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先看人,再看書

季欣麟
user

季欣麟

1997-08-05

瀏覽數 17,800+

先看人,再看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7 / 8月號雜誌 日本的第二隻眼睛──大阪的新城市思維

傳播學者米勒(J. R. Miller)曾定義:「品牌是品質的象徵……可讓消費者易於辨識、購買方便。」品牌所代表的不只是把名字印在產品上這麼簡單,建立品牌等於向顧客承諾,你會提供讓他們感受得到的特殊產品價值。

在競爭激烈、平均一天出版五、六十本新書的台灣書市,作家正走向自我品牌經營的年代。

作家的品牌形象、品牌行銷已與其他商品同步化,品牌鮮明的作家可以由浩瀚書海中首先獲得讀者的青睞,甚至縱橫暢銷榜上十餘年;品牌信譽若遭受質疑,也將在瞬間影響銷路。

六月初,作家林清玄在「時報周刊」獨家專訪中,公開宣布與結璃十七年的妻子於去年十月離婚,今年三月再婚,新娘將在六、七月臨盆。一週內,網路BBS站上湧進超過兩百八十篇議論文章;新書「真正的愛」在六月份金石堂文學類排行榜中,由第二名下滑至第十四名。

作者與商品附著在一起

與此同時,作家張曼娟的「火宅之貓」則首月進榜奪下第二名的位置。六千件印有「你今天很幸運,因為遇見一隻貓」的宣傳T恤隨書贈送一空;封面中,字體級數加大的作家姓名,在何嘉仁書店的特殊立櫃上惹人注目。

再走進全省一千四百多家7-11便利超商,吳淡如的新書「命運的同學會」以盒裝書的形式展示在貨架上,鄰架擺的是曼陀珠糖果、吉列刮鬍刀及歌手張惠妹的第二張國語專輯。

「上架等於宣告一本書的死亡。」在出版界工作已有十年的張老師文化出版部行銷主任俞壽成,道出作家爭奪書店有限平台空閒的競爭慘烈。要在新書平台短短一個月的陳列時間中,吸引讀者的購買,品牌的知名度成為決勝要素。

她分析,台灣暢銷文學的閱讀人口是三十世代以下的年齡層,他們普遍沒有時間認真選書閱讀,暢銷作家的作品往往變成同擠之間「現在流行什麼?」的討論素材,儼然是一種流行品牌。

三十歲,任職於貿易公司的姜藹玲是某位男性明星作家的忠實讀者,擁有每一本男作家的書。「若不是先看到他的人,一輩子也不會看他的書。」她欣賞像那位作家一般智慧型、有才氣的男子,並非常注意男作家在電視上的表現,不知道他為什麼總是喜歡穿粉紅色襯衫。

聯合晚報總主筆、也是作家的蔡詩萍觀察現下出版生態:「產品與作者已經附著在一起」。作家透過書籍和各種媒體所創造累積的形象,成為一股重要的商品力,影響書籍的暢銷與否。

「讀者長期習慣相信品牌。」他認為這種現象終將造成讀者的失望,因為作家的公眾形象與本人一定存在某種落差。

正因為作家是人,作家品牌化的危險性高於其他產品。

鄧志浩在著作「享受平凡」一書描述山中簡居甘苦後,移民加拿大,引起讀者打電話至出版社嚴重抗議;簡維政的性騷擾疑案影響品牌形象;林清玄的再婚風波更造成了商品力的崩潰。

一向被認為是優雅、嫻靜的張曼娟坦承;「出版社與讀者期望的我,與其正的我是有一些差異。」她形容過去曾把她當作假想情人的讀者是「族繁不及備載」,她曾遭受到一位陌生男子長達一年的跟監。在近作筆調趨向活潑、都會化後,她希望重新建立和讀者的關係,「作家最好的身分證是作品本身。」近作在市場上的成功,標識了品牌的順利轉型。

