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跟著《瀑布》學思考

台灣人在英國

陳依秋
user

陳依秋

2010-11-05

瀏覽數 5,600+

跟著《瀑布》學思考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一個人,需要多少力量還是巧勁才有辦法連結世界?

24 歲的章芷珩, 4 年前獨立創辦了《瀑布》雜誌(Waterfall Magazine),自台大戲劇系畢業後,便來到倫敦大學斯萊德藝術學院(Slade School of Fine Art)進修,她也把《瀑布》帶到了英國,與合作夥伴張鶴騰亞歐兩地連線,將雜誌裡談論的各種思潮,串流在世界眼前。

有如瀑布般傾瀉激灌,《瀑布》的實體刊物馳騁於歐、亞、美、澳等地,愈來愈多的讀者藉由紙本及網路,接收這本由台灣世代發起和串流的生活新主張。

● 想過嗎? 當你進出自己房間,每一步在生活中踩下什麼樣的脈絡?

● 沉默的時候,感受安靜而產生的力量。

● 而每天默默跟著你的「口袋」,在你遊走的生命中,究竟隱晦地呈現了什麼意義?

《瀑布》在主題下規畫各種思路子題,章芷珩說:「 這樣子才能做到一個主題的多個面向。」攝影、小說、散文、插畫,大多是關於日常生活裡的吉光片羽,清簡有力的影像和文字,蔓延成一張收束創作的大網。

瀑布思潮1:一個人的房間

想想,蝸居的人們,是否真的有走進生活和世界的可能?

《瀑布》每期設定議題,邀請來自世界各地不同領域的創作者討論想法,章芷珩以主編的身分再重新組織,並以中英雙語形式呈現,框架出完整的格局。

「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與那些似乎遙不可及的國度之間有什麼樣的連結呢? 你可以從微小或甚至非常私人的經驗作為出發的原點,探測自我與宇宙的距離。」

這是章芷珩思考的命題,《瀑布》第2 期主題就是「每個人都有一個房間/空間」:關於人們蝸居的空間,以及由此走進生活和世界的可能,也希望進一步探索人們行動和空間之間的關聯性。

「每個人對一件事情都有他自己的看法,從他的視點出發,經由不同維度、曲徑,進而到達事物的核心。不同的人,創造出不同的房間/空間,一舉一動,造就了無數的差異。再進一步看的是,你的一個舉動將會如何影響這個世界呢?」

這個想法源自章芷珩至斯里蘭卡旅行,見到大量的歐美觀光客生活起居在修繕完好的度假小屋,和當地居民有天差地遠的生活水平,章芷珩用「住在泥巴裡面」來形容這強烈的對比,她驚異於人們以「不干我的事」的態度來面對世界上其他地方的變動,全球化的意義似乎變得虛偽。

因閱讀艾倫.迪波頓的著作《旅行的藝術》,她將書裡關於「斗室旅行」的想像延伸,提出質疑:「 你的一個舉動將會如何影響這個世界呢?阿富汗的戰爭在發生,我們卻一樣在超市買新鮮蔬果和喝可樂,這樣真的沒關係嗎?」

視覺方面,章芷珩在「房間」主題下開展出6 個子項,以黑白插畫串聯,使得不同類型的創作投稿各有專屬的空間坐落。

從「Our own territory」開始,每個房間即是每個人的私有領土;而後進入「Diary」,以間歇發生在生活裡的片刻為題材,好像閱讀日記一樣帶領讀者窺探不同的空間和事件;接下來則是「 e Others」,開始邁開腳步關注他者,其中有篇收錄了在車內午睡的日本計程車司機群像。直到「From room to room」開始將空間放大到人們

活動的區域或城市,又透過「More than this」示範了積極的行動介入常理循規的可能性,最後的「e journey back home」,則提示了在移動中尋找安身立命的人生旅程。

你有沒有想過你每天時空的旅程,究竟如何進展的?試試《瀑布》的路線。

瀑布思潮2:沉默

Silence,中文是沉默,與另一個英文字—「Sounds off」,這與無聲勝有聲的境界,有何差異?

