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日本名古屋市的31歲女職員在下班回家的路上,被揮著小刀的三名歹徒綁架。犯人將受害者上了手銬後,押進汽車後座,把塑膠袋套在她頭上,搶奪錢包裡的現金和銀行卡,之後用榔頭捶打頭部,將她勒斃,最後把屍體扔在山上。
後來,其中一名犯人害怕被捕判處死刑,於是主動自首以期減刑,導致三個人全數落網。這宗案件震撼全日本,主要因為這三名本來互不相識的歹徒,竟透過網路上的黑暗網站,專門為了行凶而彼此勾結,對完全無辜的市民進行了極其殘酷的犯罪行為。
地下網站促成無差別犯案
三名歹徒年齡在32至40歲之間,除了一名報紙推銷員以外,其他兩名則無業。為了找工作賺錢,他們利用的途徑,不是政府營運的職業介紹所,也不是民間的人才公司,而是網路上的「黑暗職業介紹所」。
2003年左右,日本就開始出現了這種地下網站,據說目前總數多達幾百個;這次三名歹徒利用的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網站,每天有上千人閱覽,誰都能夠在手機畫面上看到的網頁,刊載著許多黑暗業務的徵人啟事。
為了避免當局取締,網頁上的文字都相當抽象模糊,有意者通過手機跟雇主聯絡後,才能知道具體的工作內容。據了解,黑暗網站介紹的差事,很多是以詐騙金錢為目的,例如改造爬金庫遊戲機、非法轉賣手機等。不過,也有人透過這種網站尋找殺手。2005年就發生過一宗案件,一個無業女性透過地下網站,招收謀殺丈夫的凶手,結果聯繫上了一名木匠,願意為錢承包黑暗業務,最後真把她丈夫殺死了。
名古屋的案件讓全體社會提高警惕,因為跟過去的例子不同,這次的歹徒們根本不認識受害者;換句話說,這是誰都可以成為受害者的無差別謀殺案。因為無差別,所以也無法迴避,令人更加顫慄。歹徒們為了得到錢,不擇手段,也不擇犯罪對象。
他們通過黑暗網站找到了夥伴,才彼此商量決定具體步伐;至於行凶對象,只要是容易襲擊的人,都是犯罪目標;晚上在安靜小巷裡獨自走路的女性,自然成為他們的攻擊對象了。從受害者角度來看,她只是下班以後回家而已,犯罪發生的晚上10點,在日本大城市還不算是深夜,可以說她一點過失都沒有,何況犯罪地點離她家只有一百米!
惡意旁觀者成為間接共犯
案件廣泛被報導後,有個女中學生向報社投稿說,她非常害怕這個社會,因為強有力的男人肆意殺害體弱力小的女人。她的投稿讓很多讀者想起,才幾個月以前,夜裡從大阪出發的長途快車上,有個女旅客被歹徒拉扯後,在車上洗手間裡被性侵害的案件。當時有多數乘客在附近,但是都出於恐懼,不敢解救受害者,也不敢報警。
後來,鐵路公司在列車上設置了報警機器。可是,不少女乘客更要求在列車長室附近特設女性專用座位,才覺得安全。她們害怕自己也會有同樣恐怖的遭遇。而她們的預感是正確的,正如名古屋的案件顯示,隨著社會的匿名化,任何人在任何時間都有可能成為凶暴案件的受害者了。
筆者曾經以為,網路是社會的反映:社會上有了甚麼,網路上也會出現甚麼,而方向不是相反的。但是恐怕我弄錯了,這些年,社會上惡意的旁觀者越來越多,似乎是受著網路的影響。
在匿名的虛擬空間裡,人類本來擁有的倫理機制容易被解除,倒允許長期被壓抑在心底深處的惡魔冒上來。比如說,黑暗網站的存在,是許多人為了滿足好奇心,常常閱覽該網站的結果。大部分的人並不會直接從事犯罪行為,卻間接鼓勵著犯罪行為,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共犯;廣告主願意付錢使黑暗網站持續,實際上是那些觀眾所促成的。
據報導,名古屋事件的受害者有自己的部落格,她喪命後參閱人數激增,其中有誹謗性質的,也有安慰她靈魂的。有人說,網路本身不是凶犯,網路上也有良心,但除非我們大家對網路的危險性提高警惕,而以實際行動去阻止惡行外,人類社會太容易變成地獄。這是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