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不在千里迢迢,也不在風光綺旎,一個小小的心裡觸動,終身難忘,比如說,「住進建築大師的作品裡」。
「我們的時代,正在每天決定自己的樣式,」現代建築旗手—大師科比意(Le Corbusier),這麼想。
喜歡建築,也許只是喜歡原本遮蔽風雨的地方有不同變化,然而實際「住」進一間間「藝術」裡,才真正以心體會「創作」與「實用」結合的美。所以,如果可以,就住進嚮往的建築名作裡吧!把握幾個晝夜時光,卻可能為自己打開另一道旅行之門。
於我而言,原本建築僅是旅行中的偶遇,僅是鏡頭下快門捕捉的美麗瞬間,改變這如走馬看花步伐的契機,始於巴塞隆納。
哲思1》拐彎 浮現最多驚喜
巴塞隆納,是建築師安東尼• 高第(Antoni Gaudí)作品最奇特的展示間!更沒有旅行者抵達巴塞隆納會忘卻觀賞。最奇妙的,是這展間並不陽春白雪,高第作品幾乎都在普羅大眾裡,像是知名的「米拉之家公寓(Casa Milà)」還活潑潑地納入柴米油鹽的瑣碎,不僅有小店營業,根本住滿了人,「藝術大作,竟然也可以如此生活化!」這對當時親眼得見的我而言有莫大震撼。
米拉之家排隊入住的人眾,我不是西班牙居民,要等到原住戶某某老死再入住這法子一點也不可行。沒關係,山不轉路轉,西班牙不成,換到法國試試可以吧?
法國里昂鄉間的L’Arbresle 就有著堪稱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建築巨擘柯比意的作品—拉托雷修道院。當然,柯氏的鉅作並不只此處,但要能實際「住」上一晚,除了這地方其他只怕很難。
哲思2 》 靜謐 聽到最多聲音
這修道院已荒廢,但靠著基金會維持,還能提供想瞻仰大師遺作的人入住,規定一泊三食共50 歐元。
這場建築之旅的冒險,從步出車站便開始。你必須踏上幾乎無聲的孤寂長路,唯一消遣是數著路旁門牌從六百到一千,然後看著自己的影子在林間道路上拖得老長,翻過小丘,丘頂就是拉托雷修道院,寂靜的修道院是沐浴在陽光裡的畫,恬靜淡然。
靜謐的行程聽來無趣,卻成為我最想推薦的旅遊路線之一,只因真真切切感受到「建築不再是美麗僵硬的代稱,而確確實實地活了過來。」
哲思3》光影 與上帝對話
拉托雷是框架結構完全讓鋼筋混凝土粗胚顯露於外的建物,雖然奇特,但讓我感動之因卻完全是禮拜堂裡的那尊十字架。院內禮拜堂相當遼闊,採光小窗口全聚集在靠近屋頂的地方,抵達時近午後,室內卻非常昏暗,連前方斜立著的細細鐵十字,也顯得黯淡無光。
十字架被遺留在幽暗空間裡?若對基督教略有所知,這配置簡直莫名其妙,但柯氏建築講求人的行為,若在禮拜堂正確使用時間的早晨來看,會是什麼模樣?
夜宿修道士的獨居房,靜待早晨,只見那晨光從禮拜堂後方牆上特意開出的長條大窗徐徐灑下,不偏不倚,籠罩在細十字架上。
原本平凡無奇的十字,在澹然幽遠的光芒裡,變成無法不注視的亮點,瞬間,光,全成了最神聖的裝飾,即便我非教徒,也泛起一股崇敬。讓人清楚體認柯比意堅持的「自然的秩序與和諧」,那意義與設計概念,在這禮拜堂裡成為內心與神對話的橋樑。
喜愛旅行、攝影的我,從來沒想過,光影所能構築的不僅止是影像的呈現,更沒想過建築的溫暖動人與設計者的心血關聯,全因住進大師作品。
這是一趟讓我對建築重新定義的旅程,慶幸自己曾經「發瘋般走過!」讓人能以另種角度打開全新旅行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