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哪裡痛,哪裡拔–拔罐

陳玉梅
user

陳玉梅

1997-09-05

瀏覽數 28,350+

哪裡痛,哪裡拔–拔罐
 

本文出自 1997 / 9月號雜誌 第135期遠見雜誌

人稱蔡阿姨的美枝從事拔罐這個傳統民俗療法已經超過三十年了,現在她在台北市一家中醫院當傷科師傅。來找她的病患經過中醫師的診斷後就會轉到她這裡,他們有些是中風、有些是運動傷害、腰酸背痛……有些則是腫痛的患者。打破一般「上下」的醫病關係,美枝跟他們像是朋友,從家庭到疾病話題,常來的病患與她無所不談。

美枝最常幫病人做的就是拔罐,患者的體表在經過拔罐後推拿,然後再上藥包紮。一位經西醫診斷需要換人工關節而不願意手術的老太太,長年為關節疼痛所苦,雖然美枝無法根治她的疾病,她仍經常大老遠地從蘆洲來,老太太表示:「每次給藥師傅處理後,那一兩個晚上就睡得很好,否則痛得無法入眠。」

和善、親近的醫護關係,加上有效地立即紓解疼痛、不適,使拔罐等傳統民俗療法長期在台灣民間流傳,形成一種不易改變的醫療模式。

治病機理為何?

拔罐療法(cupping therapy)是中醫的理療法之一。根據中國大陸醫學辭典對拔罐的定義,是指利用熱力(或者利用儀器真空抽吸)排除罐內空氣產生負壓,使罐能吸附於體表一定穴位與患處,以機械刺激使局部的組織充血及皮內輕微淤血,促使經絡通暢、氣血旺盛的一種療法。拔罐依拔罐用具(竹罐、玻璃罐及陶罐等)、形式(單罐、多罐、走罐及留罐等)分類,使用的方式相當多。它也常與其他療法結合,像是放血療法以及針灸。拔罐所能產生的效果包括:活血、行氣、止痛、怯風、散寒、除溼以及拔毒作用。

為什麼在體表拔罐就能減輕病人的疼痛呢?患者拔罐後紛紛表示舒服且輕鬆,拔罐的治病機理為何?

根據中國醫藥學院副教授張成國在「灸法學、拔罐及放血療法」一書的討論認為,拔罐部位可以起熱敷作用,使局部的血液循環加快,促使新陳代謝旺盛以及改善機體營養狀況,另外則會改變血管的緊張度與粘膜的滲透作用,加速淋巴循環,增加身體的抵抗力。拔罐的局部刺激還可通過周邊的神經系統反射到大腦皮質,使大腦皮質發生反射性的反應,使機體的防禦力增強。

榮總傳統醫學中心主任醫師陳方佩則表示,拔罐牽涉到人體的經絡,真空吸的力量給予經絡物理性的刺激,而激發身體的反應。拔罐書籍則列出不同的疾病應拔的穴位及壓痛點。

至少能舒緩不適的症狀

在中醫學院的教導以及相關的書籍解釋之外,隨著拔罐在民間的流行,市井小民也發展出一套對它的獨特解釋。民間的這些說法包括:拔出的紫黑血代表體內有毒,拔罐可以把體內的毒素帶走;施術的部位出現紅腫愈多,就表示疾病愈嚴重;至於拔罐後身體會非常虛弱,要避免吹風、多休息。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陳方佩表示,這些說法很難說對不對,它是根植於所在的傳統文化思維模式中,在沒有西方醫學的年代,中國人利用他們的知識及思維能力解釋他們的身體現象與疾病。這一套解釋被保留下來,後來的人拼湊原來的思想模式,承襲這些經驗與做法,又發展出新的醫學文化。

至於要科學地證明拔罐等傳統療法的療效,陳方佩認為頂多只能從結果來推論。她認為施行這些療法的人,通常根據的是經驗、古書上的說法,臨床上這樣有效就這樣做,不見得都做過實驗。她認為西醫亦是如此,西方醫學社群的執行者也不見得對所有的療法都親自做過實驗,許多時候也只是根據老師的教導、期刊及研究中心的報告照著做,因此她以為這兩者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是一樣的。

不管人們對拔罐存在多少解釋,因為好用、有效,拔罐幾乎已成為中國社會下生活化的一種居家保健方式。強調「哪裡痛,哪裡拔」、自己幫自己的醫護方式,更讓很多人在面對一些像是感冒、風寒及酸痛、腫等經常發生的狀況及疾病的前兆時,很快地先以拔罐將不舒服的症狀舒緩下來。

坊間的書籍以及相關媒體經常出現拔罐治療小疾病的DIY方法,拔罐已經成為醫院之外另類最普遍、簡便的醫療選擇。

拔罐禁忌

拔罐雖然被視為是較為安全的傳統民俗療法,卻也不是百分之百安全。較為危險的狀況是,患者或是醫者可能忽略了「痛」只是表面症狀,也許根本是體內臟器出現嚴重的問題,卻誤以為只要拔拔罐、暫時解除疼痛就好了。

醫生陳方佩表示,病重時不要以為拔罐就會好。至於拔罐所用的器皿,要避免用傳導太快的材質,以免傷人。一次不要拔太多,也不要選擇杯緣太細的,以免鑲入皮膚造成傷害。至於拔罐用具的種類,張成國在拔罐的相關書籍上表示,一般臨床上喜歡用透明的玻璃罐,因為可以從中看出皮膚變化的情形,以控制拔罐的時間。

至於一般中醫師則認為拔罐最好使用在人體肌肉豐厚的部位,其禁忌症包括中度及嚴重的心臟病、血友病、皮膚潰爛、有破損及全身浮腫者,至於體質瘦小虛弱者、四個月以上之孕婦、六歲以下之孩童以及七十歲以上之老者亦不適合;若是處於高熱、痙攣或抽搐等狀態,也應避免。此外,陳方佩認為拔罐的禁忌也會因人而異,需要靠有經驗的人在臨床上判斷。

拔罐時,應注意不要用力過猛,以免造成皮下組織以及肌肉的分裂。拔罐後,皮膚的顏色若呈紫黑則應用紗布包好,避免擦破。一旦皮膚起水泡經針刺破,就要更為小心處理以防止感染。若是還想結合其他的針灸及放血療法,應該請合格的醫生先診治,判斷疼痛不是因為其他更嚴重的臟器出毛病。同時,也必須讓受過嚴格訓練、對穴位安全深度及解剖位置熟悉的醫生處理,以得到安全的保障。

(陳玉梅)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