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歲的立鳴,研究所畢業後,開始過著每天工作10 個小時以上的爆肝工程師生涯,因為出社會的時間較晚,他希望能夠盡快賺進人生的第一桶金,好在30 歲之際,盡快追上進度,達到「房、車、妻、兒、銀」等五子登科,真正落實「30 而立」。
對立鳴來說,雖然月薪5 萬元左右,年薪可達約80萬元,但每月扣除1 萬元套房租金及父母1 萬元的孝養金、及車貸每月5000 元、開車油錢、保養費、生活費等,也要2 萬元,每月可存到1 萬元算是相當不錯,一年工作下來,手握有30 來萬元的可動用資金。
在目前市場上充斥薪水為輔、投資才是王道的理論,心焦的立鳴當然想盡快存到「第一桶金」,最初在股票市場以現股殺進殺出,卻因槓桿倍數較小,賺不夠快,接著他開始接觸槓桿更高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個股的部分幾乎全數以認購權證、看大盤指數的多空則以期貨及指數選擇權進場。
權證及指數選擇權商品都只要支付權利金就可以參與個股及指數的漲跌,多、空操作比現股更加彈性,現階段上市櫃的股票可發行認購、認售權證的檔數高達300-400 檔,可選擇性相當多;指數型期貨及選擇權則因為可當沖,看錯可立即砍出,看對亦能馬上獲利了結,讓立鳴傾心不已。
果然立鳴在2009 年之際,進入台股市場操作衍生性金融商品,一開始以現貨看多為主,剛好遇到指數從金融海嘯後4000 點到8000 餘點的倍數行情,立鳴把30 多萬元的本金買多個股權證及選擇權,到2010 年4月就暴增到270 萬元,報酬率高達8 倍。
不過2010 年5 月中台股一度跌至7000 點附近,立鳴當時高檔遭套牢,他反手做空,行情卻在整數大關獲得支撐後又大幅往上,一來一回都看錯,讓他在期貨及權證市場短短一個月內就大賠150 萬元。
元氣大傷加上新商品研發進入如火如荼期,立鳴有半年時間每天張開眼睛就是上班、下班累得跟狗一樣倒頭就睡,也完全沒有餘力再進入市場。但2011 年初新商品終於完成,他看好台股兔年開春走勢至少回到9309 點,在農曆年前再將9 成資金投入權證及期市,結果新春開紅盤多頭鎩羽而歸,幸好這次跑得快,但一度在市場滾動的近300 萬資金,現在僅剩65 萬元,暴賺暴賠猶如一場夢。
本刊特別訪問淡江大學財金所教授李沃牆以及大華期貨總經理任俊行幫立鳴解答疑惑。立鳴積極投資追進度,沒想到反而讓人生陷入困境,他想知道他的問題出在哪裡?到底他該如何投資比較得當?
Q1:30 世代投資較高風險的衍生性商品,是不是可行,積極的策略是否會造成未達獲利目的,反而將手上資金吐光的窘境?
A:李沃牆:立鳴在衍生性商品市場大起大落,從大賺到慘賠,最大的關鍵並不是他使用衍生性金融商品,因為衍生性商品不是只可以「投機」,更有「避險」的功能,出錯的不是商品或是積極策略,而是他沒有考量「風險」及「獲利」之間的平衡。
舉例來說,如果用100 萬元的資金1 個月可以獲利10 萬元及100 萬元,等於月報酬率一成及一倍,相信大多數的投資人都要選一倍,但考量風險之後,一成的報酬率最多賠5%,而一倍的最高可能賠到50%,相當於腰斬,應該就會有超過8 成的投資者轉而慎重考慮先前答案。
當然投資人買賣之初,都是希望能夠獲利,期貨及選擇權商品的槓桿倍數大、風險當然也比現貨更高,市場不乏傳出有看對行情短線從數萬元賺到上千萬元身家的案例,但市場走勢瞬息萬變,如果對商品及行情的風險沒有明確的認知,一味將資金一股腦兒投入,又沒設好看錯時的「停損紀律」,當然很可能將身家捐給市場。
Q2:期貨及選擇權究竟是什麼樣的商品,何以吸引年輕世代投入?