也有作家認為應該「人書一致」。作家吳若權看待寫書「像經營企業一樣,要負社會責任。」他主張作家的品牌經營不能脫離現實,必須說到做到。

他定有長期的寫作計畫,平均每天寫一千至兩千字,今年會有六本書上市。學企管出身的吳若權指出,現在出書已由產品導向轉為消費者導向,從作者自說自話,演進到作者必須認識自己的長處、因應市場的需求呈現最好的寫作風貌。他比喻自己:「每一篇文字都是以行銷觀念構成。」

全球資訊網中的「若權讀友會」現在已有超過六千人次上網,收到的讀者信件也逾五千封。

二十九歲的林俊宇在自行創業開咖啡店時,接觸了吳若權談行銷的書「你可以賣得更好」後,開始讀他的文學作品,成為他的品牌支持者。現在已經是咖啡店老闆的林俊宇感覺作品吸引他的原因是:「當中描述的情愛,像是曾經親身體驗的故事。」

一位在知名出版社工作的企畫人員剖析:「不同品牌有不同的消費者。一名成功的暢銷作家必須有話題、有主張。」出版社可以透過名人推薦、圖書贈品、宣傳T恤、抽獎、簽名會、爭取書店推薦、校園演講、媒體造勢或作家兼任主持人的各種方式來經營作家品牌;在書店則透過書腰帶、桌面立牌、特價搖搖桿、門市循環宣傳錄音帶以及各式海報來強化品牌印象。

林清玄每年平均進行一百五十場演講;一位名作家也表示,在新書宣傳期一個月中,通常會安排一、二十場演講,十幾個電台專訪及十幾個電視座談。

愈來愈似唱片藝人

作家跨足其他媒體的現象更是屢見不鮮,包括吳淡如在超級電視台的節目「EQ高手」;苦苓在台北之音的電台節目「苦苓笑台北」、在中視的「學校沒教的事」;吳若權和田希仁在HER TV的「我為卿狂」;蔡詩萍在超級太陽台的「超級旅行家」;張曼娟在台北之音的「台北愛情國」等。

名作家憑藉便給的口才與獨特的個人魅力,在廣播、電視人才需求孔急的狀況下,跨媒體攻城掠地,同時也豐富品牌的內涵。

作家品牌的產品從書籍、有聲書延伸到廣播、電視節目甚至其他毫不相關的商品。類似時裝名牌設計師品牌授權的現象正在蔓延;張大春在電視上賣信用卡;吳念真拍奶粉和啤酒的廣告;吳淡如和張曼娟則分別成為洗髮精和化妝品的代言人。

作家品牌的品質保證對消費者有其獨到的說服力。

在一家代理多位暢銷作家出版社工作的行銷企畫私下表示:「現在作家愈來愈近似唱片藝人。」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說話高手」戴晨志曾在一天之內趕苗栗、台東、台北三場演講,差點在晚上九點的場次中暈倒;也曾在長達四個多小時的簽名會當中,簽到手軟。

他現在聽循某位文壇前輩的建議,減少在媒體曝光。「作家失去神秘感是危險的,」他道出作家品牌經營的弔詭。作家曝光太多,書的銷售量反而下降。

作家品牌是典型的風格化品牌,運籌的方式異於一般。

美國智庫公司負責人波普康(Popcorn)詮釋:「風格化品牌是為產品注入特殊的顏色、精神、靈魂、生命和趣味。」

擁有口語傳播學博士頭銜的戴晨志有兩次沒考上大學的經驗,出國的托福考則考了八次,他並自稱原來是不善辭令的人。

有一次在儒林補習班演講,一位混混狀的重考生在聽完演講後,就趨前向戴晨志發誓一定會考上大學。

「我的文章是笑裡藏刀、笑裡藏道。」他觀察到現代人不喜歡讀大篇文章,所以每一篇的字數都維持在一千五百字左右;除了親自做五次校對外,他還自己規畫引言、標題與附有插畫的輕鬆版型。生活實用的調性吸引許多從事保險業、教職、仲介業與傳銷業的讀者群,戴晨志兩本不同的書同時擠進暢銷書排行前十名的情況常常發生。

買生活形態,買夢想

飛碟電台「夜光家族」主持人光禹出版的五本作品則充滿了生活的溫情。與聽友在空中建立的「家族情感」,鞏固了廣大的讀者群。從不露面的光禹將自己生活的私密感懷付諸尺牘,以一貫幽默溫馨的筆調,成功樹立了作家的風格化品牌。

