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30歲前,勇敢傻一次!

自我獨立專家》王浩威

方德琳
user

方德琳

2011-04-27

瀏覽數 5,150+

30歲前,勇敢傻一次!
 

萬一結果失敗了, 該怎麼辦?

周遭人都催促我這麼做,聽他們的話可以減少壓力。

我找不到真正想做的事,所以做什麼都無所謂 。

為了不受傷害,我選擇什麼事都不做;為了減少自己的責任,既然眾人都這樣說,我就這樣做;而且無數選擇在眼前,卻沒有我喜歡的,那就隨緣吧⋯⋯。這是現在很多30 世代,站在十字路口,給自己的答案。

但是想想,多麼悲哀,多麼無奈。在追尋自我獨立的路上,為什麼總是這麼曲折?心理醫生王浩威發現,台灣30 世代愈來愈不快樂,最重要是選擇太多,自我認同太少,他們做過各種考題,但總是忘了給自己答案。

在生物界,各物種在青春期都會給自己探索的機會。但是在我們的社會裡,原本應該好奇心旺盛的青春期,整個腦袋卻被升學指標填滿了,更甚者,一旦自我探索,馬上社會的警告鈴聲就響起了,告訴你這樣做很危險,因為你可能因為考不上學校,未來沒有前途。

但真的是這樣嗎?

王浩威說,這種延後探索後遺症,讓很多年輕人,尤其是每年數十萬的大學畢業生,書念得愈好愈更加徬徨。

他們常常在進入職場那一刻起,才開始探索:究竟什麼是自己喜歡的,什麼是自己熱愛的,什麼是再辛苦也有樂趣的人生目標?

這時候風險成本墊高,往往心中會有聲音說,萬一我失敗了怎麼辦?

很多人才伸出觸角,就開始盤算誤觸地雷的代價,最後根本連第一步都走不出去,更遑論第二步。

17 歲的青春,一拖就到了22 歲,原本至少能有5 年的探索歲月,一拖變成了一輩子的疑懼。

如果要自我獨立,該從哪裡開始?「當然是從高中開始,」王浩威說。

30 世代自我獨立的模式

探索夢想→做行動決定→全心努力投入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活出自己是一項了不起的心理成就,因為它涉及到一連串內在蛻變的過程,至少可以分成3 個階段。

第1,進入成人世界,要先從探索開始。在探索過程中找到自己最想扮演的角色或是最想要做的事。這階段要學會聽自己的聲音。

第2,為自己的目標,踏出行動的第一步。「探索之後要真正啟程」,王浩威認為,這階段要學做勇敢的決定。

第3,決定後,就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這階段要學會真心投入,全力經營自己的目標。

探索夢想、做出行動決定、全心努力投入,是「活出自己」的心理過程。你可以再想想,小時候最喜歡什麼?什麼事情可以一做再做都熱情不減,有什麼事情你遇到再大挫折也沒關係。如果有,恭喜你,你已愈來愈接近那個你心裡想成就的自己。如果沒有,也不要洩氣,至少你開始理解自己的喜歡與不喜歡,憂心和困惑。

無法做自己1》困惑:分不清自己或是別人的聲音

通常困惑的來源就是分不清自己或是別人的聲音。

所有專家都認為傾聽自己的聲音很重要。「但有時候要區分自己或者是別人的聲音是這麼困難,以至於我們找不到屬於自己的夢想,」王浩威說。

以前,所謂別人的聲音,8 成指的就是父母,現在有可能來自同學、朋友、公司老闆,甚至報章媒體。

為什麼有愈來愈多的干擾聲音介入你的生命?因為「年輕人最害怕不酷!」韓國心理學教授金惠男(《30 歲一定要搞懂得自己》作者)發現,這一代年輕人的心理,有很大的從眾恐懼病,「酷,是因為它所依附的正是別人看自己的視線。」

你想過沒,有時候我們以為是自己的聲音,但其實已經是活在別人世界裡而不自知,或者別人的視線有可能是自己想像,這時候,自己跟別人的聲音已經搞不清楚,全部混在一起。

無法做自己2 》逃避: 選擇愈多 愈不敢下決定

「我如果去工作,就不可能成為小說家了。」「我一旦決定買房子,就不能出國留學了。」、「我如果結婚,就不能再去泡夜店了。」擺在眼前的選擇這麼多,每做出一個決定就關閉其他道路的可能性,選擇面臨兩難。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王浩威說,成人世界裡,有自由跟希望,但是同時也有責任跟承擔。小時候,如果做錯事還可以用年紀小當藉口,但是獨立後,自己若選錯路,就全部要自己負責。在心理上,願意做決定就代表自我承諾,等於把人生的發球權拿回到自己手上,也代表願意為後果負責。