許多思辨,從細微的觀察而來。章芷珩憶及在朋友家看電視的經驗,節目裡每個人搶著說話,吵雜之中卻什麼也沒有,因此她決定設定主題討論。她捨棄「Silence」作為英文刊名,選了「沉默/ Sounds off」,代表保持沉

默是主動選擇的意識形態。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於此同時,她為了讓雜誌在虛擬的網路空間之外,能透過其他的形式出現和走入生活,之前在台灣,她邀請幾位創作家,在南海藝廊舉辦了一場為期一週的聯合展覽,同樣以< 沉默/ Sounds off > 作為展名, 強調「安安靜靜最大聲」。

展覽前,她寫下文字:

「在捷運上我們或低頭不語、或四處張望,彼此對視著彼此,由於陌生,由於獨身一人。在讀完一本厚實的小說之後,我們無語以對,書句間產生的撞擊卡在思緒裡面形成空白。拍照時我們屏息,在止住呼吸的那一剎那,觀景窗裡的對象也同時凝止在底片上保持無聲。當演出開始,場燈收起、舞台燈亮,我們沉默並且期待,眼前,就在這當下發生的一切。

有的時候我們很難選擇說或不說。在說出的那個時候必定也會同時遺漏了什麼以至於無法完全表達出我們完整的心思。

我們選擇單字、選擇語氣措詞、選擇句法,都是為了『使完整』在做準備。有些人選擇不說,是因為他們認定自己若是開口也無助於自身的『被了解』。

這個時代,『發聲』已經是如同呼吸般頻繁正常的事情,選來選去永遠轉不完的電視台,滿架的雜誌報章暴露著閃光燈下的新聞,每個人每天在blog 上談論自己以及他者。這個時代,如果聲音已經淹過我們的喉嚨,是不是應該開始學習『沉默』,開始學習享受『沉默』的美好。」

瀑布思潮3:口袋

口袋形成的空間是放東西的地方,對章芷珩來說,它在情感上有收納舊物、保存回憶的功能。

怎麼看人生中每天與我們最近距離的口袋?10 月發行的第3 期以伸手進口袋這樣的動作,喚起人們和物件之間私下形成的歷史點滴。

一位來自柏林的攝影師這麼看,他總是在街上撿拾遺落的物件,這些帶有他人過往使用痕跡的物品,因為進到了他的口袋,而成為他私人的擁有物。帶著它們,他感受到聚合的能量,便親手製成幸運符一樣的東西,揣在手裡,又有新的意義 。

瀑布思潮4:雪塊

內容也有詩意的一面。

線上誌收錄詩人夏宇的文章,文中提到,住在北極的人們因為漫天風雪而掩蓋了彼此的聲音,他們只能將對方凍成雪塊的聲音帶回家,生盆火慢慢的烤來聽。

章芷珩說:「 Snowcake 這個字本身就很漂亮。」

夏宇文章也給她靈感,雪塊成為當期雜誌主題,為溝通的象徵。

瀑布的來由與定位

「房間」和「口袋」都是形體明確的物件,而章芷珩讓它們擁有了抽象的內涵。當初她為雜誌命名「Looming」,

這個英文單字是海市蜃樓的意思;而改為瀑布的原因,是她有天見到朋友的MSN 暱稱寫著:Singing my waterfall /my dark youth,當下便決定採用。相較於海市蜃樓的隱約意象,刊名使用瀑布一詞既有鮮明的形態和速度,也能由外型延伸出無窮的角度,一體兩面地與雜誌內容相呼應。

這一切並不是水到渠成那樣簡單,《瀑布》記載了新生代們遊走世界的作品,他們做著自己想做的事,野心藏在鮮明的主張後面。

年紀只有24 歲的她和張鶴騰明確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義無反顧地持續進行手中的計畫;作為跨地域和跨文化發展的一部分,《瀑布》推動也形塑了當代的樣貌和思想,規模指日可待。

◎瀑布的視覺意象

張鶴騰對時間的著墨是:「要一本書讓人拿起來會覺得很寧靜、自在,甚至讓人忘記時間的流動,不是規規矩矩排版就能做得到的。」

「房間」這期雜誌的幾頁章節採取上下直式排版,有如掛在牆上的日曆,拿在手上,需要將雜誌右轉90度才能閱讀。紙張在手指的翻閱下一頁頁翻飛,和瀑布向下流瀉的水花一樣,某種程度上符合了張鶴騰所說的意象:「我一直想要讓這本書擁有一種寧靜卻有生氣、典雅卻又新潮的印象。這也符合了『瀑布』一詞給人的感受。」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