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七0年代初期開始,美國對「中國」的政策不外乎遵循兩個軌道:一方面改善與中共之間的戰略、政治和經濟等關係;一方面繼續維持與中華民國之間的傳統友誼。
雷根總統於一九八二年簽署「八一七聯合公報」時,所發表的言論中,將雙軌政策的心態表露無遺:
「與「中國」建立長久而堅定的關係,一直是四任以來美國政府的重要外交政策;這對美國長期國家安全利益和東亞局勢的穩定,關係重大。推展雙方之間重要戰略關係,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這份公報旨在促成此事,同時不違反我們對台灣人民的承諾。」
其實,雙軌政策得以順利進展,獲得國會支持,與一些機構發表低估中共對中華民國安全威脅的報告,不無關係。自一九七九年起,美國官員對國會發表的言論中,便經常引用這類威脅評估。
一九七九年二月,卡特政府的國防部長布朗(Harold Brown)向參院外交委員會舉行的「二四五法案」聽證會保證:「基於多項理由,中共極不可能在可預見的未來,侵犯台灣。」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瓊斯(David Jones)則表示:「台灣具備阻遏中共任何攻擊的能力。」該法案於同年四月成為「台灣關係法」。
雷根政府拒絕售機
一般以為雷根上任後會重新評估中共對中華民國的威脅。一九八二年一月,雷根政府卻以中華民國不需FX新型戰鬥機(包括F-5G或F-16/J79)的理由,否決了久懸未決的高性能戰鬥機售台案件。美國國務院發佈的新聞解釋:「有關單位研究認為:美國不需要出售新式戰鬥機給台灣。台灣的防衛需求可以自足。將來只需將目前的機種汰舊換新,並持續台灣與美國合作生產下5E戰鬥機,便足敷所需。」
侵犯的能力與意願
此後,由雷根政府陸續發表的言論中,更能確知他們並不認為中共會於短期內,對中華民國發動直接威脅。
「威脅評估理論」是從能力(capabilities)和意願(intentions)兩個層面來分析。「能力」包括武器、部署和準則,是一國擁有侵犯另一國的工具。「意願」指一國決定侵犯另一國的政治決策。二者本質不同,後者比前者更難評估。
「威脅評估」旨在探討甲方對乙方使用武力的「可能性」。而不是實際公然的侵略行為。「威脅」大致分為四個層次:立即、次要、潛在和騷擾(immediate, secondary, potential和irritant)。「立即威脅」指國家安全面臨迫在眉睫的重大威脅。「次要威脅」指雖非立即發生,但亦相當迫切的威脅。「潛在威脅」
可能在中期或長期(十年或十年以上)內發展出來。「騷擾威脅」指微小威脅,其政治性重於軍事性,通常是較小國家所造成。
「威脅評估」不僅探討敵方的軍力,還顧及政治、經濟、科技、地理及社會心理等國家力量的要素。
表一至表三概述美國、中共和中華民國在東亞地區的「國家利益」和政策要素;從中可看出他們對威脅的認知,各執己見。
軍事能力的比較
中華民國與中共軍力孰強孰弱,在數量上頗易分辨(參見表四及表五)。但是軍事能力的另一層面--雙方如何評估彼此,以及評估結果如何影響其防衛與攻擊政策--則很難判斷。
研究中共對中華民國的威脅時,二種層面--從目前戰鬥序列,到可能產生的一連串後果--都應仔細研析。
