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美國擬定股市崩盤應變計畫

陳玉梅
user

陳玉梅

1997-10-05

瀏覽數 23,350+

美國擬定股市崩盤應變計畫
 

本文出自 1997 / 10月號雜誌 第136期遠見雜誌

一九九七年七月十五日,紐約道瓊工業指數在高科技電子股的帶動下衝破八千點,八月六日更達到八二五九.三一點,創下華爾街股市歷年來的新高。大街小巷談論股市聲不絕,咖啡廳、酒吧及辦公室裡頭人們詢問著,「我如何進場?」「我何時進場」?而不是「我的股票什麼時候應該賣掉?」

沒有人知道市場的下一步會如何?一九八七年十月十九日,沒有人事先預測到,美國股市在經過三個月前下跌一七%的幅度之後,會在「黑色星期一」這天再度下跌五百零八點,跌幅深達二三%。股市崩盤十年後,人們紛紛詢問,美國股市會不會再度崩盤?在現今股票市場看來一片榮景時,道瓊工業指數會不會在一天之內的中午前下跌一千點,收盤前再下跌八百點(以現在的指數換算,下跌一千八百點的跌幅是二三%)?

十月十七日,會不會第三次崩盤

震盪的美國股市,漲得快,跌得也快。自今年八月六日大漲以後,七個交易日獲利回吐下挫五百六十五點,累計回檔幅度達六.八%,而單單八月十五日這天,道瓊工業指數就暴跌了將近兩百五十點,跌幅達三.一%。至於行情一夕數變,更是讓投資人、分析家頻頻捏把冷汗。有時,臨收盤賣壓湧現,在收盤前三十分鐘暴跌一百點以上,收盤時「豬羊變色」;有時,則在收盤前數十分鐘大筆買單進場,大跌變成以小跌作收,尾盤震盪加劇。

本世紀以來,美國股市高速度的成長出現過三次,而過去兩次(一九二九年、一九八七年)都分別以大崩盤收場。美國《財星》雜誌(新市場典範;這一次真的不一樣嗎?)一文表示,逼近一九九七年十月十七日,意味著是開始思考歷史是否會重蹈覆轍的時候了。

八月初的華爾街,即使連最穩健的股票經理人都開始擔憂股市的「世界末日」是否會按照預定時間重演?

對於現在操作股市的年輕投資經理人而言,一九八七年十月十九日這一天可能只是一段歷史,當時他們都只是高中生或者年紀更小的青少年。而一九八0年代也是如此,股市操作者對前一次股市崩盤也沒有太多記憶,當時的股票經理人跟現在一樣,享受股市獲利的一切好處,擁有七位數的收入以及豪華房車、住宅,一些狀況都跟一九九七年的今天類似。公司所公布的獲利數字相當漂亮;甚至連總統也為美國的經濟榮景背書。沒有任何失業率升高及經濟蕭條的跡象。

大崩盤之前,到底有沒有預警?

時間往前推到一九二0年代,那一段時期與現在有更多的共同點。市場歷史學家索柏(R. Sobel)表示,當一九二九年十月股市崩盤時,整個世界看起來很好,經濟狀況也很好。當時也有類似今天的高科技概念股,像RCA公司以廣播掀起大眾傳播媒體革命,如同現在的微軟所掀起的電腦軟體革命一樣。被人視為那個時代的蓋茲的RCA公司總裁沙爾諾夫(D. Sarnoff)積極地將公司擴充到其他如電影及電唱機等賺錢的新領域。自一九二三到二九年,它的股價從五塊美元飆高到五百元,而股市崩盤時只剩下十元。

一九二0年代以及一九八0年代的股市終究是以崩盤收場。很多人都認為投機性的交易要為一九二九年的股市崩盤負責,而且很多股票的股價也過高。但索柏表示,當時的保護主義政策、薄弱的銀行系統及聯邦準備理事會(Federal Reserve Board,Fed)對利率的不當決策才是真正原因。至於一九八七年當政府調高利率導致股價下跌時,並沒有人注意到這個警訊;通貨膨脹也一直上漲--這些都為崩盤做了預示。

但是,華爾街今非昔比,它的交易量及複雜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儘管歷史顯現了許多共同點,對於崩盤的憂慮,投資專家的看法依然相當分歧。很多樂觀的分析師、專家及經濟學者們認為,美國現在的股市只是反應日前的經濟狀況,像是穩定的經濟成長、預算赤字降低、低失業率及低利率的水準。至於通貨膨脹現在是二.五%,而且持續在下降。不同於過去美元下跌,現在的美元走勢強勁。

預見未來漲跌,說法多空交戰

樂觀的經濟學家對冷戰過後美國的經濟前景更是持續看好,認為「新經濟時代」來臨了,經濟學家亞丹尼(E. Yardeni)認為,冷戰結束後,各國政府紛紛縮減預算,將錢投入生產性的用途上,也打開東歐及蘇聯新興市場,「民主的資本主義」成為全球的經濟典範。從這種趨勢中得到最大利益的將是美國企業。至於利率水準及通貨膨脹率低都顯示,公司賺錢是靠更有效率的生產而非提高貨物的價格。

