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大足之夢

馬萱人
user

馬萱人

1997-09-05

瀏覽數 13,650+

大足之夢
 

本文出自 1997 / 9月號雜誌 第135期遠見雜誌

跳上市區開出的小巴士,往成都的方向走。下了高速公路沒多久,有一塊電腦工廠預定地。往北,斷斷續續在坑坑疤疤的泥土路上蹦蹦跳跳三四個小時,終於到達重慶市衛星鎮大足縣政府所在地-- 龍崗鎮。

空無一人的車站,斑駁掛著一塊布告,寫著出外民工來回家鄉時應注意的事項。站外,幾位稀有的中年男子,坐在三輪車上發呆。鄉間院落裡,婆婆拿了張板凳給不速之客歇腳;她一邊幫孫子洗澡,一邊開玩笑地說;「這娃兒送你帶回去養好了!」

爸媽不在身邊、還不太會說話的小朋友似乎聽懂了,「哇」的一聲,溼淋淋地哭倒在婆婆懷裡。

這娃兒的遠古租先還在的時候,大足因為「大豐大足」而得名。晚唐至兩宋年間,這兒創造了和敦煌齊名的石刻;並因著雕刻工藝的登峰,成為小五金工業之鄉。順著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新起的樓房簷下,當年的盛況,化為一間間黝黑深邃的五金店。

大足石刻藝術博物館副館長黎方銀解說,唐末宋初宗教經濟興盛,大足有錢人家又多,流行為長輩、家人請藝匠刻佛像供奉;是佛教傳人中國之後,由宮廷走向民閒的年代。因此,五萬多尊佛像、近百處戶外石窟,遍布在大足等地非常適合雕刻的頁岩摩崖之上,完全不假官員之手。「這是四川最早的市場經濟,」有人比喻。

一千多年過去了,甚至抗日戰爭、文化大革命也過去了,大足石刻依然肅立。因為環境封閉,這些古代佛像意外地留了下來。

也因為環境封閉,現代大足的年輕人,不意外地,留不下來。

今年四十歲的大足人胥文義,就是在重慶市出生。他的父母年輕時便離家討生活,胥文義九0年代初主動自國營電子企業下崗之後,則繼續往海南島發展。憑著重慶人火爆前進的精神,他的電腦零件轉銷生意和進出口貿易業務,為將來的電子集團累積了初期資本和經驗。

大陸的「新好企業」

一九九三年,想家的胥文義帶著一起在外打拚的妻子陳慧敏,回到重慶市創辦「匯利達電子集團」,生產電腦周邊產品。趕上當時大陸最後一波突飛猛進的電子信息(資訊)產業發展,匯利達到了一九九七年,已經是重慶市私營企業五十強首位;全大陸電子百強企業第七十五位。

這對國際經驗豐富的夫婦從沿海帶回重慶的,不只是歷年冠軍的出口外匯,還有市場經濟的現代管理精神。

公開招聘、在職訓練、CIS(企業識別系統)、ISO9000等等資本主義社會民營企業不陌生的動作,匯利達都做。他們還曾託台灣的合作伙伴輸入一套性向測驗題庫,輔助人力資源管理;到加州開分公司,直接找美國人設計產品;向日本企業學習團隊精神……,國際化動作,不一而足。

此外,員工生日時會收到董事長胥文義親筆簽名的賀卡和蛋糕。不只是蛋糕,各類保險、醫療補助、休閒設施、冷暖空調,一應俱全。困擾大陸人的戶口問題,匯利達也會幫忙解決;將有潛力的農村員工戶籍,花下重金遷進城市。甚至,這家準備上市股票的電腦公司,將來還可能分配住屋給資深員工。

台灣上班族訪客感嘆,這是家和台灣新竹高科技園區的電子績優股公司相比,也毫不遜色的「新好企業」。

不過,在地的大足人,則是真沒見過這類陣仗龐大的私營企業配套措施。守著五金店和石刻前小攤子的他們,從來也不敢奢望吹著冷氣、坐著工作。

無論如何,匯利達還是來了。自重慶往大足、下高速公路沒多久的那塊廠房預定地,就是這家電腦公司向大足縣政府洽購使用權之處。胥文義回憶,原來他只是打算回家鄉做些小項目投資,沒想到縣政府回應熱情,後來還組成專案小組服務;「很多手續上午交辦,下午就好了,」胥文義感動地說。

做社會需要的企業

於是,他的試探性投資,成為回饋家鄉大足、創造就業機會的大工廠。

大足縣政府主導這件事的縣委書記鄭洪,曾去沿海任職,現在回鄉服務。理著小平頭的他,壯壯的,坐在縣府經營的大足賓館中,鄭洪侃侃而談他正在做、還想做的事;大足石刻開放太晚、宣傳不夠,要想辦法吸引更多的三峽過路客。道路坑坑疤疤,就是因為正在整修;賓館蓋起來了,人員還要繼續迭出去訓練。小五金工業要振興,縣內人才要培養……。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說著說著,匯利達公司總經理陳慧敏,近午夜從北京趕回大足,參加隔天的簽約儀式--不只是蓋工廠,還有頒發大學生獎學金,及與縣府合作培養當地人才的計畫。四川成都電子工業大學畢業的陳慧敏,外公是清末重慶對外開埠的第一任總督;舅公則是大陸第一代電子計算機研製小組組長,可謂家學淵源。她晚飯還來不及吃,一說話仍不脫重慶式的直率:「我建議台灣人應該多來內地看看。」