表四列出一九八五年時,中共與中華民國各自擁有的軍力。顯然,中華民國只有在驅逐艦一項領先中共;在巡防艦、掃雷艇、兩棲艦艇,及戰鬥攻擊機等項目,略遜一籌;在其他所有項目上則都相去甚遠,數量上大約為一比十。這些項目包括:三軍總軍力、兵員總數、步兵師、海軍人員、潛艇、攻擊快艇、空軍人員、戰機總數,及戰鬥攔截機。至於另外一些項目如:戰略核武、海軍轟炸機和戰鬥機,及空軍轟炸機等武器系統,則是中共獨有的。
顯然雙方一旦發生重大軍事衝突,除非中共鬥志渙散,或有第三者調停,否則中華民國恐將難逃劫數。就數量上的比較,中共似乎足以對中華民國構成威脅。換言之,以中華民國目前的軍事能力,不可能對中共構成威脅。
台海制空權的重要性
中共海軍究竟能對中華民國造成多大的威脅,與其控制台灣海峽上空的能力,關係重大。雖然雙方都努力設法改善艦載地對空飛彈,但是彼此海軍都缺乏完備的空中防衛能力。中華民國目前的空軍機種遠勝中共,卻因中共空軍以量取勝,反而相形遜色。
表五顯示中共空軍駐紮於距離台灣二百五十浬內,基地的飛機數目和機種。這些基地距離台灣的攻擊目標,僅需五到七分鐘航程。而一旦情勢需要,數小時內便能由其他地區調派大量轟炸機和戰鬥機支援。
由於中共能於極短時間內,從其他基地調派其他單位空軍支援,因此包括海軍航空隊的飛機在內,所有空軍庫存品都應納入考慮。
海峽上的空中競技
中共的殲六型(米格十九)與中華民國的F-5E,是雙方空軍的主要機型,在台灣海峽上空的競技中,舉足輕重。雙方的戰鬥機通常配備響尾蛇飛彈和環礁飛彈型態的短程、紅外線、自動導向空對空飛彈。據悉,雙方均致力發展長程紅外線雷達飛彈。
這些飛機在實際戰鬥中的表現,除與本身性能有關,還爭戰術準則、基地選擇、飛行員訓練、雷達和飛彈性能等因素的影響。此外,空對地武器、電子儀器、油箱等配備,也影響戰鬥能力。
這些錯綜複雜的因素交互作用,對F-5E與殲六的戰鬥能力的影響究竟為何,很難斷言。一般推測,在一對一的戰鬥情況中,以中華民國F-5E飛行員素質卓越的優良表現,必將使中共殲六飛行員黯然失色。然而中共挾數量眾多的優勢,可能彌補品質上的缺陷,甚至扭轉頹勢,成為決勝的關鍵。
大部份美國戰略專家分析,中共空軍在「摧毀」中華民國空軍之前,至少有五百架飛機會被中華民國戰鬥機擊落。令中華民國軍事專家憂心忡忡的是:中共空軍可以前仆後繼,而中華民國空軍在對外爭取到更多飛機、備用零件和軍需品等援助時,可能已經陷入絕境,無法力挽狂瀾。
只要中共決意奪得空中優勢,中華民國恐怕難以躍出困境。中共的空中威脅不容低估,因為一旦奪得制空權,它的軍艦便能橫行無阻;金門和馬祖列島可能孤立無援;台灣的港口可能遭受封鎖,無法突破重圍;而台灣本島可能將難逃被轟炸的劫難。
對威脅的認知與戰略
中共若企圖以兩棲部隊攻佔台灣,風險極大,但如果空軍能作有效掩護,得手的機率便增加。因此,就台灣整體安全而言,維持有效的空中制敵力量是優先要務。
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先生,於一九八二年十月答覆美國新聞周刊訪問:「目前我們的主要戰略是反潛作戰,同時確保在台灣海峽的海空優勢。」一九八0年六月,給美國參院外交委員會的幕僚報告中,就曾指出,為達上述目標,中華民國軍事領袖正設法優先購買高性能飛機、魚叉反艦飛彈,及海對空標準飛彈。
制空權為決勝關鍵
最令中華民國官員擔心的中共威脅是:封鎖、炮轟或侵佔金門和馬祖列島;發動海軍封鎖台灣本島;瓦解中華民國海空防衛能力,可能使台灣遭受中共的致命攻擊。
他們尤其擔憂空中威脅。正如一名美國東亞安全事務專家對國會所說:「掌握制空權為決勝關鍵。」如果中共奪得空中優勢,便具備了佔領台灣的能力。不然也可以封鎖台灣,或一再騷擾,使台灣精疲力盡,便能於有利條件下,提出談判要求。
