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六年級生最懷念的思樂冰,換上新裝重回市場,裝盛思樂冰的透明杯,在炎炎夏日中不僅格外透心涼,還很環保!這個杯子是用玉米製造,可分解回收。而為思樂冰打造新裝的公司,不是日商,而是台灣業者,從事塑膠容器製作已經長達三十三年的瑞旗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編按:原名為瑞旗實業)。
瑞旗,是全東南亞聚丙烯塑膠杯產量最大的廠商,三年前開始跨進聚乳酸容器生產後,每天生產70萬個環保塑膠杯(包括PP和PLA兩種材質),疊起來幾乎和一座101大樓一樣高。
靠塑膠包材立下根基
瑞旗董事長潘慶瑞,在創業之前,曾是震旦行的百萬業務員。1974年,他25歲,想要開拓自己的事業。當時,他見到國內幾間食品大廠包括掬水軒、義美都還是用紙片間隔的方式,在生產線上由人工進行分裝,因此生產速度受到限制,往往面臨有訂單,卻來不及出貨的難題。
潘慶瑞見到這個賺錢的契機,為了協助食品廠突破人工包裝的生產瓶頸,他依照餅乾形狀打模製作內襯,讓廠商生產速度增加十倍,也省下每個月一百名作業員的人事成本。每個餅乾內襯不過兩元,瑞旗卻靠著它在包裝材料界站穩腳步,每月營收高達千萬元,在1980年代,這筆金額足夠在台北市買下五棟房子。
但是,包材產業的技術門檻不高,競爭者很快仿效,潘慶瑞想讓公司更壯大,只能不斷再往前。他將所有盈餘,拿來添購生產PS(聚苯乙烯)塑膠杯的生產設備,因為後進者學得很快,原本的產品不過三年的光景就落得無利可圖,「這個產業是條不歸路,一旦開始了就無法停止設備添購。」他說。
潘慶瑞狠下心砸下大錢,買進每台要價5000萬元的德國機具,跨足塑膠杯的生產製造,至今在設備上的投資已高達20億元。而塑膠杯的演進,從最早以前的聚苯乙烯(PS)、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PET)、聚丙烯(PP),瑞旗的工廠完整見證了國內塑膠容器的演進史。
從雲端寶座墜入谷底
持續花大錢投資,讓瑞旗在國內塑膠杯的生產上穩站鰲頭。二十個年頭過去,原本只有一台機器的小工廠,擴大為二十條生產線的塑膠杯製造大廠,穩坐國內第一的寶座,每年營收約有十億元,持續數年,直到2003年的重大挫敗。
當年元月,環保署針對國內餐飲零售業者,明訂限塑政策,希望能減少國內塑膠容器、器皿與提袋的使用量。這對於占有國內九成塑膠容器市場的瑞旗來說,無異是一道緊箍咒,原本的市場很快被紙器瓜分,瑞旗營收掉了七成,銀行也開始抽銀根,利空頻仍,瑞旗面臨成立以來最大的困境。
許多塑膠包裝同業選擇隨著政策走,轉向投入紙類器皿的生產,反倒造成紙器供過於求,約有一成的廠商在這場劇烈的產業變遷中宣告出局。
不想一窩蜂地跟進紙器市場,但是面對限塑政策,潘慶瑞還是得找出活路,他擬出兩項對策:其一,將銷售市場由內銷轉往外銷,以維持現有設備的營運。其二,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棋,就是要找出下一代的新產品,並且搶先切入市場,一如他過去二十年來的經營策略。
一次到中國出差經驗,讓他頓時豁然開朗。他開始重新思索:「這麼多的人口都使用塑膠杯的話,垃圾處理該是多浩大的工程?」原本只關心原料特性與怎麼提高生產效率的潘慶瑞,開始研究怎麼樣的材質,才可以配合環保趨勢,達到垃圾減量的效果。
用環保概念走出活路
他想起十年前在國外參展時曾經見過可被生物分解的「聚乳酸」(PLA)。這種材料原料來自於玉米,在溫度達到58度以上,環境濕度達到90%,且輔以微生物的分解下,即可重新回歸到自然,並且供農田施肥使用。