無法做自己3 》害怕:結果不如預期 不敢全心投入

「我想考律師考試,可是如果準備了2 年還沒考上,會不會白白浪費時間?」、「我想去考證照,可是人家說這對加薪沒有用,這還需要去考嗎?」

「現在年輕人都很聰明,不喜歡做徒勞無功的事,」王浩威觀察。網路上到處都有資訊,想要達到一個目標,總有人可以提供最快速、最不費力的捷徑。

我們會去精算投入與報酬間是否「合理」,還有沒有更聰明的辦法?除非找到十拿九穩的路徑,要不然乾脆不做,「希望一試就成功。」

這種功利計算的想法到處都有,但對於想勇敢追夢的人來說,就成為心理魔咒。

該如何衝破這些困難,真正走上做自己的路?王浩威建議,對於還未離開校園的人要更早進行探索,不要等到進入職場才開始。至於已經離開校園的人,則更頻繁、更懂得跟自己對話,也要給自己傻一次的勇氣。

排除自我獨立的障礙

愈早探索愈好,失敗的代價比較低→ 用傻勁

做出勇敢的決定 → 正視自己的恐懼與焦慮

解決1》探索階段愈早進行愈好

探索是一個實驗的過程,可能選擇錯誤,或者失敗,在一個相對付得起失敗代價的階段最適合。

王浩威說,西方社會,在高中就確立自己未來方向的人很普遍,但在台灣,這個探索階段通常進入職場才展開,一旦進入職場才進行探索,面對的環境條件比較複雜。即使高中受到升學壓力的影響,王浩威認為,最晚也應該在大學時候開始為「做自己」準備。

至於已經踏入職場的年輕人,王浩威建議,「人生是自己的,再怎麼樣也不嫌晚!」只不過,要盡快縮短探索的時間,最好在30 歲前完成。

解決2》父母要學會放手

面對不肯做決定,拒絕長大的年輕人,有很多是父母過度保護的結果。

王浩威觀察,如果你看到一位比較「獨立」的年輕人,通常可能是家庭因素,迫使他必須盡早承擔責任。但如果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優渥,父母又沒有迫使小孩承擔責任時,不想做決定的人仍可在父母保護傘下依賴的生活。

以前父母掌控小孩人生,現在父母則要避免小孩不選擇自己的人生。王浩威說,獨立是一個慢慢累積的過程,「台灣的家庭功能太強,父母一定要提醒自己,鼓勵小孩早點離家,千萬不要剝奪他們獨立的權利。」

解決3 》傻一次的勇氣

「一旦下了決定,至少給自己一年的契約!這一年中好好努力,不要急著去想值不值得,有沒有回報的事情。」面對不自主老是擔心結果,王浩威建議,一定要有傻勁。

做自己的重點是出發跟行動,而不是失敗或成功。「從失敗中得到經驗,經驗又會造就未來的自己。」尤其是離開校園才開始探索目標的人,更不要急著更換選擇,「通常也要一年的時間,才知道自己適不適合。

解決4》 正視自己的壓力跟恐懼

很多人一直停留在探索階段,卻沒有往前走一步。

王浩威說,探索不能沒有目的,除了興趣外,也要探索自己的恐懼跟壓力底線。

選擇逃避跟面對,只是一念之間。遇到恐懼要懂得了解它、拆解它。王浩威建議用書寫方式,把自己恐懼的事情寫下來,想想看自己為什麼會害怕,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恐懼降低。在克服的過程中,我們也會更了解自己的優缺點,將來才有機會把自己擺到對的位置。

一旦克服了恐懼,我們會變得更有力量,對未來會更有信心。

「做自己」其實是「轉大人」的過程,從依賴的、被保護的世界,進入獨立負責的成人世界。不管你願不願意,一旦離開校園進入社會,其實就等於被迫推進這個「轉大人」的關鍵期。

接招,確實掌握自己的人生發球權,將是這輩子給自己最好的禮物。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