擔任藝術經紀人的林淑絹是光禹忠實的聽友及讀者,「像是朋友出了新書。」她認為光禹出書談他的親情、友情、愛情或是過去的家教經驗,讓聽友更能感受到他的健康、溫暖。

光禹新書「誰來教我愛」出版一個月就賣出六萬本,並高踞金石堂文學類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這宣示了文學品牌時代的降臨。

「現在讀者購書,在某些程度上是在買一種生活形態、買一個夢想。」有十二年書店通路企畫經驗的金石堂圖書部暨企畫部經理蕭豔秋認為,書店是呈現社會動態趨勢的情報資訊站,作家風格化品牌的建立反映出閱讀大眾的喜好。

「但是產品的基本面不好,什麼都不要說,」她指的基本面是作家的文字品管。

二十三歲,日前就讀輔大大傳系的小潘印象中的現代暢銷作家:「幾乎都是把比較硬的理論轉化成通俗粗淺的文字。」很容易閱讀,但卻感到豐富性不夠。

專欄作家黃碧端舉她在聯合報副刊的專欄為例,因為報社兩度放大字體,而由一千六百字的文章規模縮減到現在約一千字左右,說明讀者的閱讀耐性正在減低。她形容現在的暢銷文學品牌是讓讀者「不費力地吃下一顆維他命。」

麥田出版社總編輯陳雨航則感嘆,目前大眾閱讀普遍偏向功能性,無動機閱讀的人口比起以往減少許多,他表示:「文學書能暢銷多半不是文學的理由,而是社會性的理由。」

像寫企畫案

現代讀者覺得實際生活重要性大過一切,於是諸如「愛情教主」、「EQ高手」、「幽默高手」等品牌作家的書籍在市場橫掃千軍;文學類排行榜前二十名裡有三分之二是勵志小品及散文。

蔡詩萍則提醒,暢銷作家往往過於眷戀成功的創作品牌,而失去在文學寫作上進步的企圖。

老品牌以長期信譽盤踞文學版圖,間接壓縮了新品牌出線競技的空間。

去年,以處女作「傷心咖啡店之歌」崛起文壇、被馬森譽為「天生的作家」的朱少麟是異數中的異數。

一方面是因為新作家以長篇小說文體攻佔排行榜近年來至為罕見,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她品牌經營的嫻熟完全不落老品牌之後。

曾有七、八年企畫公關相關工作經歷的朱少麟把這篇二十四萬字的小說,在電腦中分成十個檔來寫作,「寫故事大綱像寫十個企畫案一樣」。在論理的劇情後一定添加戲劇性強的情節來平衡,她形容創作時自己的心像天秤一般不斷地在維持小說的深度和張力。

九歌出版社發行人蔡文甫看完小說之後,在深夜裹情緒激動地打電話給朱少麟,第一個問題是:「這本書是不是抄來的?」只因為作品太有大將之風了。

在與九歌出版社所簽的書約中,朱少麟把親自擬定的行銷企畫案契約化,保證了十位名作家的聯名推薦和連帶的媒體宣傳造勢。在她的極力說服下,出版社採取新的版型設計,字的級數降低,使書本厚度變薄,不再令讀者感覺長篇累牘;九歌的企畫人員也首度打電話給金石堂的採購與企畫,探詢訂書量和通路陳列。

同時,出版社以作者心儀二0年代美國同名小說而產生靈感做為媒體上的話題行銷;刻意模糊化的朱少麟簡介及照片則保有了作家的神秘感。

成功的品牌運籌使一本好小說受到讀者注目。「傷心咖啡店之歌」銷售超過三萬本,並成為華淵生活資訊網中第一部全球華人小說。

「不論在任何年代,人們都需要美好的長篇小說。」目前正在進行第二本小說創作的朱少麟提及創作時的使命感,是受到過去讀「雙城記」等翻譯小說的經驗所牽引。

作家品牌戰正硝煙四起,觀乎當代的文學生命與樣貌,這是一場市場性與理想性的文學拔河。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