公認的中華民國防衛能力專家、前美國台灣防衛司令史耐德(Edwin K. Snyder),於一九七九年二月在美參院外交委員會作證時表示:「如果中共決以武力征服中華民國,而美國又沒有立即給予中華民國大量軍援,在中共戰鬥機居壓倒性優勢下,中華民國空軍將於二至三個星期內被制服。」
如何制止中共空中威脅,是中華民國防衛策略專家面臨最大的挑戰之一。中華民國官員對於擊退中共全面侵略攻勢,不存任何幻想。他們相信,中華民國的安全,繫於嚇阻中共三軍小規模攻勢的戰鬥能力,運用攻擊與防衛戰術,迫使中共因連連喪失主要軍需品和基地,而只好放棄攻擊。
兩種假設、兩大原則
這樣的戰略基於兩種假設:(一)即使中共順利發動攻擊,由於時間、人力、物力、財力等的耗費有增無減,必然引起反對派的叫囂,內部鬥爭壓力隨之上升,終至於妨礙攻勢的進展;(二)一旦中共圖謀武力侵犯中華民國,美國或其他國家,將可能提供外交,甚至有限度的軍援。換言之,中華民國在政治上和戰略上,不致孤立無援。這二種假設的前提,都是中華民國本身必須具備相當充實的國防實力。
中華民國的戰略觀點,在美國和中共開始進行關係正常化時,逐漸轉變。「戰略」不再是純粹軍事問題,擬定戰略時,必須考慮政治因素的影響。
中華民國的戰略政策遵循兩大原則:(一)由於數量上比不過中共,因此必須以卓越的品質克敵制勝,絕不容許任何軍事錯誤;(二)軍事能力必須隨著美國與中共關係日漸改善,而日益提升。
自一九七九年以來,國際情勢和美國國內政局的發展,使中華民國意識到美國的承諾不盡可恃,因此更迫切希望使戰鬥機種現代化。
自一九八二年開始,中共改善與蘇聯的關係,更令中華民國憂慮不已,唯恐雙方關係好轉,可能削弱中共對蘇聯的防衛,轉移部署於中蘇邊界的兵力,危及台灣的安全。
多階段空中攻擊
中華民國眼中主要的軍事威脅之一,是中共發動多階段攻擊,以數量優勢攻克品質遙遙領先的中華民國--尤其是在決戰關頭的空軍戰術方面。
中共第一階段攻擊,可能是計畫周密的一波又一波出動戰鬥機,及由戰鬥機護航的輕型轟炸機,趁著黑夜與氣候不佳的狀況,中華民國作戰力無法充份發揮,且寡不敵眾時,破壞中華民國在台灣海峽和本島上空的優勢。
中共的另一個戰術可能是空降突襲兵力。中共空軍攻勢初步作業的次要目標是:擊潰台灣海岸的防衛力量,以及消弭空降地區內的地面防衛力量。中共可能精心算計,攻擊台灣的機場與後勤網路,使得規模較小的中華民國空軍疲於奔命,損失不貲,以至於力不從心。
中共第二階段攻擊,主要是運用數目眾多的機帆船和其他輕型船艇,趁氣候不佳時,摸黑出擊,搶建灘頭陣地,為步兵和裝甲兵舖路,以便進行第三階段攻佔台灣的計謀。
值此關頭,中共空軍的重要任務,是防禦根基未穩的灘頭陣地。這一階段戰鬥中,預料中共必定傷亡慘重,但最後仍可望鞏固沿岸的臨時據點。
台灣如何防禦
台灣的策略勢必側重戰鬥機軍力,以抵擋上述假想的中共攻擊模式,使中共無論在任何情況下,計謀都無法得逞。中華民國戰鬥機數目無法超越中共,面臨後者空軍邁向現代化的壓力,更必須把握幾項優異的特質。
這些特質不僅指性能卓越的飛機和武器系統,還包括後勤因素,如:備戰能力、出擊率、完善的武器庫存和補給;當然還有飛行員的優良素質。
台灣的戰略家認為,戰火初燃之際,除了防禦作業外,空軍必定要攻擊中共設在福建省的各空軍基地。這些基地是中共短程戰鬥機的大本營。台灣方面在為時一週,輪番上陣的攻擊作業中,大約能調配五0%架次執行這項任務。就算中共能修復被攻擊的基地,也難免喪失一些在基地的戰鬥機,而元氣大傷。
中華民國軍事領袖相信,應竭盡所能以最迅速、最有效率的反擊,挫傷中共來勢猛銳的攻擊。若雙方初次交手時,北平方面即損失慘重,中華民國方面則髮膚微傷,便可能及早遏止中共的攻擊行動。
