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創新、設計與品牌的香港設計營商周,每年與不同國家共同提出設計新風貌,今年的夥伴國家─日本,特別以「迷失與尋找」(Lost & Found),闡釋日本失落十年後,設計界如何找出解決之道。
就像一把日本料理職人手上的料理刀,既可以切出如松果花一樣薄薄的生魚片;又可以用刀刃快速去魚骨。
同一把刀,不同刀工,卻可以遊刃有餘的變出各種食材樣貌,這就是當今日本設計師解決「問題」的絕妙好招。
九○年代起,日本製造業外移,曾經日不落的日本,變成失落的十年,而且迷失中一再失落。但是日本的設計家們,並沒有墜落五里霧中,愈失落他們愈努力找答案,就像日本料理職人手上的料理刀一樣,精準地切出問題,讓產品更原汁原味地貼近人的需求。
一張桌子,一塊布,一架一體成型的鋼琴,化繁為「空(emptiness)」的日本設計美學,創造出無限想像空間,恰恰對應到當今物欲橫流的反思,成為全球一股清新的綠時尚。
「空」生活哲學 沒有設計的設計
設計,一定要有設計嗎?
很多設計家一定會問,這是什麼問題?
其實在傳統的日本美學裡,「空」本身就是雋永的思考。空,是回到人使用物品的本質去思考,去除不必要的裝飾和花俏的外型,回歸商品的使用本質。
「如果這枝筆,已經很好了,為什麼你還需要另一枝?」設計師深澤直人在接受訪問時,拿著手上的筆舉例說。
人其實有兩個面,一面是「夠就好」的想法,另外一面則是「還要更多」的物欲,而行銷,則常常跟隨後者,提供消費者眼花撩亂的選擇。
行銷,可不可以回歸到「沒有設計」?
夠就好的哲學,已經被使用在日本企業上,提倡「極簡哲學」的無印良品(MUJI),就被選為《世界最具影響力的100 個品牌》之一,排名53,甚至勝過Gucci、Hermès 等奢華品牌,也證明了「夠就好」,就是一門能做的生意。
「空」時尚哲學 一塊布的綠色創意
最近日圓幣值升高,包括豐田、日產、SONY 等標榜「日本製造」的東洋血統品牌,紛紛出走東南亞。事實上,日本的時尚品牌三宅一生,在八、九○年代所遭遇的布料工廠出走問題時,便提出了解決方法。
時尚品牌三宅一生,創辦人三宅一生與創意總監藤原大,在九○年代,因為布料工廠出走,不得不回頭思考如何斤斤計較使用每一吋布,也因為資源設限,反而激盪出全新「一塊布」(APOC)剪裁法。
一件原本要150 公尺才能做完的洋裝,「一塊布」(APOC)剪裁法只要5 公尺。一件衣服的袖子、領子、口袋,所有組件全都在一塊布上,就是「空」的時尚哲學。
在這次設計營商周中,藤原大再次倡議要跳脫為服裝設計而設計的迷思,一切從「布料」源頭思考流程。將布料設計納入創意流程,所有設計都在同一塊布上,再外包生產,不須再依靠各家工廠提供不同布料。
也因為掌握了關鍵技術,從布料設計開始,就設想好最後服裝的呈現結果,有效減少布料浪費,也讓「一塊布」成為綠色時尚的代名詞。
「過去,我們只有做主菜的能力,但是現在,從前菜到點心,品牌都掌握了核心技術,」三宅一生品牌創意總監藤原大說。
「空」設計哲學 平面鋼琴 拉近人的距離
雖然,失落的夢魘仍未遠離,然而,深植日本的「空」美學中,對人所產生的貼心與感性,再度成為找尋新價值的動力。
在香港設計營商周中,山葉(YAMAHA)最近設計一款全平面鋼琴,利用巧思,讓共鳴箱和鍵盤平行,讓演奏者和聽眾的關係,進一步靠近。
鋼琴,不再是高高在表演台上的貴族產品;全新的平面鋼琴概念,讓演奏者和聽眾平行相伴,更貼近雙方的共鳴點,同時也增加人與人之間的記憶溫度。
走過失落,更多日本設計師發現,「不論遇到什麼問題,最重要的,還是人與人之間,感性的聯繫,」山葉產品設計研究所所長川田學(Manabu Kawada)說。
「早一點遇到這些問題,其實是好的,因為我們可以先去找出解決的方法,」日本設計大師原研哉不諱言。
1930 年代日本經濟學家赤松要(Kaname Akamatsu)提出「雁型模式」,當時亞洲經濟起飛模式,像大雁隊形一樣,以日本為領頭,其他鄰國則漸漸跟進。
若將赤松要的「雁型模式」套入設計產業,首先遇到問題卻也提早投入思考的日本設計業,找出的化繁為「空(emptiness)」的日本傳統美學,或許值得其他大雁們參考。
失去的,剛好擺脫掉了物欲中繁複的設計包袱;尋找的,是更雋永的綠色新價值。「迷失與尋找」(Lost & Found),是一趟奇妙的設計旅程,在任何年代都是。以下是各個案例的精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