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你,在擁抱零風險嗎?

郭迺鋒
user

郭迺鋒

2011-03-24

瀏覽數 3,600+

你,在擁抱零風險嗎?
 

在爆發金融海嘯後,許多領著高薪的「肥貓」成了一個個的箭靶,也因此出現了「反肥貓」的條款,以安撫投資大眾不公平之心理。但金融市場上的肥貓為何在海嘯後才會現形成為標靶?政府或金融管理機構是否失職而釀成巨災,可能也難辭其疚?而「反肥貓」條款的落實,在「最後通牒遊戲」(Ultimatum Game)角度之下,其實是一種由不公平心理而形成的制約,加上社會長期對於金融業有著「賺錢容易」的非公平正義之形象,導致在金融危機所引發的虧損,讓大眾造成心理不平衡之憤怒。

有一項研究報告指出:人在難過時,有風險嫌惡的情況,為風險趨避;在憤怒時,則喜好風險,容易有追逐風險的情況產生。金融海嘯讓投資人的資產嚴重瘦身,心理的感受既難過又憤怒。在風險嫌惡的情況下,民眾於風險中之認知,會不會犯了「零風險偏誤」(Zero Risk Bias)呢?

零風險比較好?

金融海嘯後,有許多投資者開始檢討投資標的物風險是否過高,或開始追求「零風險」的投資標的,但是,零風險真的比較好嗎?Paul Petillo 在一篇《擁抱零風險偏誤》的文章中提到,擁抱零風險似乎讓大多數人感到「安全」,但在追求投資報酬的市場中,報酬是尾隨著風險而來,因此想追求報酬,同時又想要零風險的想法,其實相當矛盾。

而零風險偏誤會造成什麼問題?雞尾酒療法對大部分愛滋病患有改善效果,但有少數病人並不適合此種療法,而因此翻轉了雞尾酒療法的正面評價。這樣例子似乎常常出現在生活中,對於大部分人有益的事,卻因為對少數人是負面影響而被翻轉了觀點,試問,我們在風險來臨時可以作出理性判斷嗎?

一潭死水的悶

在生活中有哪些風險容易顯眼呢?在DanGardner 著作的《販賣恐懼─脫軌的風險判斷》中說到,人們常常會高估自己死於晚間新聞出現的危機事件,而低估了沒有出現於新聞中的危機事件之可能性。被高估的是911 恐怖攻擊、八八水災以及美牛事件等災難;而糖尿病、氣喘和心臟病等生理疾病是容易被忽略的事件。大多數人認為發生意外死亡的機率與疾病死亡率相當,但事實是,疾病死亡數高出意外死亡數約17 倍!在花大錢預防恐怖攻擊到來前,是否要先健檢來衡量我們目前擁有多少健康財產呢?

除了災難事件容易被高估外,還有今年政府為了刺激經濟所發行的消費券,有許多人擔心留債給未來的世代而反對消費券;百年經營的雷曼兄弟意外的宣布破產,也使大家對於金融市場的未來更感到畏懼,在多數投資人擁抱零風險偏誤時,金融市場復甦之路就會遙遙無期。「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是在投資市場中不變的原則,在充滿風險的市場中,應學習如何分散風險,而非追求零風險,若在金融市場中人人追求零風險,可以預期這個金融市場將會是死水一潭,無聊到不可以的悶。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