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看好萊塢警匪片的人一定很熟悉這類公式:一黑一白,一個是老練的警探,一個是初出道的菜鳥,兩人被分在一組辦案。碰到狀況時,新人驚惶失措,見多識廣的老警探三兩下就化解危機,而菜鳥初生之犢的幹勁也常激發前輩的熱情,兩人互為後盾,彼此是師徒也是朋友,是兄弟也是夥伴……
他們是「buddy」。
buddy制度拉菜鳥一把
2003年起,台積電正式推行buddy(夥伴)制度。每一位進入台積電的新人,不論是基層工程師或處長級主管,公司都會指派一位資深同仁擔任他的buddy,協助他們解決專業困難,指點各種工作與生活的資源,必要時甚至扮演心理輔導的角色,紓解新人的挫折感,讓他們盡快適應公司文化。為了讓這個制度成功運轉,台積電特別挑選一批資深台積人,訓練他們成為講師,教導未來的buddy怎麼稱職地協助新人,同時也為新人開設如何與buddy溝通的課程。
資深工程師劉大威是第一批buddy講師,某天,他發現一位剛上生產線不久的工程師悶悶不樂,原來他犯下MO(Miss Operation,人為錯誤),導致一些晶圓報廢,公司因此損失數十萬元。劉大威和他聊了一整晚,開導對方不要老是惦記著錯誤,反而應該思考後續的處理方案,展現解決問題的承擔能力。
他觀察,有些新人出錯後容易被負面情緒綑綁,包括擔心影響考績、害怕主管留下壞印象等,過去甚至有工程師損壞一整批(二十五片)晶圓後,不堪壓力而遞出辭呈。
劉大威表示,公司能容忍新人犯錯,但是,若沒人教導他們如何將負面壓力轉化成進步的動能,可能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最後徹底失去自信。因此,他特別鼓勵擔任buddy的資深台積人要有「回到過去」的同理心,多多分享自己菜鳥時代的經驗,畢竟人人都曾經歷從錯誤中成長的階段;他就常糗自己,入行沒幾個月就迅速成為「百萬工程師」,還有人當上「千萬工程師」呢!可別誤會是股票分紅,「而是大家都砸過很多片晶圓啦!」
不少資深台積人覺得,隨著公司訓練制度日趨健全,新人愈來愈幸福了;他們入行時也有「師父」盯著,但師父一般只關心:「這個技術你學會了沒有?」不像buddy多了一份情感面的關照。還有人形容,以前當菜鳥像是被丟進台積電的大海中浮沉,能生存下來的就是好工程師;現在新人雖然仍要在大海裡奮力求生,旁邊卻有人守護著,危急時還會丟下一條救生繩呢!
半年黃金期向前輩挖寶
即使有公司指派的buddy照顧,但是,據說進入台積電的新人,前幾個月都會經歷「四怕」:
一怕交接。晶圓廠四班二輪制,每次交班時,新人常聽不懂前輩交代的一堆中英文術語。
二怕接電話。電話那頭劈哩啪啦的問題總是讓新人有聽沒有懂。
三怕吃飯。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吃飯,前輩們卻神不知鬼不覺吃飽回來幹活了。
四怕下班。到了下班時間,大家仍然「禪定」在電腦前,手上沒有緊急任務的新人不敢先離開,左等右等,人走光了才敢下班。
追根究底,這「四怕」的源頭是:新人儘管內心問題一堆,嘴裡卻害怕多問一句。人人都知道「答案長在嘴巴裡」,偏偏臨場就是問不出口,連想要下班了,都難以啟齒問一句:「請問現在有我可以幫忙處理的事情嗎?還是我可以先走?」
主任工程師曾淑容建議,除非真有把握獨自克服所有難題,否則一定要放下面子與自尊,掌握前半年的黃金期多問多學,充實工作必備的技能與概念,「前半年新人有免死金牌,大家會很有耐心的教導。」她直率地說,認真學習的人,半年後應該能開始獨當一面,如果再問一些狀況外的問題,別人可能會質疑你不夠認真或能力有問題。
資深工程師劉大威則提醒新人多閱讀資料、熟悉專業術語與知識,一、兩個月後提的問題就能切入核心;同時,也要學習察言觀色,掌握恰當的提問時機,或是隨身帶個小筆記本,找不到對象詢問時,趕快記下問題,再等待機會找人解惑。一位資深台積人表示,有心進入半導體業的新人,如果進了公司才急急忙忙的吸收半導體知識,難免被洶湧而來的資料給嚇慌了,如果能在投出履歷表的同時,就開始大量閱讀相關書籍與資訊,進公司就能順利縮短適應期。