台灣需要高性能軍機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中華民國空軍必須在雷達發現敵蹤時,立刻出動最大量的飛機,給予敵機迎頭痛擊。因此,台灣需要更多更具實力的戰鬥機,且應盡其所能提高每一架次的殺傷力(尤其針對中共的機帆船)。
中華民國堅持必須以更先進的戰鬥機取代F-5E戰鬥機。由此可以明顯看出,中華民國戰略家眼中的中共威脅型態為何;以及中華民國最可能採取的戰略。
中華民國一心希望購得F-16A機種,卻為雷根政府以台灣並不需要為由而拒絕,只好退而求其次,希望購得FX(F-5G或F-16/J79)。
隨著中共空軍逐步現代化,台灣革新軍機的需求(如改進航空電子儀器、武器、加速和反應時間),必然日益殷切。其實,僅就維持目前防禦台灣海峽的能力而言,中華民國現在就已經非常需要新式的機種,老舊的機種早已不敷所需。
中華民國於過去幾年來,一直設法找尋新的管道,購買高性能軍機--尤其是向以色列和法國採購;同時希望自行製造、發展戰鬥機。基於各種政治因素,後者可行性大於前者。中華民國希望於一九九0年代初期,成功的生產第一架性能超乎F-5E的國產戰鬥機。
中華民國迫切需要戰鬥機,不無其道理。中華民國曾經幾度與中共在台海上空交戰,在這些小戰役中,都得到壓倒性的勝利。雖然近年內平靜無事,但中華民國深信必須保持戰力水準,平時做戰時的準備。維護銳不可當的空軍形象,可以振奮民心士氣,加強安全感,是克敵戰略的重要環節。
以智、以質取勝
中華民國官員瞭解,他們面對的是一場以寡敵眾的戰爭,因此必須以智、以質取勝。飛行員需要具備以色列軍人赴湯蹈火、在所不惜的決心,與技高一籌的素質。然而,以色列能夠順利購得丟國先進武器,中華民國則被限制只能購買所謂維持防衛能力必需的武器。此外,美國還拒絕台灣的飛行員赴美受訓,並減少其他軍官赴美受訓的機會;長此以往,中華民國的軍事技術與素質將逐漸落後。
金門與馬祖
評估中共對台灣的威脅時,金門和馬祖不能略而不談。中共曾三度攻擊這些島嶼,因此中華民國將金門和馬祖建立為固若金湯的堡壘,儲存豐富以備長期抗戰所需。兩地防衛部隊(defenders)將近二十萬,約佔中華民國地面部隊的三分之一。
自從美國與中共關係正常化以來,中共便停止對金門、馬祖周期性的炮擊,示意願與台北展開統一談判。金馬繁榮富庶,表面風平浪靜,但絕大多數美國分析家都認為,它們無時無刻不在中共的威脅下。
特別令台灣擔憂的是,中共強制封鎖接近中國大陸的金馬前哨。中共海空軍力處於壓倒性優勢,又在金馬附近部署雄厚的地面武力,因此台灣如要突破封鎖,恐怕凶多吉少。
此外,雖然金馬列島補給庫存充沛,但只有金門本島擁有自給自足的水源和食物,其他島嶼則全依賴台灣補給。中共只要封鎖一段時間,就可以迫使金馬附近小島駐軍彈盡援絕。金門本著壯大軍力,或許得以固守不屈;但中共的封鎖會對島上的軍民,甚至他們在台灣的親友,造成深遠的心理影響。
中華民國政府躍出困境的指望,繫於美國適時援以一臂之力;但這個指望渺不可期。一九七九年制定的「台灣關係法」,除通商和無關安全的某些事務之外,並不曾將金馬列入考慮。一旦事發,美國總統可以下令援助,但是沒有一條法律規定他必須這麼做。
有關金門和馬祖的隱憂,台灣尚無良方可解。 所有威脅中,經濟封鎖最為嚴重。一九七九年,史耐德司令對美參院外交委員會舉行的對台灣聽證會中說:
