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成功大學校長的教育部長吳京曾經主張,考生填志願要「選系不選校」。吳京這個宏願,最後被自己推翻,因為除了第三類組的醫學系是選系不選校之外,絕大多數的考生,還是選校為主選系為輔。根據導航基金會研究,五六%考生是依照聯招排名來決定填寫的志願。福爾摩沙文教基金會去年底的調查也顯示,三八%的大學生會有轉系、轉校的念頭。
但是,收到成績單後,繳交志願卡只有四天的時間,面對今年一千一百多個志願,要挑出六十六個科系來填,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據統計,一般而言考生多半會進入所填的前三十五個志願)。在訪談過多位大學教授與輔導人員後,我們得出,興趣性向應該是考生決定選校選系的首要因素;但是,七月中旬,當你收到成績單後,如果還惶皇惶不安,不知道要填哪些學校,以下這份選校祕笈,在你內心人神交戰時,可以替你提神醒腦,做為參考:
如果不大清楚自己的性向…
●如果不大清楚自己真正的性向,可以選擇一所學院較齊全的綜合大學,到大二再申請轉系;現在大多數學校的轉系門檻,不像以前那麼嚴格,但還是有些學校要看大一的成績表現,因此最好打聽清楚(師大自費生不准轉系)。此外,也有許多學校鼓勵學生選修輔系、雙學位,如果希望自己在大學畢業後有兩個專長,可以選擇容易修習輔系、雙學位的學校。這些資料在大學博覽會的各校簡介中,或許可以找得到。
如果分不清科系差別…
●雖是同樣一個科系名稱,但是每個學校的內容也許會有很大差異;例如銘傳的應用日語系,除了一般日語專業課程之外,還要加上財經金融專業,這和其他學校的日文系很不相同。每個科系開放的程度也不相同,有些學校超修學分還要多收學分費,這些都要打聽清楚。
如果著重社團活動…
●可以到各校的網站上瀏覽一番,學校很多公告、學生活動都會公布在網路上。可趁此調查各校的學生會組織與社團活動,因為你不可能四年都不去接觸這些社團活動。有的學校提供的社團包羅萬象,認識不同專業領域的人機會很多,對於想結交各方好漢的人,很有幫助。此外,教育部也設有網際網路大學博覽會,可以到這裡查閱相關大學的資訊。
如果有志成為老師…
●對於有志於教育、卻不想讀師範學校的人,可以留意這所大學是否設有教育學程、選修教育學程容不容易;而師範體系的自費生並沒有保證分發的保障,所以在填志願時,也要考慮清楚。
如果想預知自己將來的模樣……
●到學校校園走一走,看看校園的氣氛,瞧瞧走在校園的人是什麼模樣,聽聽他們在談論什麼,因為你將來可能也是這付打扮、說這些話。
如果想好好K書…
●可以到學校的圖書館參觀(現在大多數圖書館只要有身分證就可以進去),看看學校的藏書,學生使用圖書資源的情形。也可以瀏覽校園的海報、公告,分析學校都辦哪些類型的活動。選一個晚上,到學校去看,如果教授研究室、圖書館的燈火通明,那麼可能表示這個學校的師生都很用功,想做學問,跟他們就沒錯。
如果講究生活品質…
●有空的話,到學生餐廳吃一頓飯,看看能不能忍受。順便逛逛宿舍(大部分學校都不讓外人進入,可以和舍監商量),有些宿舍頗有五星級飯店的豪華,二至四人住一間套房;有些學校每間房間都設有網路服務,連上校園網路,在宿舍就可以直接上網。大部分的宿舍房間裡都只能接電話,不能打出去。部分大型、歷史較久的學校,有些宿舍又舊又暗,六至八個人住一間,又有熄燈的規定。此外,宿舍有沒有門禁,會不會撞到「情侶共浴」的場面,都可以問個清楚。學校附近的租屋環境、是否安全都要考慮。
如果重視休閒娛樂…
●別忘了到學校附近社區走走,有的學校附近很多書店、咖啡館,有的學校附近多半是電動玩具店、保齡球館;當然有的學校是處在「雞不拉屎,鳥不生蛋」的鄉下,如果想修道成仙,這種學校最合適。
如果擔心就業問題…
●學校所在的城市發展潛力,也是選校時要考盧的因素,因為畢業後,想留在當地發展,機會就比較多。
如果對大學朋友有期待…
●除了興趣志向之外,還可以考慮大學四年希望交到什麼樣的朋友。如果想要「三人行必有我師」、多交結不同學科的朋友,可以選擇學院較多的綜合型大學;如果想要多和同行「相濡以沫」,就選擇那些有自己想專精的科系的學院就讀。
如果在意校風與傳統…
●每個大學的氣質不同,作育出的學生也各有特質。曾有人比較,在台北公館商圈附近的台大、政大、師大、工業技術學院,學生走在路上,幾乎一眼就可以分辨是哪個學校的學生。有些學校只管做研究,不熱中社會活動;有些學校強調實務,較不重視理論;有些學校則強調社會關懷,學生的社會參與率較高。此外,學風自由或保守對學生影響很大,如果你不喜歡受約束,那麼需要朝會、點名的學校,可能就不大適合你。
如果以與趣為導向…
●導航文教基全會今年將各校一千六百多個科系統整為十七個學群,打破傳統科系隸屬於類組的局限,考生在填寫志願時,也可以參考導航這份資料。大考中心也出版各校的特色簡介,想多了解各個學校,除了向學長姊打聽之外,也可以去翻閱這份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