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祥與珮雯這對年輕夫妻終於升格當了爸媽。因為小寶貝的誕生,日常生活多了換尿布、餵奶等瑣事,但他們不以為苦,正享受著當爸媽的幸福。
兩人將小寶貝命名為「安康」,希望這個名字能夠帶給孩子「平安與健康」,他們希望,孩子能夠健健康康長大,看他畢業出社會,甚至結婚生子,這就是一家人平凡的幸福。
身旁有理財概念的友人點醒他們,孩子長大到獨立,至少需要二十幾年時間,這期間難免會遇到無法預料的風險,大人們可能會失業,孩子則可能發生重大疾病或意外。
因此這位友人建議珮雯要重新檢視保險規畫,做好家庭的安全防護。
建祥與珮雯的保險規畫都是在10 年前剛出社會時買的,當時兩人都還是單身,而且沒有其他的負擔,所以保障內容都很簡單。建祥只保了壽險300 萬及意外險500 萬;珮雯的壽險保額有100 萬元、意外險500 萬元,另外還保了日額給付的醫療險及防癌險。
現階段,他們希望可以幫安康買保險,順便還要幫自己加買保障,但目前全家只靠建祥一個人賺錢養家,每個月10 萬元的薪水收入,扣掉生活費、房貸、保費、定期定額買基金之後,每月還結餘3 萬元;同時建祥與珮雯也希望每個月多存點錢,當做安康日後出國留學的教育基金,所以他們希望專家能夠用最節省的預算,幫他們一家三口做最完善的風險保障與投資規畫,不知道有沒有可能達成目標?
新手父母責任重 加強壽險保額
Q1:建祥跟珮雯的保險保障足夠嗎?該補足哪一部分?
A:台名保經處經理蘇桔明說:「 這對夫妻的保險保障明顯不足,一定要重新規畫。尤其建祥是一家之主,更要把保障補齊。」壽險保障主要防止建祥日後萬一發生意外,壽險保障將足以支應家庭生活需求,而且可以保障家人在20 年之內,生活品質及經濟狀況都獲得照顧。
依照建祥提供的家庭支出資料來看,他們家每個月的固定支出為7 萬元,假設最大的風險狀況,就是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建祥就無法照顧孩子,因此到孩子成年至少要有20 年的時間,每個月的總開銷(包含房貸)就要7 萬元,20 年後的總開銷則為1680 萬元。
不過建祥在10 年前剛畢業時就已經投保壽險300 萬元及意外險500 萬元,等於已經補了部分風險缺口,建議再買1000 萬元的定期壽險即可。蘇桔明表示,要是有預算上面的考量,建祥可以買「遞減式保額」的定期壽險,隨著保額逐年降低,所繳的保費也會逐年減少,「而且時間愈長,建祥所需要負擔的房貸以及養育孩子的責任也會減輕,所以選擇保額遞減的壽險保單會比較符合他的需求。」
除了壽險,醫療險的保障也很重要。因為一旦父或母任何一方生病住院,不但少了收入來源,甚至有可能因為要照顧家庭而無法陪伴,必須另外請看護,還有無法上班被扣薪水等狀況,要是能夠用醫療保險來補足,對於家庭的風險保障會更為圓滿。
建議一定要購買「實支實付型」醫療險,補強因住院與手術的相關費用;「 日額型」醫療險則作為補貼,若想要住單人房或雙人房,並享有一定程度以上的休養品質,蘇桔明建議,「實支實付」與「日額型」的保障,必須每天要有3000 元以上的給付才夠。
由於珮雯之前已經有買醫療險及防癌險,只是保障不夠。中國人壽業務主任洪佳鈴建議想要用最少的預算買醫療保障,可以考慮買「一年一約」式的醫療險,比起直接買終身醫療險,保費便宜至少一半以上。
想要更省錢,還可以用意外險當主約,以珮雯為例,50 萬意外險當主約,搭配實支實付型醫療險2000 元,則年繳保費只要6210 元,比起以10 萬元壽險當主約來看,由於壽險成本較高,保費要再貴2100 元。
不過要提醒的是,購買「一年一約」的醫療險,會因為保費沒繳,或者有住院紀錄,下一年度就有可能被壽險公司拒保,變成買不到醫療險或者需要加費的情況。
新生兒保險 首重醫療
Q2:新生兒的保險該怎麼買?要注意哪一部分?
