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第一次,我感覺到呼吸瀕臨靜止的狀態!摸摸自己的臉頰,確定了永續設計大師阿瓦.奧圖(Alvar Aalto)的建築就在正前方,而且我會在這裡生活2 年!2009 年,我從台灣到了芬蘭赫爾辛基科技大學(TKK)唸建築研究所。如果不是Alvar Aalto 迷,我不會選擇遠赴這個最低溫可達零下20 ℃、與台灣時差5小時的國度。
永續設計在台灣是新潮流,在芬蘭卻是內化的生活哲學。Aalto 是芬蘭史上的重量級大師,吸引全球無數「Aalto 迷」前往朝聖,有人說,赫爾辛基若沒有他設計的芬蘭廳(Finlandia Hall),就不是赫爾辛基了。芬蘭廳的牆面是波浪型,除了打破直線牆的呆板之外,最主要的是Aalto 想保留原地生長的樹木,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精神體現在設計裡,這就是芬蘭吸引我的地方。
與自然融合 人與空間生生不息
到了芬蘭,我才恍然大悟,為何芬蘭是全球競爭力冠軍的常客,教育被公認最能教出創造力學生。在Aalto 設計的赫爾辛基科技大學校園,更能體驗芬蘭設計中充分展現與自然保持和諧的精神。
當我置身Aalto 設計的校園主樓裡,以往只能在攝影集裡看到的扇形禮堂照片,變成實景,可以近距離觀察攝影師鏡頭外的更多細節,立體天窗、三連把手、木作家具、立體和厚實感的紅磚,全是就地取材,融入當地環境的設計。木頭與紅磚是芬蘭常用的建築材料,森林多是芬蘭的特色,芬蘭人把森林稱為綠色金子,發展經濟之餘,更重視森林資源的生生不息。
課堂上,老師們不會刻意提及永續設計,他們認為這是作為設計者最基本的思考,建築本身就應該融於周遭環境,自然必須考量日射角度、自然通風、四季光線的差別。課堂上,老師會不斷強調建築要反應當地的自然環境條件,我們最常被問到,「你的建築跟當地環境是
不是有關?」
因應芬蘭的天候,隔絕外部氣溫與傳導光線的思考,反映在建築設計細部。芬蘭的冬天很冷,因此玻璃都是有隔絕作用的雙層玻璃,確保室內溫暖。我覺得,台灣其實很需要複層玻璃,而且不一定是比較昂貴的工業製品,像我的房間是木頭窗框,複層玻璃亦能完美卡合在木框裡,讓我醒覺到,原來很多事情全在人為。
當地建築設計強調有效的運用自然光。崇尚自然是芬蘭人的生活態度,大地與光是他們生命的養分,也因天氣寒冷的影響,常出現將外部環境的陽光與植物延伸至室內的想法,所以芬蘭的建築大量採用天窗,借力使力,將陽光引進屋內。
我住的宿舍也是Aalto 設計,呈V 字型,每間房間都有窗戶,窗外是整片樹林,每天早上,陽光會從樹縫、窗戶灑進屋內。玻璃帷幕也是當地常見的建築元素,學校購物中心的中庭就是玻璃頂蓋。
反思台灣,則是因為美才做玻璃帷幕,也被不少以綠建築為主題的台灣住宅或公用建築運用,可是,玻璃帷幕一點也不適用在炎熱的台灣。我開始思索,台灣是否應該重新定義綠建築?真正從當地條件去思考屬於我們的綠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