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穀東俱樂部

開心農場真實版

陳恩潔
user

陳恩潔

2010-08-11

瀏覽數 7,500+

穀東俱樂部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梅雨季某日,來到多雨的宜蘭,天空很賞臉的暫停了雨勢。

一畦畦漾著水意的稻田,讓長期盯視電腦螢幕的乾澀雙眼莫名的濕潤了起來,也難怪人都說綠是最養眼的顏色。

水圳上洗蔥的婆婆媽媽,穿著俗稱「青蛙裝」的防水褲,一個個端坐擺在圳中的矮凳上,清洗透早採收的青蔥,挑掉枯葉、拔掉嫩芽、沖掉泥土,洗出剔透的白綠,空氣中滿是振人心脾的辛香。

時間先回溯到10 年前。即將步入30 歲的賴青松,除了國中有一年是在鄉間的阿公家度過,其他的時間都是生活在水泥叢林中,算是個不折不扣的都市人。那僅只一年的體驗,卻在他生命裡埋下了務農的深種子。

出社會後在森林小學、主婦聯盟的工作,始終都與「土地」有著一份微妙的連結。

因著對務農生活的懷想,在辭掉主婦聯盟副總經理的職位後,2001年他帶著全家人來到妻子美虹的老家──宜蘭,租房子、租地,一邊做日文翻譯,一邊學種稻米蔬菜,過了一年「半農半譯」的實驗生活。最後的收成,半賣半送給朋友處理完,賴青松當時的結論是:當農夫真的會餓死。

他很確定自己喜歡「手把青秧低頭見天」的務農生活,但是已成家的他所肩負的經濟壓力,讓他不能輕率任性。恰好此時,他考上了日本交流協會提供的公費留學,於是選擇用出國念書當緩兵之計。2 年後,拿到了環境法碩士,務農的念頭又開始蠢動,讓他在繼續念博士和回鄉種田猶豫不決。

妻子美虹只問了他一個簡單的問題:「如果3 年後拿到博士學位了你要做什麼?」他回答:「還是想種田。」逃離只是讓他對自己的生命看得更透徹,對務農的渴望反而更強烈。

「那現在就去,不要等以後,以後你未必有機會去做!」真讓人難以想像,一個為人妻、為人母的女性,怎會做出如此勇敢的決定?在所有人都反對、不解的情況下,為賴青松點上了一盞燈,引領他投入自己最愛的務農工作。

生活提案1

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共同圓滿的田園夢

彷彿是命中注定似的,被賴青松視為農業「師父」的好友何金富想出了「穀東俱樂部」的制度,在那時提出邀請他擔任「田間管理員」的工作。一個月3 萬元的薪水,至少可維持一家大小溫飽,讓沒有土地、沒有資金、沒有經驗的他,得以放手一搏。於是34 歲的他帶著一家子再度遷回宜蘭。

簡單的說,穀東就是股東,差異在於投資標的物是稻米。更進一步的意義,這個從「共同購買」概念延伸的穀東俱樂部,是要讓消費者可以跟生產者直接面對面的聯繫、交流;而再更深層的意義,則是人與人、人與土地、與生活、與生命的連結。

「共同購買」是源自於日本的「提攜」運動( 發音為teikei), 意為合作、聯繫之意。1965 年由日本的一群家庭主婦發起,為解決食物的農藥汙染、加工及進口食品等問題,開始與在地生產者展開的合作運動。

後來美國輾轉引進「提攜」的精神,成為近年頗受注目的社區協力農業(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穀東俱樂部運作的方式,是先召募一群人成為穀東,以分購稻米的方式預約訂購,從中提撥一份固定的月薪聘僱他為「田間管理員」,由他負責農務的執行工作,收成後把稻米依預購數量按月寄給每位榖東。

但在栽種過程中的選種、播種、育苗、插秧、施肥、收割等等步驟,都必須告知或經過穀東同意,以保障穀東所購買到的稻米品質。這可說是打破了資本主義下純粹買賣交易的關係鏈,消費者與生產者是同一陣線,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大家一起來圓田園夢。穀東一推出就受到很大的迴響及認同,近幾年在台灣各地也成立了不少類似的團體。

「我自己也很意外,沒想到竟然能做得起來,我發現台灣社會有一些質地上的、令人欣喜的改變。」最讓他訝異的是,有位穀東身為幼稚園園長,不但自己吃,還不惜成本用一斤80 元的米作為小朋友的伙食,「老實說,小朋友在學校吃些什麼父母哪會知道?那位園長從善待土地,進而能善待別人。」在與穀東的交陪過程,一個又一個的感動是他的另類收穫。

生活提案2

只營生、不營利,過生活、不單求生存

過去幾年來,他一邊學做農夫挑起農務,一邊要每日記錄、每月製作會訊、定期召開穀東會議,公開生產過程,以便對穀東們負責。

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訂《遠見》輕鬆帶回Arowana好箱!

