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那年,黃憲宇從屏東到台北一年了,他對台北的生活充滿疑問。他只是一個單純的鄉下孩子,用功考上高雄中學,接著考上台灣大學心理系,照理說,人生正要蓬勃,他卻張望不到自己的未來。
有天黃昏,剛下過雨的台北天空難得清澈,他騎著腳踏車在敦化南路想要找一片完整的天空,好好地欣賞,沒想到大街小巷亂鑽後,他依舊只看到凌亂切割的天際線。
新的城市讓他陌生,新的生活更讓他害怕。從小,他只要好好讀書考第一名,就會有存在感,現在他不用靠分數證明自己,卻讓他驚慌,因為他不知道自己存在的價值到底是什麼?
奔向花蓮,尋得生命解答
就在一個悶到極點的夜晚,他走出台大宿舍,就一路奔向花蓮。他不知道陌生的花蓮會不會有他要的答案,只是想先離開台北。
抵達花蓮,清晨5點,他騎著破腳踏車,沿著海往台東去,一如以往,他只顧著悶頭向前,唯一讓他分心的只有路邊的里程數。過了石梯坪後,他打算到「拙而奇咖啡館」休息,沒想到一推開門,裡面有個人對他說:「你終於來了,我等你好久。」他嚇一跳,不知遇上的是仙?還是鬼?
這位初次見面的陌生旅人是台灣科技大學登山社社長Macky,一樣正騎著腳踏車在海岸線旅行,比黃憲宇先抵達咖啡館,本地人笑著跟Macky說:「有一個跟你一樣的傻瓜,也在騎腳踏車耶!」Macky聽了,就等在那裡,想會一會另一個傻瓜。
Macky對黃憲宇說:「流浪是不思考下一步,是隨順因緣把自己交給天地。」這句話對黃憲宇如石破天驚,撞開他的心。在此之前的路上,他根本沒看見大海的美麗,只注意里程表,他的心是封閉的。
破單車繼續向前,到了大港口,那裡是秀姑巒溪出海口,有一個大大的斜坡,順著坡騎,海與山毫無保留地在他眼前開展,把深藏在他心裡的眼睛也打開了。他在這裡遇見改變生命的貴人,阿美族木雕藝術家拉黑子。
拉黑子家就在大斜坡的起點,他只有國中畢業,卻是用生命體悟人生,常常說出讓黃憲宇驚訝不已的話。黃憲宇回台北後,常再來花蓮找拉黑子,他不學木雕,只是跟著拉黑子撿漂流木、做工過日子。拉黑子對黃憲宇說:「人一定要學習、反省、力行、關心。」學習,是向外探求,要用身體與風對話,聽聽看大自然要告訴我們什麼;反省是向內探索,看見自己的錯,要有勇氣獵自己的人頭!力行則是用身體去實踐,不要被電腦困住,只用手指跟眼睛,怎麼能夠了解真實的世界?
下鄉服務,站第一線付出
台大畢業後,黃憲宇服替代役時,爭取分發到花蓮,他來到花蓮秀林國中。
當時他只想著好山好水,沒想到等著他的,卻是他從來沒有遇過的一群人。
秀林是全花蓮最貧窮的村落之一,也是當年雛妓被販賣最多的村落,黃憲宇主修心理學,被指派擔任輔導老師。他輔導被家暴的孩子、被父親性侵害的少女,以及想跳樓尋死的弱智少年,當少年跳樓失敗後,他徹夜不眠守著少年,為他唸誦大悲咒。他不再是個只看見自己苦悶的大學生,從這些絕望的孩子身上,他意外地找到自己的出路。他也更想留在花蓮,他認真地說:「我不是來逃避,而是來面對;不是來消費,而是來付出。」
退伍後,黃憲宇到花蓮台灣觀光管理學院擔任職員,一邊準備考研究所。跟台大同學相反,他不想回台北考研究所,反而報考花蓮師範大學,因為他無論如何都不想離開花蓮。
熱情度日,不計世俗功名
最近,黃憲宇加入永寧基金會的「希望小學計畫」,擔任東華分校的社工督導,協助花蓮窮困小學的課後輔導。東華大學顧俞君教授形容這是一場「寧靜的革命」。她說:「我們不是激烈上街頭抗議的人,我們默默地做好該做的事情,這是條漫長遙遠的路。」對黃憲宇而言,在秀林國中搶救孩子是第一線工作,卻也不斷地消耗自己;在希望小學擔任社工督導,則讓孩子從被傷害的源頭開始改變。
他帶領團隊利用暑假走遍村落做家庭訪問,還因此認識了「壽豐鄉的佐賀阿嬤」,阿嬤家貧卻有志氣,唯一的兒子因為學歷低又無一技之長,在苗栗火葬場工作,第一任媳婦吃不了苦又貪賭貪杯,不久就離開家,留下兩個女兒跟一個兒子給阿嬤帶。阿嬤幫人種菜養大孫子,她非常重視孫子們的教育,國小畢業的她,六十幾歲了還可以教孫子數學,見到黃憲宇就笑呵呵,總是中氣十足地說:「我們不靠別人!我的孫子一定要好好唸書!」臨別時還熱情揮手,要黃憲宇常常來玩喔!
昔日苦悶的青年,在花蓮鄉下找到生命的意義。他微笑著說:「我從來不會跟台大的同學比較,如果你一直在比誰賺得多、誰又得到什麼職位,就表示你沒有好好地過自己的日子。」
但他從小追求分數的習慣,好像還沒改掉。對於人生,他還有一套「總成績」算法,他說:「我們常用金錢、職位來衡量人生,但那畢竟是單一面向,只能說你人生的某一項表現得高分,但以總成績來看,健康、生活的成績卻很低分。台北讓人忘了生命還有其他價值,忘了心靈、健康、愛情等,搞不好算總成績時,花蓮人,才是最高分。」
黃憲宇/26歲
◎永寧基金會希望小學社工督導
◎台灣大學心理系畢業
◎移民資歷3年
黃憲宇.最喜歡花蓮的三個理由
夠緩,緩到可以讓人不這麼躁進
夠靜,靜到可以讓人聽到微弱的聲音
夠美,美到可以讓人忘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