A:由於建祥一家人每個月只剩下3 萬元可以支配,按照先前的規畫,建祥跟珮雯另外加保的保險費,一個月要付的保險費為6267 元,因此剩下的2.3 萬元,可以用來規畫新生兒的保險以及日後的教育基金。
對於新生兒來說,最重要的是醫療防護。蘇桔明建議幫安康投保無上限終身醫療險與防癌險、加上實支實付型醫療險、基本意外險(詳見表2),「這樣的搭配,在日後安康住院時,平均一天可以領到大約3000 元的理賠金。其實依照台灣現在的健保制度與社會福利,小孩子住院的花費其實不高,重點在於孩子生病住院時,爸爸或媽媽必須有一個人請假陪伴,以他們家的情況來看,若是建祥陪伴孩子住院,則必須向公司請假,當天薪水就必須由孩子的醫療費用來補足;當然若是由珮雯陪伴,則無需擔心薪水問題,但是珮雯仍可能有其他外務無法陪伴孩子的時候,就必須請看護,這樣又是一筆額外的開銷,這些問題統統要考量進去。」
洪佳鈴則通常會幫新生兒規畫醫療險每日5000 元的保障,包含實支實付3000 元以及每日定額給付2000元,而重大疾病及防癌險則買一年一約的短年期保單,保費較為節省;壽險規畫則因為政府規定未滿15 歲的兒童保單,不能有死亡給付(詳見本頁Box),所以壽險規畫大約10 萬元,大幅降低壽險的出單成本,總計安康的年繳保費不到2 萬元。
Q3:聽說孩子要出生滿15 天之後才能買保險?現在還是這樣嗎?是不是要等到小寶寶的健康檢查都出來了,保險公司才會承保?
A:「 我兒子今年兩歲,因為他體質敏感,很容易因為小感冒就住院,前前後後就住了4 次院,變成我後來想要幫我兒子加保,保險公司都直接拒保,不但醫療險無法加保,連壽險也不讓我投保。」洪佳鈴惋惜,孩子在保單到期之前、也就是20 年內,都無法獲得足夠的保障。
洪佳鈴以自己的小孩為例來提醒新手父母,幫寶貝買醫療險一定要「愈早愈好」,以前保險法規還有規定出生滿15 天才能買保險,現在沒有這樣的規定,假設小寶貝名字取好了、申報了戶口,就可以趕快買保險。
尤其現在醫學發達,新生兒在剛出生的時候,父母就會自費請醫院代為檢查有無先天性疾病或者身體健康有無異常情況,「一旦被檢查出來有異常,且留下病歷,保險公司就會因為這筆紀錄,拒絕投保或者要求加費。」
洪佳鈴說,她甚至建議新手爸媽,先跟小寶寶的主治醫師先溝通好,「等我買好保險再幫我做自費的健康檢查。」
Q4:以建祥他們的經濟情況來看,如果想要在20 年後幫孩子存到500 萬元,有可能嗎?該怎麼準備?
A:20 年要存到500 萬元,代表1 年要存25 萬,每個月要存大約2 萬元。以他們家的現況來看,扣掉固定支出之後也只剩3 萬,現在又另外規畫保單,兩代月繳保費為8000 多元,所以每個月的結餘為2.2 萬元,要是真的有執行每個月存2 萬元作為教育基金,一定就可以達成目標。
不過,要考慮的是,或許建祥的收入不算太低,但因為家裡只有他一個人在工作,同時要養老婆跟小孩,孩子又小,需要的花費較多,短期內包括尿布、奶粉、打預防針等等,等到孩子上學後則有學費、才藝班、補習費等支出,因此家庭日常生活開銷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富鴻理財顧問公司總經理羅秀珠則認為,新手父母多半扛了太多的責任在身上,其實,建議建祥不如把教育基金的目標降低,讓自己的日常生活過得不要那麼緊繃,目前每個月大約有2 萬元的結餘,可以拆成兩筆,其中1 萬元做短期投資,買短年期儲蓄險,現在的年化報酬率大約3%,為孩子上國小、國中、大學等不同階段來做教育基金的支配。
另外的1 萬元則可以做長期投資,期間拉長到20 年作為孩子出國留學的費用或退休金,建議找更為穩健積極的投資目標,例如共同基金,標的可以選擇新興市場或者鎖定亞洲區域等教育成長前景的區塊,保持每個月存1 萬元的習慣,20 年後,累積本金240 萬元,假設年化報酬率為5%,20 年後本利和將累積到416 萬元,孩子爭氣,就當作他到海外留學的基金,孩子不爭氣,那就當作自己的退休金,進退兩得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