但是聚乳酸的原料價錢為聚丙烯(PP)的兩倍,高昂的成本,導致聚乳酸過去在國內市場一直乏人問津。但是潘慶瑞沒有後路,生產聚乳酸的容器,或許將是讓瑞旗重新站起來的機會。2004年,潘慶瑞決定放手一搏。
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高分子實驗室組長朱美珍分析,聚乳酸的材質在歐美等地已經行之有年,但是由於台灣塑膠杯製造業者規模較小,大約只有十分之一的廠商有機會能夠生產聚乳酸塑膠杯。擁有足夠設備與財力能夠量產的廠商,大概不出三家。「優異的聚丙烯(PP)生產經驗,讓瑞旗在跨足聚乳酸(PLA)生產時門檻較低。」她分析。
潘慶瑞帶領瑞旗研發團隊開始投入聚乳酸的製程研究,和過去瑞旗所生產的聚丙烯(PP)、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PET)等材質相較,聚乳酸遇熱和冷卻時的硬度差距較大,延展性的不同將影響成型打模時的精確度。此外,左右聚乳酸PLA杯子透明澄澈度的關鍵在於生產溫度的控制,這也與過去瑞旗生產的產品有很大的不同。
「由於材質的特性,聚乳酸塑膠杯製作時對精密度的要求高。」國內唯一聚乳酸原料供應商偉盟工業材料副理陳強治說。相較於國內其他廠商,堅持買最好的設備、擁有德國機台的瑞旗,在先天設備上占了轉型的優勢。從原料投入、平板壓出、壓空成型,到印刷、捲邊處理,生產線上長達百公尺的每一道生產程序都必須重來。「幾乎生產程序中的每一個步驟,隨時都要進行微調。」潘慶瑞回憶。
在塑膠戰場重現佳績
生產線的機器24小時不停運轉,潘慶瑞和研發人員,也隨時守在機具間摸索。
聚乳酸原料很微妙,加熱壓出時,質地軟如麥芽糖,比起延展收縮率較佳的聚丙烯來說,現在打模的精密度與印刷時的位置必須重新調整。而聚乳酸原料冷卻後,就硬如鑽石,往往造成裁切器具的毀損,近700萬新台幣的德製鋼刀,就這樣一把又一把的丟棄,耗損率幾乎是過去的十倍。
由於對材質的不熟悉,儘管潘慶瑞是生產塑膠杯逾二十年的老手,也是繳了6000萬學費,才修完這重要一課。
經過兩年努力,2006年,瑞旗所生產的聚乳酸食器,終於獲得環保署認證,成為國內第一家通過「環保署生物可分解杯類產品」認證的廠商。經過一年的磨合與認證,終於在2007年打入統一超商供應鏈,在今年夏天為思樂冰換上新裝。
一度因為限塑政策而陷入困局,甚至被迫出走,終於在苦熬三年後,瑞旗靠著聚乳酸可分解塑膠杯重回台灣市場,昔日的塑膠杯大王重返他最眷戀的主戰場。今年度除了打進統一超商的供應鏈外,年底也將開始供應給麥當勞等跨國速食體系。
今年春天,潘慶瑞剛從鬼門關走過一遭回來,20公分的刀疤,歪歪曲曲地從咽喉下方蜿蜒至左胸膛心臟下方,但是出院不滿一個月,他又重返工作崗位。
「只要一天沒巡視,就會睡不著。」他說。潘慶瑞跟瑞旗,都在「病危」邊緣走了一遭,但是這位重病與挫敗都打不倒的塑膠杯大王,依然豪氣不減,還要領著重生後的瑞旗,轟轟烈烈再戰一場。
環保新兵──玉米塑膠包材,聚乳酸(Polylactic acid, PLA)
聚乳酸屬於生物可分解材料,在相對濕度達到90%,且攝氏溫度達到58~70度之間,加上適度的微生物,便可分解重新回歸土壤中。每生產1億個PLA包材,大約可節省80萬加侖的汽油,相較於傳統塑膠(PET、PS、PP、PE等),可減少33%的能源耗用與42%的大氣溫室效應。
瑞旗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原名瑞旗實業)
◎成立時間:1974年
◎資本額:3.6億元
◎2006年營收: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