主任工程師陳建中回憶,第一次在會議上聽前輩報告,一句話也聽不懂,拿到的資料更有如天書,「坦白說,我們在研究所偏重學術,半導體知識等於零,機台更是碰都沒碰過,進來後真的很擔心自己不夠專業。」他發現,焦慮和挫折感,幾乎是每個新人必經的心路歷程,人才來自各個科學領域,物理、化學、電子電機、工業工程、資訊工程……,很少有人原本就是半導體專家,所以公司會安排完整的學習課程。
練功一年半就戰鬥位置
新人大約前一年半都在適應學習,真正對公司有貢獻,通常要到兩、三年以後了。經過密集學習後,主管會慢慢放手,讓工程師開始獨立處理業務;像是製程整合工程師,必須找出晶圓的缺陷出在哪個製程,再要求負責的工程師改善;被鎖定的對象都會不太高興,有人會直接嗆聲:「你是哪一梯次的?來多久了?要不要回去再查一下,這好像不是我們家的問題。」沒說出口的,是對新進工程師專業能力的不信任。已經是老鳥的陳建中說,只要有足夠證據做後盾,新人不必害怕前輩,但溝通的態度很重要,畢竟解決問題,終究需要大家合作;如果用謙卑的態度還是行不通,只好報告老闆,提報到會議上解決。
多數台積工程師都來自著名學府,求學過程一路綠燈,可以想像都是好面子、自尊心很強的人,在這個快步調又高壓力的公司生存,還考驗著每個人的「AQ」(Adversity Quotient,逆境商數),也就是承受挫折的能力。所有挫折中,除了新人剛進公司的不適應,最考驗工程師AQ修養的大概是review(檢討會議)了,透過定期會議檢討進度、解決問題。許多中階主管一致表示:「review可能讓新人覺得完全不留情面,甚至沒人性,但大家純粹對事不對人;當你做不好時,必須攤開原因讓大家幫忙,趁機會釐清你需要什麼協助。」
「為什麼昨天沒有達成預定的產能目標?」
「為什麼會有三台機台當機?」
每個問題立刻都要有答案,回答之後再繼續被追問「問題背後的問題」。
「確定是這個原因嗎?」
「未來可以採取什麼方法避免同樣的錯誤?」
其中,製造部的帶線課長大概是列席生產會議時最緊張的一群人,他們直接負責讓晶圓片順利跑過各個機台,每天必須達成預定的數字目標;每人至少要管幾十個技術員,以及數十台機台,任何人、機出狀況,都要想辦法跟時間賽跑,找資源、解決問題,否則第二天就慘了。
找碴式檢討逼出超效能
主任工程師陳國清難忘第一次列席review,大概太過震撼了,當場在眾位主管面前說:「今天我重新認識這個單字,以前念書時,review代表複習,但在台積電,review有更深刻的意義。」
當然,檢討會議的目的不是要「修理」下面的人,而是透過追根究底的過程,刺激工程師多動腦筋,陳國清說:「如果一個人本來的效能是100分,熬過這層磨練後,就能提升到120分。」菜鳥階段時他最怕被主管抽問,因為實在記不住幾十台機台的操作數據,眼看資深前輩對答如流,只有佩服的份。學習一陣子後,他發現腦袋也能記住三、四十台機台的數字了,「處理狀況時心裡有數,這個明天可能會被review,當場就記住了。」
當時,他遇到最大的問題是爐管,因為爐管一次四小時可以跑六批貨,八小時內可能會跑兩次,但是貨通常不會同時報到,究竟該等到滿六批一起跑呢?還是先跑眼前的三批?到了會議報告:「昨天跑了兩次,一次三批、一次四批。」主管就會問:「為什麼不滿批再跑?不要浪費資源。」後來改為滿六批再跑貨,隔天又被質問:「為什麼等了三小時滿批才跑貨,耽誤進度?」
聽起來像是故意找碴,事實上,是要把問題丟出來,逼大家想原因,並找出最好的做法。陳國清果然想到辦法,將負責的五根爐管的運作狀況畫成長條圖,並說明原因;例如,這根爐管只跑了兩批,是因為上面交代必須要趕這批很重要的貨,浪費資源也沒辦法。
當他秀出這張「爐管效率圖」時,主管眼睛一亮,因為每根爐管的跑貨狀態一目瞭然,當場交代大家如法炮製。他始終慶幸,初入職場就接受了震撼教育的洗禮:「大家不服輸的精神、去蕪存菁、不斷追求進步與效率,讓我一輩子受用無窮。」
從正面角度來看,review是一種前輩經驗的傳承,別人提問的同時,也在表達看法,不同層級和立場的同仁往往提供解決問題的多種角度;如何面對直來直往的詰問,磨練著新人的修養與反應能力,懂得把握機會摸索成長,更是將來在工作崗位上發光發亮的關鍵。(本文摘自第一章)
書名:台積DNA:年輕工作者的40堂修練課
作者:余宜芳
出版:天下文化,6月
余宜芳 簡介
◎ 《EMBA》雜誌特約撰述、自由撰稿作家。
◎曾任職天下文化出版公司、《遠見》雜誌。著有《宇宙遊子》以及十數本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