「中共目前可能採取的最危險行動,是宣佈阻止所有對台灣的通商行為,以台灣是其一省為由,要求所有運往台灣省的貨物,在中共轄下的海港辦理關稅手續。還可能進而採取封鎖行動,舉凡中共「領海口(包括台灣周圍)內的船隻,中共都能上船檢查;此舉勢將引發劇烈空戰。依我看,初度交手時,中華民國將打得共軍七零八落,但好景不長,終將因寡不敵眾,耗盡所有二百架新式戰鬥機與空對空飛彈後,屈居下風。中共一旦奪得空中優勢,便能進而控制台灣的經濟,切斷其賴以維生的命脈……」
封鎖將使美國關切
台灣的貿易總額佔國民生產毛額的比率,在一九八四年為九一%,次年為八四.七%;外銷佔貿易總額均在六0%左右。比率之高,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台灣天然資源不豐,經濟依賴對外貿易和進口原料;北平深知此一弱點,一旦採行經濟封鎖,台灣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壓力必然高漲,局勢岌岌可危。
美國國會瞭解禁止通商和採取封鎖的威脅相當嚴重。特於「台灣關係法」第二條中聲明:「美國視聯合抵制或禁止通商等解決台灣問題的行動,為非和平手段,危及西太乎洋的和平與安全,勢將引起美國的嚴重關切。」
但如果中共其對台灣採取這些手段,美國究將作何反應--對中共和中華民國的領導者而言,都是未知數。
維持自我防衛能力
台灣絕不應視「台灣關係法」中,美方的承諾為理所當然的安全保障。誰入主白宮,和進入國會,對台灣及中共的態度,與國際局勢等,都將影響美國的反應。台灣必須維持自我防衛能力,不能冀望美方適時伸出援手。
台灣的主要港口高雄面向中國大陸;台中港也瀕臨台灣海峽,因此中華民國對中共的封鎖,更感憂慮。兩港吞吐量總共佔台灣進出口貿易的三分之二。
基隆、蘇澳和花蓮距離中國大陸較遠,相形之下比較安全。據悉,中共潛艇不曾在這些海域中活動,而其掩護飛機也鞭長莫及。但問題癥結在於這些港口無法應付全台灣的安全需要。中共封鎖造成的經濟困局和心理壓力,將是台灣人民沈甸的負擔。
一些分析家認為,其實北平只要作態聲稱將封鎖台灣,便能立竿見影。許多定期往返的國際貨輪可能止步不前;與台灣來往的船運公司將立即面臨令人咋舌的巨額保險費。為此,中華民國未雨綢繆擬定龐大的造船計畫,以增加本國籍貨輪,希望在一九九0年前,能以自己的貨輪載運七0%的外銷貨品。
除非中華民國海空軍力在品質上大為精進,否則中共封鎖威脅恐怕有增無減。北平決意改進海上和沿岸防衛能力,現已朝此目標跨出一大步。
雖然中共海軍弱點不勝枚舉,尤其是在武器系統、電子儀器、軍艦、海軍飛機、人力、訓練和後勤支援等方面。但不久的將來,其在台灣海峽地區的軍力必能大為改善。不僅將可以彌補調離福建省的一些地面部隊的軍力,也將增加北平強制封鎖台灣的能力。
一旦中共發動攻勢,將促使美國履行「台灣關係法」的防衛承諾,導致美國與中共軍事衝突的局面。所以確保台灣維持適當的防衛能力,符合美國國家利益。
積極購買作戰裝備
然而,美國卻出售反潛作戰魚雷和LM2500燃氣渦輪引擎給中共,更增加其海軍對中華民國的威脅。
為了對抗這與日俱增的威脅,中華民國一直設法向國外購買更精良的反潛作戰裝備:如變深聲納、反潛作戰直升機、反潛飛彈,及艦載地對空飛彈等,以提供艦艇空中防衛能力;以及射程更遠的海對海飛彈(如魚叉式)等,以減少艦艇被擊沉的機率。委託荷蘭製造兩艘旗魚級傳統潛艇,便是為了改善反潛作戰能力。
台灣所面對的威脅的本質和範圍,使其領導階層不得不設法維持高度備戰能力。台灣遏止中共攻擊的能力,對北平是否會發動軍事攻擊,影響至鉅。台灣唯有購買或先自行生產新式軍事裝備,維持相當的品質優勢,才可能克制中共以眾敵寡的優勢。