另外,科技革命人大提高生產力。亞丹尼甚至預言,這些趨勢所帶來的利潤成長,將使道瓊工業指數在西元兩千年達到一萬點,在西元二00五年到達一萬五千點。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有人則以為,相較於一九八七年,目前市場的心理面比較清醒理智。摩根史坦利的文恩(B. Wien)表示,任何利率的上揚都快速反映在股價的下跌上面。他認為這雖然是警訊,但是基本上都還是健康的跡象。另外,華爾街的股票經紀人都勸戒投資人,投資股票不要超過資產的一半。

部分樂觀者更預言,美國股市還會創新高。英國《經濟學人》報導,所羅門兄弟投資公司的一位分析師說,指數應該還會漲到八千五百點,而在整個基本面持續轉強、利率水準仍低、投資意願強烈的情況下,股市仍大有可為。經濟學家洪納(D. Horner)表示,嬰兒潮每個月正投入數百萬的資金進入股市。

但是悲觀者卻認為,美股過去三年來的快速成長,已經顯露出危險的訊息。道瓊工業指數兩年前還是四千兩百點,而現在漲幅超過一倍。至於過度反應的股價更令相關人士憂心忡忡。英國經濟學人舉例,領軍美股的高科技股的股價漲幅實在過大。經濟學人指出,以科技股為主的美國店頭市場那斯達克指數(Nasdaq Composite Index)光是七月份就漲了一五.三%;至於費城半導體指數(Philadelphia Semiconductor Index)也在七月份大漲一八.三%。

有些人則認為,股市漲久了,回檔是必然的現象,因此就長期投資而言這是正常的;即使下跌的幅度深達二0%,股市的表現仍比去年好,無需大驚小怪。

從證交所到總統,都有應變對策

對「節節高升」卻又「暗藏危機」的華爾街股市,相關人士還是以非常審慎的態度準備了一些應對方式。雖然美國經濟成長穩健,但是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葛林斯潘(A. Greenspan)對於美國經濟邁人所謂新時代的說法持保留態度。葛林斯潘表示,雖然經濟成長強健,通貨膨脹率低,是否表示美日的生產力速度加快則無法確定。他指出,FED將持續秉持審慎的態度觀察經濟結構性的改變來調整利率政策,他說:「如果提供過多的流動性去支持經濟成長,但是結果證明這種成長只是暫時的,則將破壞現有的經濟表現。」

目前紐約證券交易所已採取一套交易抑制的策略,當道瓊工業指數在一天之內上下五0點時,會預先給一些警示。至於指數下跌到三五0點將停止交易三0分鐘,下跌五百點則停止一個小時的交易,目的是讓投資人有時間進行思考。美國店頭市場那斯達克將在年底前裝上一套監視設備,對網路上的股票交談站進行監測,以便瞭解有哪些對股價造成敏感或錯誤的訊息在網路上傳播,期能加以抑制。

聯邦管制人員也擬定了股市崩盤應變計畫。《時代》雜誌報導,由財政部長魯賓(R. Rubin)領軍的危機應變小組,將在股市發生危機、拋售風潮時,在華盛頓與華爾街決定做何種因應策略,讓傷害減到最低。

這個關於金融市場的應變小組成立於一九八七年股市崩盤後,日前每六個禮拜就針對銀行倒閉或股市崩盤之類的相關議題會面討論。除了財政部長魯賓,小組成員還包括葛林斯潘、白宮國家經濟會議主席史柏林、證券管理委員主席來威特以及期貨交易委員會主席伯恩。史柏林表示,這個小組「討論許多事情,希望確保大家能事先做好準備。」葛林斯潘則指出,FED對通貨膨脹情勢密切注意。

但是,由於擔憂會影響股市,這些官員都不願意對緊急應變計畫發表任何言論。時代雜誌表示,官員們「擔心這些談話可能被誤解為是對股市的聲明,而他們並不想介人。」當魯賓被問及股價是否過高時,他說;「這些都是每一個投資人必須自己下的判斷。」

戒慎恐懼,有危機感比較好

事實上,相關的機構都採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避免投資人因焦慮而發生非理性大規模拋售的狀況。時代雜誌報導,很多證券以及基金公司根據,九八七年股市崩盤的經驗,擬定不少複雜的應變計畫。他們要確保能接到每一個顧客打來的詢問電話,以提供他們建議,因為不是所有打來的顧客都要交易,這些投資者需要的可能只是一些建言,以便對波動的市場有心理準備。

基金公司更要隨時監督基金的流出。由於沒有像證券公司那麼多交易員的網絡,他們更需確保與顧客的聯繫以及資訊是否傳遞夠快速等等問題。

經濟危機畢竟難以預測,美國也只能預先想好最壞的狀況以及提出準備。《財星》雜誌表示,沒有人想到一九七0年代會發生石油危機,而市場危機通常是由極少數的觀察家注意到的。就像財星雜誌記者史瓦茲(N. D. Schwartz)所言,歷史告訴人們的是:「我們真正應該害怕的是,那些我們只是隱約感覺到、或者可能完全被我們所忽略的危險。」而市場的機制在如此高度國際化的今日也相當複雜,經濟顯然也無法以過度簡化的語言解釋。史瓦茲說:「碰上股票市場,一點點對危機的恐懼對你可能比較好。」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