、美學等多個領域,更完整表達了他對自然與生命的喜愛。

1990 年開始有了仿生獸概念時,揚森宣稱他是被仿生獸的「病毒」所感染,如今,這種病毒也開始感染了世界上,許許多多對生命還抱有奇幻想像的人。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