「台商集中在沿海投資,只是因為萬一打仗,撤退比較方便,」陳慧敏半開玩笑地說。她接著嚴肅分析,以重慶人練練鍵盤、打打game的電腦使用現況,資訊產品市場是不太可能馬上增長。但是,企業只要引進新觀念,多做些引導的工夫,「成長的空間非常大。」況且,「我們有別人的經驗,不必從零開始,」每天都和台灣廠商通電話的陳慧敏笑著說。

因此,匯利達除了和小學合作推廣基礎資訊教育,還計畫建立一座重慶最大、匯集各國品牌的電腦城,成為消費者瞭解世界資訊產業的窗口。胥文義不怕其他品牌分走匯利達的市場占有率,因為,他最終的目的,就是要推出行銷國際的自創品牌,「怕對手,行嗎?」胥文義曾說。

問他到底為什麼要如此辛苦地做這些事,胥文義毫不猶豫地回答;「為人民服務。」

一九六六年,他小學三年級的時候,第一次在老師發的「毛語錄」上看到這句話,影響他一生至今。走過文革的胥文義,謙稱自己沒念過多少書;但是,「過去受的傷就別再提了;現在,要多栽花,少栽刺。」況且,「你幫人家,人家也許有一天會幫你,」他認真地說。

胥文義小心翼翼地從公事包中拿出一張剪報,是匯利達集團慶祝重慶直轄時刊登的廣告。相較於別家公司密密麻麻的長篇大論,匯利達只寫了一句話;「做社會需要的企業。」

沒有誰會否認,這是市場經濟中最高明、也最雙贏的企業經營理念。

七月十六日,重慶市政府在市長浦海清的主導下,批准了當地銀行界對匯利達集團的一億元人民幣聯貸案;這在重慶,可是破天荒第一遭。因為匯利達的成功,重慶市政府也決定將資訊業加列為強力扶持的支柱產業之一。匯利達與市政府,雙贏。

七月二十六日,將工廠預定用地整好的大足縣政府,和匯利達公司在龍崗鎮上簽訂合約,蓋廠興學。胥文義肯定表示,這個廠六個月後就要開工生產。而且,大足的大學生領了匯利達獎學金,如果畢業後願意回鄉服務,他將再補助一筆安置費。

「這裡開始在變,開始有一些希望在,」大足媳婦陳慧敏結語。

重慶大躍進

銳意求變的大足縣之上,是萬城之城--重慶,一座追著既有頭銜前進的直轄市。

為了快快趕上頭銜,重慶大躍進的步伐,肯定比大足更快。早在直轄之前,重慶就採取不少高速加油的發展模式。某些靈活運用的找錢建設方法,可能要讓受人監督、處處掣肘的台北市政府自嘆不如:

重慶市政府招待所樓上,有一個不對外開放的辦公室。一組由十一位金融專家組成的顧問團、正緊鑼密鼓地準備由重慶至香港發行「紅籌股」(中國概念股)事宜。其中一位專家表示,他不認為這個顧問團年底前讓重慶紅籌股上市之後,就會沒事可幹,「重慶接下來肯定還會有一連串的國際融資行動。」

甚至,今天只有十二家金融機構(其中八家為銀行,餘為保險公司)、兌換外幣得走老遠、外商銀行不准操作人民幣、信用貸款極其不易的重慶,也打算繼上海及深圳之後,爭取中國大陸第三個、內地第一個證券交易所,直接邁進向香港學習的金融服務中心一大步。

有人認為,以重慶現有的開放條件,這簡直是癡人說夢;但也有人認為,重慶連直轄市都爭取到了,「可見領導班子後台很硬」,股市還有什麼爭取不到的?

無論重慶是否真能成為大陸下一個股市,這位西部老兄在迎頭趕上的壓縮過程中,可是毫不吝於展現爭一口氣的企圖心。

此外,位於渝中區市中心的市立二十九中,曾賣出一塊校地給企業蓋購物中心,補貼辦學經費。為了蓋那未來的十幾座跨江大橋,重慶成立路橋公司,在深圳B股上市。有些基礎建設等不及向外集資或採用民間BOT(興建-營運-移轉)模式,市府就先行出資建設完成,再把限期經營權賣給民營機構。從重慶江北機場通往市區的一條公路,就已經分段轉手成功;獲得的資金再運用至下一個基礎建設。

不過,「市政建設不能只由有錢人決定,」一位市民不以為然地說。一位跑大陸不下二十次的台灣記者也提及,沿海城市已經開始檢討「凡事皆賣」的施政措施;重慶大躍進升為直轄市,是否也有魄力跳過這些考驗,走出新的路子?

這是觀察重慶股市之外,同樣值得長線追蹤的消息。

(馬萱人)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