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瞧!這種環境競爭力

劉鳳珍
user

劉鳳珍

1997-11-05

瀏覽數 12,350+

瞧!這種環境競爭力
 

本文出自 1997 / 11月號雜誌 第137期遠見雜誌

歷經一次次災害考驗,台灣脆弱的環境負荷度,一一被揭露出來。面對日益惡化的環境,民眾該如何是好?所得雖然普遍提高,但該享有的生活與環境品質有跟著改善嗎?

就在提高GNP成為舉國上下一致的目標時,另一種形式的GNP卻也在致力於工商繁榮的台灣各縣市中迅速蔓延開來,這個「另類GNP」叫做垃圾、噪音與污染(garbage, noise and pollution)。

馬路垃圾堆積如山、工廠噪音震耳欲聾、河川與空氣污濁不堪,這樣的景象幾乎數十年如一日。

當政府將「提高國家競爭力」列為下一波全民運動時,做為發展關鍵的地方政府,無疑需要在上述的課題中加把勁。

今年,《遠見》嘗試從城市環境臉譜的角度來勾勒二十三縣市發展的變貌,我們相信維繫發展或競爭的最終關鍵還是在環境本身,而不是建立在對「環境不義」的基礎上。對致力於將自己縣市推向國際舞台的地方首長來說,我們也期待,未來環保不再是地方政府施政中的配角,而縣市政府也是跟得上「全球性思考,地方性行動」的環保潮流參與者。

贏了開發,輸了品質 

似乎沒有太大的意外,「另類GNP」的長期存在與惡化,已使部分民眾的忍受度接近臨界。

從本刊此次調查的結果來看,二十三個縣市民眾普遍對自己居住縣市的環境污染問題感到愈來愈擔心,其中又以都會型縣市的民眾最強烈,直屬中央管轄的北高兩市更名列第一與第二(見表一),其次是桃園縣、台北縣、台南市與台中市,這些縣市居民回答「擔心」與「非常擔心」的比率都超過八成以上。

人民對環境的不安,來自於他們忍無可忍的體驗。像一位在台北市出生長大,求學就業都不曾離開過台北的一位女性受訪者就指出,「又黑又臭的新店溪、景美溪、基隆河、淡水河,就連外雙溪也差不多,每天都是你要經過的地方,好像在提醒你,讓你對這個城市的污染無法視而不見。」

「生活水準的提升,不代表環境品質也能跟著提升,」當西部發展模式成為許多人想逃卻逃不了的夢魘時,一位國小老師在聯合報於花蓮主辦的守望東台灣研討會上,一針見血地道出這些都會型縣市居民的心聲。

相較下,屬於工商開發較少的花蓮、南投、澎湖、宜蘭以及台東等地居民,對污染的擔心度則不若都會型縣市強烈。但即使有一成到一成五的落差,這幾個縣的居民都還是有超過六成的比率,對居住地的環境污染感到擔心,這麼高的比率不是縣市長在決定施政方針時能夠繼續迴避或視而不見的。

然而,「在硬體建設與工商開發仍被當做檢驗每屆縣市長的施政標準時,多數縣市也就只能停留在爭取錢做建設的階段。需要長時間投注心力的環境問題自然被忽略了,」對都市發展長期觀察,並親身參與了一些縣市規畫的淡江大學建築系教授曾旭正提出他的觀察。

對普遍擔心自己居住環境愈來愈糟的二十三個縣市選民來說,未來如果在評價自己縣市長的施政表現時,換個角度給他們壓力,環境污染的改善或許並不那麼悲觀。

垃圾災難,新愁舊痛 

從民國七十一年中壢市爆發全台第一場垃圾風波,台灣的垃圾戰爭再也沒有停過,沒有一個縣市得以倖免。在此次調查中,垃圾所造成的污染問題幾乎成為所有縣市居民心中一致的痛(見表二)。

或許是每次垃圾大戰的舊創尚未復原,新痕卻一道道地接踵而來所致,桃園縣民對垃圾污染的感受度在二十三縣市中無人能及。「講到垃圾,人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我們桃園縣,每次垃圾大戰爆發,馬上就感受到看房子的人明顯減少,」世居中壢市、目前在市區一家房屋仲介公司工作的蔡先生,談到銷售業績竟會受垃圾問題影響時,又好氣又好笑地說。