「威脅評估理論」中最棘手的問題,是預估對方是否有發動武力威脅的意願。如果中共有此意願,想從國民黨手中奪得控制台灣的權力,無庸置疑,必將對台灣的安全構成威脅;而中華民國自能理直氣壯的堅拒不屈。如果沒有任何跡象顯示中共可能以武力侵犯中華民國,美國即可不必過份擔心兩者軍力的強弱,而冀望雙方和平解決統一問題。分析中共發表過有關台灣的聲明,將有助於瞭解上述問題。
中共為何不發動攻擊
如果中共頭目是依據理性模式作決策,則有充份理由顯示中共應不會以武力侵犯台灣。理由如下:
一、如果使用武力,可能引起美國、日本、東南亞國協和西歐各國重新評估「中國」政策。美國甚至可能採取軍事干預以幫助中華民國;大幅削減對中共的經濟和技術援助;採取貿易制裁--其他國家亦可能跟進。
二、對中華民國的攻擊若無法立即奏效,眾不敵寡,出師不捷的景象,將使北平顏面盡失,處境尷尬。世界輿論可能轉而傾向中華民國,並提供緊急的經濟和安全協助,給予政治重生的機會。
三、中共以武力侵犯台灣,可能危及台灣社會結構、工業基礎和經濟發展,打擊經驗嫻熟的管理和技術人才,使一千九百萬人民頓失庇護。即使北平終於侵佔台灣,將面臨嚴重的管理和民心向背的問題;冀望以台灣的經濟成果刺激大陸的經濟成長,恐會成為泡影。
四、武力犯台的後果,可能對中共有弊無利。台灣人民一致反抗共產主義,中共與台灣未來關係,在意識型態上,勢必更為分歧。雖然中共突襲台灣,可能摧毀空軍防衛體系(也是台灣抵禦外侮的主幹),潛艇封鎖攻勢,可能削弱台灣經濟(也是台灣生存命根),但是卻無法剷除地面反抗勢力。中共必須被迫採取耗費驚人的兩棲作戰方式以攻克台灣,但如此大規模的攻勢,必得經過長年累月的精心籌畫與訓練,因此勢將難逃對方情報耳目,不可能將台灣人民蒙在鼓裡。
亞洲國家的戒懼
台灣人民一旦知悉中共意圖,可能產生極端反應:如要求獨立、借助核武,甚至於打出「蘇聯牌」。雖然中華民國政府一向堅拒上述極端策略,但是設若其的採取其中的因應對策,必將使一心希望以最低代價控制台灣的中共政權自討苦吃。
五、中共武力威脅中華民國,勢必引起亞洲國家的戒懼。中國歷代皆以宗主國姿態對待鄰邦,再加上旅居亞洲異域的華人勢力龐大,亞洲其他國家對中共侵犯中華民國的反應,極可能是投靠蘇聯,以期制衡中共。如此一來,不僅將嚴重危及中共自身安全,還可能使中共稱霸第三世界的美夢落空。
六、中共目前以非軍事手段解決統一問題的方式,已略見成效。台北的外交處境孤立,促其與北平展開談判的壓力日增,對外採購現代化武器日益困難。多數承認中共政權的國家,也認可所謂台灣為「中國」一部份的說辭。
一九八四年底,北平與倫敦就香港問題達成協議;而海峽兩岸非官方接觸也逐漸增加。照這樣發展下去,北平目前推動所謂和平統一的政策,並非不可能如願以償。
七、北平的領導者必會顧及武力犯台之舉,對本身前途的影響。如果成功,他們的權威可能上升,反之,一如往昔累累例證顯示,當成功的果實破滅,不僅他們的身價跌落谷底,家屬及支持者也受波及。
中共為何會發動攻擊
雖然中共不可能以武力解決統一問題的理由頭頭是道,事實卻不一定與上述理論相符。基於下述理由,北平也未嘗不可能採取武力:
一、一國二主和疆土分裂一向是歷代中國主政者不能容忍的事。不論是台北或北平的領導者,都承襲了這個傳統,彼此不願讓步;雙方都承認台灣為中國的一個省份,也都認為自己才是正統。
統一和究竟誰是合法政府的紛爭,懸而未決。從前,解決這類問題的方式,總是訴諸武力。北平無意排除使用武力的可能;一旦其軍力達到今台灣望塵莫及的地步,而台灣的執政當局仍堅持拒絕與前者談判,則北平可能覺得除了發動攻擊,別無選擇。
二、就戰略而言,台灣對中共的長期安全地位重要:不僅控制台灣海峽與巴士海峽,是遏止蘇聯艦隊進入東亞建立強權的重要關口,還是東北亞輿東南亞的貿易要道,對日本關係尤其重要。