「穀東最初的理想成功了,拉近了生產者跟消費者的距離,但因為太近,所以也失敗了。」因為穀東的成立是建立在互信的基礎,沒有訂定很清楚的規則,一年365 天,他都必須擔任田間管理員的角色,沒有個人的生活,壓力大到超過他所能負荷的極限,身體也連帶出了狀況。

因此,2009 年在穀東人數不斷壯大之際,為顧及家庭生活及身心負擔,賴青松毅然辭去「田間管理員」的公僕職務,轉成較具獨立色彩的「 穀東農伕」,不再以共同決策的方式運作,給自己一些喘息空間找尋新的出發點。回歸務農最單純原始的狀態,看天吃飯盈虧自負。

大多數的穀東接受這樣的調整,少部分因覺得失落而退出。事實上,賴青松自己也覺得可惜,「但硬撐下去只會讓穀東結束得更快。如果讓穀東組織化,讓更多人參與,那麼就可以輪流休息了,但那不是我擅長的部分,我也不想分心在非務農的事上。」

務農之所以吸引賴青松的原因,是在於可以回歸到簡單的生活,是知道自己的勞動付出是對己對人有益,同時,也緩和了他原本躁動不安的生命節奏。「務農是一個很沉靜、安定、收斂的過程。對我而言,很像是修行。」他說自己是個十足的水瓶座,本性急躁多變,務農前的人生節奏很跳、很趕。「如果不是務農,我的人生早就失速當機了。」

除此之外,務農之於他,是營生而不是營利。「現代人的困境,是生存的壓力造成生命的荒蕪。」他想好好過著健康、規律、又能樂在其中的生活;並藉著跟別人分享來維持生計。

在當了幾年農夫,過著看似「畫地自限」的生活,他的世界反而變得更遼闊多彩。在非農忙期,他寫作、演講、擔任顧問,分享從土地裡得到的無形的收穫,有時參加市集賣起美虹自製的豆腐乳及其他農產品。

雖然都是小筆收入,比起所有生計放在一個工作的專職上班族,支持點反而穩固。

他笑說,「最壞的打算,還可以去幫人打工,洗蔥一天也有一千塊!」

以生活為重心,就會衍生出很多可能;當生活在土地扎根了,自然就會長出生計;當他不汲汲營營於生存,反而生命的姿態更自在昂揚。

生活提案3

不要讓夢想,變成遺憾

去年此時,開心農場以破竹之勢在台灣竄紅,不少人是以遊戲取代無法實現的田園夢。根據農委會的「田園夢想大實現調查」,台灣近5成的都市人夢想回歸田園,8 成的人想在 60 歲以前擁有一塊田地。但因為沒有勇氣踏出那一步,夢想枯萎成空想。

「有機會追求的夢想是夢想,沒機會追求的夢想是悔恨。」賴青松懇切的說,如果這是你人生的夢,它會一輩子跟著你。剛開始有機會嘗試而不去試,隨著年紀增長,到後來機會會愈來愈渺茫,最後就變成悔恨,因為夢想已經變質了。

忽忽一眨眼,已是賴青松務農的第7 年,他的體驗是:「真是值得!」

近年,他周圍搬來了不少都市移民。他建議:「想過田園生活,不一定要立即擁有。可用租房子、租地的方式嘗試,先培養自己耕作及管理的能力。」況且有些人只是喜歡住在鄉間,那就不一定要務農,每個人都有自己與土地親近的方式。

曾經誤以為,賴青松是因為信仰某種農法而下田撩落去。「用什麼方式耕作不是重點,我堅持的是不可見的──人跟人之間的信任,以及這些人與這塊土地的連結。」他說自己不是農業學者,也不是宗教修行者,只是一個樂在務農、甚至希望將來有天是能「以務農為榮」的人,扮演人跟土地、人跟人、都會跟鄉村間的橋樑。

在這塊豐饒的土地上,賴青松的周圍聚集了愈來愈多「友善土地簡單生活」的朋友。他的好友何金富,其實是個「蹲在田裡的浪子與哲學家」;好鄰居阿寶,曾寫過一本媲美湖濱散記的《女農討山誌》。每個人的故事說來都是傳奇,都能讓人感受到生命的光與熱。

《無米樂》的崑濱伯曾說:「 人要是對這個土地已經沒感情,那這個人,就將要死去了!」他們之所以能活出讓人動容的生命,應該是和土地搏感情的結果吧。

在宜蘭的這一天,走在久違的田埂上,聽著賴青松一路走來的歷程,看著這群人行走於天地間的身影,不由得,也開始思索起自己的生命。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