就連部分外縣市居民也心有戚戚焉。電訪過程中,許多受訪者在說到自己擔心的垃圾問題時,都不忘記補充一句「千萬不要像桃園縣那樣。」

以農漁業為主要經濟來源的嘉義、南投、澎湖以及台南等縣市居民,也擺脫不了垃圾問題籠罩的陰影。在水利局公告從六月一日起封閉所有行水區垃圾場後,垃圾風波更是一觸即發。 

目前「廢棄物清理法」將垃圾的清運與處理劃歸鄉鎮市執行,縣只是主管機關。專研地方自治與環保法規的台大政治系教授黃錦堂剖析,「在目前鄉鎮普遍缺人、缺錢、缺權的情形下,根本不可能做好,加上地方派系的利益介入,鄉鎮長很難抵抗這些地方壓力,」他建議如果把執行權力劃歸給縣,情況或許會好些。

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處長陳永仁也認為,「經費不足之下的處理方式,一天到晚產生二次公害,民眾想到就怕,當然會抗議。於是鄉鎮長與居民只能一再陷入草率處理↓公害不斷↓場地難尋的惡性循環中,」因此,環保署目前正提出修正條文,希望將執行權責提高至縣的層級。

不過,未來不管由縣或仍由鄉鎮執行,「倘若公害的歷史記憶無法從居民心中抹去,解決問題還有一段路要走,」黃錦堂直指地方政府首待克服的決心與效率問題。

相形下,由市政府環保局直接指揮調度垃圾清運與處理的台北市與高雄市,市民對垃圾污染的擔心度在二十三個縣市中是最低的。反而是因人口密度過高與交通擁擠所產生的空氣污染問題最讓居民懊惱,而高雄市民則因飲水問題長期未解決,對此一問題的擔心度亦不低。

應對迎面而來的城市競爭此一國際潮流,如果台灣的縣市政府還老停留在為垃圾擺哪裡而擾嚷不休,想把自己推銷出去,恐怕還有段崎嶇的障礙要克服。

頭家心事,公僕不知 

當中央政府忙著拓展外交提升台灣國際地位,為競爭力排名滑落大傷腦筋,而地方首長又終日汲汲於爭取經費拓寬馬路、心中只有工商建設之際,小老百姓居住的環境品質誰來關心?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答案是令人失望的,除了宜蘭縣與桃園縣外,其他縣市民眾對其縣市政府的肯定皆未超過五成(見表三)。而且,有三分之一縣市居民認為縣市政府「不關心」的比率超過「關心」的比率,如高雄市、台北縣、苗栗縣、台中縣、花蓮縣、雲林縣、基隆縣與台中市等地。

如果從各縣市八十三與八十四年度的歲出決算來看,八十三年度平均環保支出是四.六%,但八十四年則降為三.八%,其中有些縣市的環保支出甚至連一%都不到(如雲林縣、台南縣、澎湖縣)。縣市政府對家園環境改善的用心,難怪居民無法感受到。

經費固然是一大問題,但縣市長有沒有決心恐怕更為關鍵。部分縣市即使有中央經費的大力支持,行動上卻未必顯得積極。

環保署曾在八十五年間委託清華大學學者為中部某縣市做「縣綜合環境規畫」。但在第一次開會時,該縣的環保局長就對在座的環保署代表以及學者暗示:「我們縣長不要當全國第一,只要到時不要太難看就好了。」(意謂規畫內容不要「太離譜」,以免利益糾葛問題產生)身為諮詢委員的黃錦堂只有一臉無奈。

如果,你不想那麼無奈,下次選舉,你是要選出一位揮得起斬斷利益糾葛之劍的縣市長,還是要繼續忍受環境的污染?

勤深耕,就會結好果 

又是宜蘭。當告訴別人自己的居住地時,宜蘭居民的光榮感再度在二十三個縣市中蟬聯第一(見表四)。緊接在後的是南投、台東、花蓮與澎湖。

從開發的角度來看,宜蘭、花蓮、台東等東台灣三縣,土地未開發的比率占七一%,污染相對減少,加上自然景觀美麗,清大社人所教授王俊秀便以「好風、好水、好土地」三好形容這樣的環境「確實令人住得無怨無悔。」

這三個縣市的地理環境各有特殊性,但宜蘭能夠連年脫穎而出則在於「它是個深耕型的城市,」淡大建築系教授曾旭正分析,居民的光榮感是透過長時間建立的。地理上的特殊性固然可以激發居民對環境的認同度,但透過長期精緻的施政,則可進一步讓居民的認同感更強,「宜蘭這幾年在文化等軟體建設所投注的心力就是和其他縣市不一樣,」曾旭正以親身參與的經驗說。

