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藍染的夏日風情

瞿欣怡
user

瞿欣怡

2006-07-01

瀏覽數 4,000+

藍染的夏日風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尋找風中的藍染布

三峽藍染,源於植物馬藍和三角湧溪水的相遇。三峽山坡上的馬藍,用清澈溪水浸泡,便成染布的藍靛,染好的布匹在溪畔晾晒,一直是老三峽的美麗風景。

藍染也是三峽獨有的工藝。清朝初年,三峽人擔著染好的布匹到其他城市兜一圈,回來後擔子上已經換成米、糖;到了清朝同治年間,水運漸漸發達,透過三峽溪流連接淡水河,藍染隨船運往廈門、上海,三峽街上處處是染坊。

然而,這場清溪與綠葉的完美結合,在日治時期因為化學染料的引入,逐漸沒落。無人願意耗工製作一塊藍染布。那種親手染洗的工藝漸漸消失了。

直到百年後,過了三代,一群從小在空盪盪的染坊玩耍的三峽孩子長大了,他們決心要重現藍染風情。民國88年,他們建起第一座染缸,不分男女老幼,一起上山採藍,除了四處尋訪老師傅學手藝外,還從其他城市找來老師,一試再試,只為了尋回染布飛揚的三峽。

建藍如熬湯

百年後第一次「建藍」(建新染缸),讓三峽人興奮不已。採馬藍時,大家互相叮嚀一定要剪離地十公分以上的葉子,才不會破壞來年的生長。採回的馬藍浸泡在水裡等待藍靛素溶出,夏天至少需要三十六小時。等到藍靛素溶出後,撈出腐葉,再加入石灰快速攪拌,熱天時一定要快,免得發酵。沉澱後,細細過濾取出藍靛,放入鹼水裡,加點米酒殺菌,再放入麥芽糖、蜂蜜固色,就像熬湯加鹽般,增加整個染缸的風味。染缸每日都需攪拌,觀察發酵狀況與顏色變化。

三峽人憑著採集來的三十五公斤馬藍,製成五公斤藍靛,不斷研究努力,要用這些藍靛染出佚失的百年工藝。每塊白綿布下染缸前,先決定要用紮染,或者花更多心思,用臘勾花做臘染,甚至用糊花的方式做糊染。在將布匹展開前,沒有人會知道細心勾勒的圖樣會否成功,顏色深淺是否合宜。

沒幾年,「三峽染工坊」成為全台灣藍染代表,從各地來此學藝的人日漸增多,染工坊開張之初舉辦兩百小時種子教師訓練營,培育出新一代的藍染師傅。學員裡有陶藝家之女、廣告公司設計,也有家庭主婦、退休老師。

甚至有人一學就是八個月,本來只是想做做自己用的小物,沒想到卻在開課期間懷孕,每回上課,就為肚子裡的小女娃染件衣服裙子。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染物如釀酒

穿過清水祖師廟大埕,經過整修中的三峽老街,就會看到昔日號稱「全台灣最美麗的辦公室」──三峽舊鎮公所,它現在已經化身為三峽歷史文化館,推開鑄花鐵門,拐進清幽小巷,就會看見染工坊。天晴時,染坊大樹下披掛許多染布,陽光透過樹葉映在布上,晃晃盪盪。

染坊老師透露了染布最大的秘密──時間。最美麗的布匹必須經過陳放,透過時間與空氣不斷氧化,慢慢生成有深度的顏色。就像釀酒,時間愈長,滋味會更深沉。新染成的藍布,還披掛在竹竿上曬著,它們還沒熟呢,得在空氣與染缸間往來無數次,才能化為最美麗的三峽藍染。而那些在開坊時便染好,陳放數年的深藍色布匹已泛著紫光,在陽光下,隨風飛舞。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