A:任俊行:期貨及選擇權商品多空可彈性操作,又可當日沖銷,趨勢看對或看錯,可以馬上停利或停損,選擇權的槓桿倍數甚至可以高達10 倍,成交量大的商品,投資人沒有無量難以進出的問題,不管是避險或投機都是不錯的工具,且選擇權商品以權利金計價,甚至只要上百元就能進場參與連結標的的漲跌。
以台灣市場單日指數及個股的漲跌幅有7% 的限制,但指數選擇權或是權證的槓桿倍數驚人,以指數選擇權為例,2/18 為台股兔年開紅盤後首日大漲,3 月份8700 點的指數選擇權從前一天權利金收盤價110點,若17 日尾盤買進,漲到18 日收盤198 點,每點權利金50 元計算,若看對一口就有4,400 元(88 點×50 元)的潛在獲利,最大的損失則是110 點的權利金(110×50 元=5,500 元)。在波段行情發動之際,選擇權從個位數的權利金上漲數百點都有可能。
Q3:以立鳴為例,他大幅虧損,父母相當擔心他最後血本無歸,希望他不要再碰衍生性金融商品,他是否應該退出?
A:李沃牆:不是說立鳴不能再投資,尤其嘗過大舉獲利的甜頭之後,大多數的投資人都很難忘情,但是要懂得「風險控管」,建議他可以採取不同屬性的「資產配置」模式。
以他對風險的態度,現階段還有50 萬元的資金中,若他認為他還年輕,可承受較大的風險,可將4 成放在風險低的定存或是高殖利率的績優股或債券型基金等風險較低的商品,還有30 萬元可在期貨及選擇權市場進出,並且嚴格設立停損點,即使高風險的資金賠掉,還有另外一層較低風險資金的保護,不要把「雞蛋全部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Q4:期貨及選擇權市場適合波段還是短線進出?
A:任俊行:不管是期貨、選擇權或權證商品,都為衍生性商品,具有「到期時間」的特性,以選擇權或權證來說,若到期時,連結的現貨價格在履約價之外,例如以110 點權利金,買進3 月份8700 合約的看多認購權證,截至3 月16 日結算日,若大盤指數還在8700點以下,支付的110 點權利金將歸零(全數虧損),因此不能用放著不管的心態來操作。
功能多元,長線或短線端看操作的策略,只是期貨的風險相對現貨較高,有些交易人會以當沖為主要策略,就是部位不過夜,可避免留倉的隔夜風險;但亦有中、長線的投資人,根據自己的需求,也有可能不斷換月轉倉,所以只要明白在標的有較大趨勢時,衍生性商品的波動會更大,評估自己的風險承受度,再擬定策略。
Q5:從立鳴操作來說,是否有可以精進之處?
A:李沃牆: 從大環境的政、經因素、企業獲利等狀況,不管是指數或是掛牌公司都會有一個往上或是往下的趨勢,立鳴進入市場時,正逢市場要走出金融海嘯的陰霾,多頭積極上攻,所以就會出現似乎「買什麼、賺什麼」的樂觀契機。
待指數來到8000 點以上的高檔,與低點相較已是倍數上揚,震盪的機率提升,就需要更為明確的操作策略,若只是憑自己一時的感覺進場,又無法適時停損,當然資金就會暴露在高風險中。
建議立鳴可以多參加證券、期貨公司舉辦的說明會,更進一步了解商品特性及建立適合自己的策略,更可參考市場上中、外有名的操盤手傳記等,看看人家如何面對在市場上遭遇的問題,並在每次進場前問自己為何在此時進場的理由,以及該部位停損點、最大風險等問題,持續記錄,找出自己的優缺點,未來在投資之路更能持盈保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