居民光榮感低的縣市,和去年相似,還是集中在台北、基隆、桃園、高雄等工商高度發展、但卻屬於典型移民性格的城市。這些縣市回答「沒什麼感覺」的比率都較其他縣市來得高。 

雖然工商高度發展,但這幾個縣市居民對環境污染的擔心度在所有縣市中卻是最高的。相形之下,尚未過度開發且光榮感最高的宜蘭、南投、台東、花蓮與澎湖縣的居民則較不擔心家園環境污染的問題(見表一)。

顯然,工商與建設固然可以繁榮地方、帶來發展,但環境若一再被犧牲,這樣的發展是無法持久的。而人民與土地間的親密感情若一直無法建立,將沒有人會珍視自己居住的環境。

做事作秀,都給掌聲 

二十三位縣市長中,哪一位的施政最得民心?

在今年的民情調查中,施政滿意度較高的縣市和去年相比差異不大,宜蘭縣、台北市、新竹縣、台東縣的施政滿意度都達六成五以上(見表五)。南投縣、台南縣與高雄縣也有六成以上的滿意度。

連續兩年滿意度都在第三名的新竹縣,縣長范振宗府會關係良好,執政八年預算一毛未被刪除,可說是台灣地方自治史上的一個特例,在議會的配合下各項施政得以順利推動,民眾的肯定與此不無關連。

和去年相較,桃園縣的施政滿意度在整體中可說是進步一上任就為了處理垃圾問題而和民意代表以及楊梅、龍潭等地的居民關係緊張,但果斷明確的作風不僅解決了中壢市與楊梅鎮延宕多時的垃圾問題,也獲得了桃園縣民眾的肯定。

因此在「縣市政府對民眾擔心污染問題的關心度」上,呂秀蓮也獲得五成四的桃園縣民肯定,在二十三縣市中僅次於宜蘭縣(見表三)。

為了凸顯垃圾問題的嚴重性,七月中旬,急切的呂秀蓮在民進黨下鄉舉辦的中常會中,除了高唱「垃圾垃圾我愛你」自娛外,更率領中常委以及大批媒體記者至觀音鄉「參觀」因垃圾濫倒而形成的「大峽谷」奇觀,大膽自曝其短的逆向操作方式完全迥異於其他黨籍縣市長。

值得玩味的是,施政滿意度第二高的台北市,居民對家園的光榮感卻在倒數之列(僅略高於台北縣而已),是所有縣市中落差最大的。

「施政滿意度是比較淺的東西,它可透過某些方式提高,但卻未必有助於居民光榮感的提高,光榮感是需要時間建立的,尤其是對土地的感情,」曾旭正分析,「因此施政時的深耕工作就顯得相當重要。」

至於,什麼是深耕的工作?恐怕是一心致力於提高施政滿意度的縣市首長,在擘畫施政方針時也必須好好思考的問題。

污染愈少,環境愈好 

長期以來,台灣各縣市在「要工商、要建設、要開發」的三要模式下發展,在一味追求經濟成長的迷思下,許多縣市在短時間內工商轉型成功,都市化發展迅速。

但發展後應該有的「品質」並未伴隨而來,反而因發展的速度過快以致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民眾的居住環境擁擠不堪、公共建設明顯不足,河川被工廠任意排放的廢水攪得混濁不清,空氣被汽車和工廠廢氣嚴重污染。

在今年的調查中,便有十六個縣市的民眾不認為自己居住的環境品質是最好的(見表六),另外有五個縣市居民更評價自己家園是二十三縣市中,環境品質最糟的地方(見表七),這五個縣市分別是桃園縣、台北縣、高雄市、高雄縣與屏東縣。

對居住環境品質的失望,反映的正是低落的家園光榮感,此從表四的調查即可印證。相較下,被其他縣市民眾選擇為環境品質最好的宜花東與南投,居民本身不僅光榮感高,對於自己家園的環境品質也信心滿滿,都認為自己是所有縣市中的第一名,尤其是台東縣認為自己最好的比率達五七%,宜蘭縣也有五○%的比率,居民對土地的情感可以想見。

從六項指標所勾勒出的二十三縣市環境面貌中(見表八),其實可以很清楚地得出一個結論,「只要污染少,故鄉的風水就有面子,居民光榮感自然高。」對致力於工商發展以及提高個人施政滿意度的縣市長來說,或許停下腳步想想,「我們的施政讓故鄉的風水有面子嗎?」以及「我們的發展讓居民感到光榮嗎?」也許可以從中找出一些未來縣市發展的方向。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