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個腦中有很多故事的人。
中學時期,他代表學校參加畫荷花比賽,參賽者交出的作品都是盛開的荷花,只有他的畫紙上,突兀的柏油路占據畫面,邊上才見凋萎的荷花,「因為我覺得青春很苦澀。」訴說青春心情的畫作拿下第一,作品被歷史博物館收藏。
幾米星空特展中,他巧妙結合兩位設計師的作品:蠟像《後來的女人》,望著《凝望》裡正在欣賞梵谷畫作的向左走小姐。「我想讓故事延續,」他說,《星空》裡的女孩長大後,看著自己的過去,寬恕了自己,得到救贖,「背後還有故事的故事的故事,講不完而已。」
他是黃怡儒,35歲,光助大房設計公司負責人,也是目前台灣最受矚目的文創新星,專長劇場舞台與大型展演空間設計。他的劇場作品《速度》獲2008年台新藝術獎,電影作品《人間喜劇》獲阿曼影展;電影作品《三橘之戀》獲法國南特影展、芝加哥影展;歌劇作品《Constanza Forcezza 》獲布拉格歌劇舞台設計比賽首獎。
他是個說故事的人,故事可以永遠不停地說下去,他運用原創的想像力,衍生出千變萬化的心理空間。
奇妙的探索之旅,法國文豪普魯斯特說,「構成要素並不在發現新景物,而是以新眼光來看景物」。就像金像獎的小金人,文創產業要點石成金,必須挑戰一層又一層的心理層次,「小金人」原創力如何源源不絕,就在看事情的角度與眼光,發掘創作的生命力。
創意經濟DNA1:原創力
發自內心才能打動人心
無論是藝術創作或商業設計,作品最重要的是打動人心。然而,這種心理層面的需求,最難預測。
試想,天外飛來的蘑菇會發生什麼事?
黃怡儒在英國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的畢業作是《驢子頭或在CCTV前微笑》, 表達對「附著共生」概念的探討。
這個創作的思考來自,某天他發現樹木旁長出了蘑菇,兩者共生得很好。他從中得到啟發:人生在世,很多事情無法選擇,但我們可以設法共處。「這是我人在他鄉,和自己、過去成長歷史的對話。」他這個來自內心深處的對話,得到該屆畢業作品的第一名。
從自己出發的原創作品,絕對比任意抄襲,來得動人。原創的張力,必須清楚對應到人心共鳴點,而那個點就是「真心誠意」。作品是不是發自內心,觀者是很清楚的。到現在,黃怡儒看學生作品問的第一個問題,都是「你是真心誠意嗎?」。
這是文創人必須修練的第一課。因為好學生不一定能在藝術這件事上得分,就像某些歌唱比賽參賽者,歌喉再好,演唱技巧完整,工整之餘,似乎缺了什麼。「在文化創意產業,能不能打動別人,就是那個東西。那個東西來自於誠懇。」他說。
創意經濟DNA2:聯想力
充滿好奇 延伸無限想像
故事為什麼可以說不完?
一個《家門口的迷宮》的畫面,在幾米的《星空》繪本裡,是男孩和女孩包裹著彩色的紗布。但是一到了黃怡儒的立體空間中,彩色變成白色,男孩和女孩披覆白色的紗布,站立在發光的白色牆壁前,身上、地上滿滿是各式各樣的鑰匙。
是慘白的青春?還是光的出口?
