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猜,現今世界的第3 大國家是哪個?答案有2 個,真實世界的美國,以及網路世界的Facebook。截至2010 年2 月,Facebook 在全球
的總用戶數超過4 億人,這個全球最大的社群網站,是台灣人口數的17 倍之多,也足足比美國多出1 億人,而且「新生」人口持續增加。Facebook 等興起的社群網站, 讓人脈的經營從真實世界的深度,兼具了廣度與速度。如果將過去的人脈比喻做貴人,現在的人脈更像是協助自己更快看到新觀點、新知識的「臉書(Facebook)」導師。
社群力創新1:從人脈挖掘新觀點
創新人才,不只是技術,不只是點子,在創新主管的DNA 研究裡,其中有一項是建立人脈,因為點子不只靠個人發想,得透過形形色色人物,尋求和測試各種點子。雅虎亞洲區行銷部資深總監韓志傑在台灣Facebook還沒流行時,就使用Facebook、Twitter 等社交網站,透過它們,他快速累積其他產業的國際人脈。網路社群讓實體人脈扎根更深,以前甚少聯絡的朋友們,現在因為社交網站經常聯絡、意見交流,他最明顯的感受是,整合外部資源變得容易,「社群網站讓經營人脈不再是件難事。」《網客聖經》兩位作者李夏琳、喬許.柏諾夫認為,誰負責傾聽顧客的聲音,愈能傳達所知道的事物,就愈快在決策過程扮演更吃重的角色。以前,顧客資訊得仰賴市場研究部門,社群網站讓顧客主動上門,組織裡的每位成員都能貼近消費者。愈來愈多的企業在尋找人才時,特別重視網路科技工具的理解能力。美國廣告代理商協會4A 更直指,未來,要做好行銷長,得先學會做數位長,才有辦法借力使力,進行創新。
社群力創新2:以人為本,以客為師
網路社群的最大價值在於「人」,社群的作用是在經營人脈關係的信任感,網路人脈只是引道,賺錢的事要回流到真實世界。別忘了,這些自發性分享與回饋的網友,是生活在真實世界的你我他,彼此影響、信賴,創造了互動性強大的平台,而且他們是最好的創新夥伴。根據互動行銷機構Rosetta 研究, 全球百大零售商有5 成9 在Facebook 擁有官方粉絲專頁,因為有人潮的地方就是行銷的地方。要想發展社群的創新活動,必須建立讓你能與會員關係密切的對話管道,並要能即時回應各種意見,一旦置若罔聞,社群就會開始流失。另一方面,觀察互動熱烈的會員,獎勵有傑出貢獻的會員,經由他們創造更高的黏著度。被譽為全球最先進的策略思想家之一的普哈拉(C.K.Prahalad)指出,企業要創造與消費者共創價值的場合。消費者透過與企業的互動中,建構個人差異經驗,企業則借助顧客社群,在反覆往來的過程中,不斷改進,從消費者的回應汲取創新點子。把顧客建議融入開發流程,縮短下一個創新的距離,絕對是現代企業與個人必須學會的課題。
社群力創新3:做好策略規畫
事實上,根據Sysomos 2009 年底針對台灣60 萬粉絲專頁的調查,僅有4%擁有1 萬名粉絲、0.76%擁有10萬名粉絲,顯示社群的經營不如想像中簡單。明確的目標是社群成敗關鍵。可以藉由POST 方法,做好策略規畫, People( 對象)、Objectives(目標)、Strategy(策略)、Technology(科技),釐清經營社群的目標。
如果要創造話題,得讓消費者參與。2008 北京奧運時,可口可樂結合中國即時通訊軟體QQ,以一棒接一棒、指定下一個朋友的方式,與聖火同步,啟動11 組網路傳聖火活動,3 個月下來,吸引6200 萬人參與。
「網路行銷不能只是單向宣傳,必須抓住讓消費者『參與』的精神,」安索帕數位行銷集團(Isobar)全球首席戰略官林友琴說。
當然,網路世界中,差異化更顯重要。知名廣告人吳心怡指出,做行銷會失敗,其中一個原因是,很多人常是大事化小,小事化無,行銷目的在於坐大,在細微之處找出差異,再大張旗鼓為這點差異塑造訴求。
社群力創新4:整合力量大
目前,被普遍用於經營社群的科技工具不少,如部落格、My Space、Plurk、Facebook、Twitter⋯⋯等,許多個人與企業會同時經營多種平台的社群。全球最有價值品牌的可口可樂同時運用官網、Twitter、My Space、Facebook、YouTube、Bebo、Facebook 等工具,它在Facebook 特別將其他平台的即時訊息整合進來,讓所有的內容有更多露出的機會,也為自己創造了500 萬的Facebook 粉絲(至今年2 月)。
不論是組織或是個人,未來比的是整合能力,藉此縮短和下一個成功創新的距離,你今天「SQ」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