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縣市環境競爭力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1997-11-05

瀏覽數 12,950+

縣市環境競爭力
 

本文出自 1997 / 11月號雜誌 第137期遠見雜誌

談環境,看台灣民情,得出如何一番心情?

論關心度,十分關心——從《遠見》雜誌的調查來看,二十三縣市普遍有七成以上民眾擔心環境問題,候選人也急急地將環保政見列入重要位置。

論施政滿意度,並不滿足——民眾認為縣市政府關心環境問題的比率,二十三縣市中有二十一個不足五成。

論各地民眾面對污染問題的情緒,火氣十足——去年一年公害陳情案件高達十一萬四千多件,是民國八十年的兩倍。

數據看到的是抽象的感覺。深入地方,卻會在一個又一個的定點當中,發現活生生又充滿了魔幻寫實味道的故事:

■一場口蹄疫,帶來台灣畜牧業的浩劫,可是卻意外地因為豬隻排泄物大量減少,使得河川變清。單是因為一條高屏溪污染度降低,高雄自來水廠的氯就少放了三分之一。

■中央送給了嘉義市一座價值三十多億元新台幣的焚化爐,地方卻不敢啟用,因為付不起一年九千多萬元的維持費。「我苦哈哈,只想吃三餐飯。你送我別墅,我還得請傭人!」這是地方人士對此美意的心聲。

■南部一群大字不識幾個的拾荒業者,某天突然接到通知,要他們去參加廢棄物回收業的資格考試,並且對於他們目前處理舊報紙、空罐頭的場所提出「環境影響評估報告」。

■某個地方環保局進口了六百輛韓國製、非正規廠出品的垃圾拼裝車。由於無法取得維修貨源,每當有垃圾車壞了,清潔隊員就互偷零件。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高雄縣的一個國小,因為在台三線省道旁,附近又有軍機場,飽受噪音的轟炸,省教育廳補助興建了全省僅見的教室隔音走廊。不過阻絕了噪音 卻也隔絕了空氣流通,還需要再另外編預算裝電風扇。

■中台灣有件濫墾山坡地種檳榔的案件,由於牽涉事權單位太多,從檢舉到正式取締,期間長達十年。有人估計過,若是以這種速度,該地區的非法濫墾,需要到民國一千年才會完成所有的取締工作。……

面對過去一年來台灣環境問題的全面反撲,一九九七年《遠見》雜誌的民情報告,透過較全面的調查、客觀的數據,以及實地的採訪來看台灣環境。我們發現台灣並非不關心環保,也並非沒有投入,但是從投入到產出的過程,卻處處可以見到程式設計錯誤,抵銷了努力、浪費了資源;今日台灣許多環境現象的不合理,常不是肇因於惡意,而是因為過程——不是太快想要用單點的方式解決問題,就是「三點不動、一點動」事權難以統一,把戰線從一年拉成了十年,十年拉成了千年。

在《人對自然的和解》一書中,美國環境政策學者艾胥比(E. Ashby),語重心長地提出:﹁若以為麻煩最少的決策,就是正確的決策,那反倒會成為製造混亂的單方。﹂

一九九七年,遠見民情報告,想要呈現台灣環境客觀的現象與主觀的感覺,更想凸顯:這是一條不能以化約的決策來解決問題的環境之路。(孫秀惠)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