經濟學台灣
三、就經濟而言,台灣極富幫助中共推展現代化的潛力。雖然海峽兩岸的商業往來是非官方的,而且不見容於台北,但是如果中共繼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路程,徹底摒棄昔日革命的模式,必將需要大量資金,幹練的經理、科技人員、工程師等。台灣在這些方面條件優越,而中國大陸又可成為台灣的廣大市場,並提供豐富的天然資源,雙方可互相截長補短,彼此獲益匪淺。一旦中共有把握輕取台灣,不損及其經濟,看在利益份上,或許會當機立斷,遠戰速決。
四、就政治而言,台灣的經濟奇蹟,較諸中共的經濟潰敗,如天壤之別,難免令人聯想這是政治體系歧異的後果。文革之後,中共對外開放,使人民有機會多知道一些台灣的情形,「經濟學台灣」的口號流傳大陸,也為北平的領導階層惹來不少麻煩。
國民黨在台灣的成績,既是中共的政冶勁敵,又是典範,更是心理上難以磨滅的陰影。使用武力消滅台灣所象徵的政治體系,很可能成為中共未來政治發展的必要手段;北平方面可能認為唯有消弭這個心理壓力,才能立足。
五、就官僚體系而言,台灣問題一直是中共政權的燙手山芋,一直隨其政權更迭而游移不定,但從未解決。
目前,在鄧小平的政權領導下,中共採和平策略謀求統一。鄧於一九八二年九月所發表的一九八0年代三大主要目標之一,是「使台灣重回祖國懷抱」。若統一問題不能在預定時間內有重大進展,可能促使反鄧聲勢高漲,藉機大肆批評鄧的全盤現代化計畫。台灣可能成為北平政治內訌的焦點。
中共政治體系,於過去十年內,經歷了重大轉變,誰也不能擔保未來不會再生劇變。中華民國政府堅拒中共所提統一問題的議案,可能促使共黨內部某些派系不惜動之以武,要求即刻解決台灣問題。 分析北平究竟會不會使用武力對付台灣,是希望深入瞭解問題背後複雜的因素,而不是預測未來。雖然有充足的理由指出,北平應盡力避免與台灣發生軍事衝突?但也有同樣充份的理由,指出中共的威脅不容忽視。
統一提議是否可行
中共顯然無意放棄有朝一日控制台灣的希望。就其目前所採的策略而言,台灣問題尚有暫緩的彈性;但就其長期「國家利益」而言,台灣遲早必須「回歸大陸」。
北平在與美國關係正常化前,強烈表示不惜以武力達成統一。但是在與美國進行關係正常化時,改採溫和的說法,不再引用尖銳的「解放」一詞。
雖然中共一再提出和平統一方案,卻從不曾排除使用武力的可能。一九八五年五月,胡耀邦表示,在七到十年內,「如果我們有力量強制封鎖,而台灣仍堅拒統一,我們將不得不考慮採取強制封鎖台灣的行動。」次年十月,他再度指出:「我們努力謀求和平統一台灣的途徑……卻並不排斥其他解決之道。」
任何熟悉中國內戰史的人,對於台灣拒絕中共統一方案的堅定立場,應不至於訝異。許多台北的高階層人士,對早年與中共交涉時,所遭受毀約、謊言與背叛的慘痛經驗,引為前車之鑑,記憶猶新。
台北堅持「不談判、不妥協、不接觸北平政權」的立場,對中共的軍事動靜,無論如何微小,都相當重視。中華民國相信,北平目前對統一問題採低姿態,居心叵測;並認為中華民國如繼續堅拒談判,中共將基於下列因素,選擇適當時機攻擊台灣:(一)當國際情勢有利於中共;(二)當華盛頓和北平的合作關係不至於惹惱莫斯科,蘇聯在中南半島的勢力擴張逐漸緩和,而中共與蘇聯的邊界紛爭平靜無波時;(三)北平與河內關係暫獲改善;(四)北平在國際間孤立中華民國的行動,成效彰顯;(五)美國對於銷售武器給台灣,態度趨於消極;(六)中共完成戰鬥準備;(七)中共能夠爭取到中華民國反對派份子的支持。
只是杞人憂天嗎?