他創作了一個和原本故事相關,但又不一樣的故事。對他來說,家給了男孩和女孩既甜蜜又有負擔的感覺,每次回家,自己可以選擇用哪一把心情鑰匙開門。
這個故事還沒有結束,兩面發光的白牆之間,有一個門。在觀眾進門之前,他們也發展了自己的故事。有的人看到代表受傷的紗布,有的人卻看見希望的光。
好奇心豐富的他,常常喜歡研究隱藏在表象背後的一切。這是文創人必須研究的第二課。
在一般人眼中可能平凡的八卦,他一樣可以洞悉背後的故事。即使在電視上看到一則國中校長偷情的新聞,這個茶餘飯後的八卦,他腦中閃出的竟是人的心理狀態,他發現「原來長得這樣老古板的人,也需要浪漫,也能寫出這麼情話綿綿的簡訊,那他背後是不是還有故事呢?」
電視天王吳宗憲鋪的梗,到底是幾分幾秒的鋪陳,他都可以仔細研究,因為笑點的思考脈絡必須轉得極快,「這些東西非常有趣,都是我的養分。」
創意經濟DNA3:狂熱力
承受高壓力 澆不熄創作熱情
黃怡儒的名片上,有一個奇特的印記,是大家眼中四不像的馬來貘。
馬來貘,在黃怡儒的故事裡,代表了台灣文創產業現在的處境。他思考,為什麼馬來貘和熊貓同樣都是黑白兩色動物,但是如果在動物園裡,兩者為隔壁鄰居,熊貓一定大受歡迎,馬來貘卻乏人問津。
文創這個外表看起來光鮮亮麗的產業,若你以為文創產業的工作也是如此,那就是個大誤會了。
這是一個高壓的行業。黃怡儒舉例,你可能正在趕一個兩天後客戶就要的平面稿,而這個設計稿先前已經被退稿30次了。或者,你正在修一段廣告片的兩個眼神,客戶要求你得重拍,把工作做好,但是你喬不出演員的時間,而廣告兩天後就要播出。
不過,壓力也不是壞事,能淘汰很多只是想試試看的人。小金人要做得好,黃怡儒認為,兩個字,狂熱。
在文創的這條路上,因為一直要內探心理空間,如何不迷路,黃怡儒當成朝聖的旅程。到英國留學之前,黃怡儒並不是本科出身的設計師。雖然他從小就是學藝股長,更是美術比賽的常勝軍,他想念復興美工,父母讓他念明星高中;他想念國立藝術學院(台北藝術大學前身),父母當然還是要他上大學,在抉擇的十字路口,他先接受了責任這件事,考上台大農經系。
「但我想做的事,一定想盡辦法都要做到。」對家裡有個交代後,他大學時期就接觸舞台設計,幫國家劇院實驗劇場設計舞台,又為金馬獎頒獎典禮做場景設計,作品甚至得到世界級舞台大師Ralph Koltal的賞識,直接給予聖馬丁的入學許可,一步一步建築通往夢想的路。
是責任?還是妥協?是壓力?還是成長?這是文創人必經修練的第三課。
創意經濟DNA4:領悟力
相信自己 成敗輕鬆看待
做文創,DNA裡一定要有自信。
作品有時成功,有時失敗,原因很多,可能是預算,也許是時間。不管成敗,黃怡儒認為最好的方式,反而是放輕鬆。這是文創工作者,需要練習的第四課。
早慧的他,16歲時物理老師就告訴他,在物理界,25歲前決定一個人的成就。
他一心一意想成為大師。但當他25歲時,參與的電影《三橘之戀》入圍威尼斯影展,當下鎂光燈齊閃,四、五百家媒體的大陣仗,他卻問自己,「假設這是大家認為的成就,那我的下一步是什麼?」
答案是,「要好好地、快快樂樂地過好每一天。」
當創作遇上商業,常常不如人意。現在他會適時調整心態,「因為你去買一個便當,不一定每樣菜都喜歡。」一個設計,一定有自己和業主各自滿意或不喜歡的部分。當你已卯足全力做事,剩下的就放寬心,人生,很多事情不要看得太認真,放輕鬆很重要,「只要放輕鬆,把自己當成好奇的小孩,跟小時候一樣就對了。」
就像馬來貘一樣,作品常有不同評價,這是個無解的問題。在文創的非黑非白的灰色地帶,唯一要做的,就是在灰色的模糊地帶,繼續地不斷地,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