許多美國分析家認為,中華民國擔心中共攻擊,只是杞人憂天。但是鄧小平於一九七九年時,曾親口告訴美國參議員葛林、努恩、哈特與柯漢(John Glenn, Sam Nunn, Gray Hart, William S. Cohen),中共在三種情況下可能攻擊台灣:
「台灣經過一段漫長時間,依然拒絕與中共談判;宣佈脫離中國大陸,成為獨立國家;蘇聯企圖干預台灣問題。」
中共分析家曾在不同場合裡,告訴本書作者:如果中華民國在領導繼承轉接的過渡期間,局勢每下愈況時,「中國」可能必須採取某些行動。又據悉,如果中華民國發展核彈,或者美國繼續長期供應中華民國武器,也可能成為中共發動攻擊的原因。只要台北拒絕北平的統一條件,未來中共決定使用武力的可能性將會增加。此外,共軍聯合作戰能力一旦提升,北平的領導階層,可能認為軍力解決統一問題的方式勢在必行。就軍事能力和政治意願而言,中共對中華民國的武力威脅絕不容低估。
威脅評估建立於對國際環境和政府行為的某些假設之上。本書評估中共對中華民國的威脅,引用假設如下:(一)台北將繼續拒絕北平的統一提議;(二)中華民國不會發展核武或求助於蘇聯;(三)中華民國堅決反對台灣獨立;(四)北平將繼續強調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路線,並尋求改善與西方的商業關係;(五)美、蘇與中共在亞太地區的權力平衡,將大略維持目前狀態,沒有一方願意與另一方發生衝突。這些假設如果改變,結果可能不同。
中共對中華民國的威脅
作者根據這些假設,評估中共對中華民國的威脅可以概述如下:
一、就軍事能力而言,中共對中華民國不構成立即侵略的威脅,但由於中共在人力和其他主要武器類別上居壓倒性優勢,因此頗具威脅性。中共目前可行的策略包括:(一)封鎖、騷擾或侵佔金門、馬祖列島;(二)摧毀中華民國海空軍力,使台灣除了地面軍隊外,毫無反抗力量;(三)以海空軍力封鎖台灣,遏止往來台灣的商業活動。
二、隨著中共軍力與聯合作戰能力逐步現代化,對中華民國的潛在軍事威脅也日益增加,因此中華民國的防衛能力更必須在質與量上大為提升。
三、比起中共壓倒性的軍事優勢,中華民國的軍力只能算是防衛軍力,無論如何致力於改善軍力,也不可能成為中共的攻擊威脅。
四、就政治意願的角度看,目前中共似不考慮以軍力威脅中華民國。但如中華民國一再拒絕北平的和平統一提議,將來中共領導階層可能考慮採取軍事行動,或甚至認為非採軍力不可。
五、整體而言,未來幾年之內,中共以武力對付中華民國的可能性不大,但超過這個時限,武力威脅可能日益上升。
軍售台灣對美也有利
因此,美國政府在考慮未來的「中國」政策時,應仔細權衡中共威脅與日俱增的可能。
中華民國必須維持軍力品質的優勢,以遏止中共動武--最穩紮穩打的途徑,是由國外獲取大量的技術援助或先進的武器,而最經濟的選擇仍是向外購買全套武器系統。
美國運用通貨膨脹指數解釋對台軍售何以增加,只能暫時幫助中華民國維持足夠的自我防衛能力,卻非永久之計。而且未來幾年之內,這個說辭將更無法滿足台灣提升軍力品質的迫切需要。
如果美國想要繼續履行「台灣關係法」的責任,勢必得想出其他的說辭。一九八六年,雷根政府曾經朝此方向跨出重要的一步,對中共抗議美國私人企業將技術轉移給中華民國航空工業一事,置之不理。雷根政府理直氣壯的反駁:「八一七公報」中並未特別禁止技術移轉台灣。
其實美方這一步,不是現行政策的轉變,而是三十多年來歷任政府根本政策的延伸。這個根本政策是繼續支持台灣,直到海峽兩岸中國人找出和平解決統一問題的辦法。台北究竟是否接受北平統一的提議,決定權並不在華盛頓。
美國的利益,繫於避免與中共發生衝突,及確保台灣問題和平解決,而維護這個利益的方法,不是破壞台北的安全和穩定,而是提供其遏止北平武力威脅不可或缺的武器和技術。因此,美國有關機構必須對中共威脅作平情無誤的評估,而台北和華盛頓也必須根據「台灣關係法」合作無間。
美國對華雙軌政策十分可行,但唯有維持雙軌的平衡與同時進展,才可能獲得實效。因此,一旦如本書的評估,中共對中華民國的安全威脅與日俱增,則美國對中華民國軍售的品質,也應隨之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