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歐洲一向不是個令人興奮的地方。經濟發展成熟,難以出現近似於新興市場的成長爆發力;相較於同為成熟經濟體的美、日等國,歐洲又因為社會福利完整,勞工意識高漲,總是缺了一點資本市場該有的商業競爭動力。
「不太會漲,但也沒什麼太大的危險。」這就是多數投資人對歐洲市場的刻板印象了。在此之下,不只積極型投資人對歐洲市場興趣缺缺,即便是需要較高投資穩定度的30世代投資人,或許也只有在「行有餘力」之時,才會想到把少許資金布局於此。說布局,不如說是「先把多餘的錢放在這裡」,在安全無虞的前提下,看看能否來個「槓上開花」,賺些額外的蠅頭小利。
成熟 VS 新興
歐洲市場大有轉機
不過,這樣的刻板印象,恐怕有修正的必要了。歐洲市場仍然安全穩健,但它所帶來的投資效果,可能不再只是槓上開花的蠅頭小利。愈來愈多跡象顯示,歐洲市場正在出現結構性的轉變,成熟歐洲國家開始積極進行企業改革、提高營運效率,完整的全球化布局也使企業能受惠於新興市場崛起,而包括東歐、中歐等所謂的「新興歐洲」,正獲得大量外資投入,財富急增,並且坐享原物料價格飆升之利,一個活力新歐洲即將登場。
依據投資機構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y)5月的預估,今年歐元區的經濟成長率雖然僅有2.2%,低於全球整體的4.2%成長幅度,更大幅落後亞太區的6.4%水準,但若與去年的1.6%成長率相比,歐元區卻是全球各個市場當中,經濟成長率少數能較去年明顯提升的區域之一。換句話說,逐漸擺脫鬱抑沉悶氛圍的歐洲市場,可能會是今年全球當中最具「轉機」題材的投資區域。
當然,經濟成長率仍不算高,這多少壓抑了歐洲股市的整體上檔空間,但「轉機」題材的巧妙之處,就在於「從谷底開始往上走」,雖然去年歐股已經有所反應,但若要爬回歷史高點位置,路途仍然漫長。因此向上發展的趨勢預料仍有一定續航力,這可以從歐股現階段的本益比水準獲得印證。
元大投信國際部基金經理盧靜宜指出,在1999至2000年的歐股高峰期間,市場的本益比水準整整高於歷史平均值40%以上,但以現階段來看,本益比仍然低於平均值15%左右,由此可見,緩緩啟動的歐股,中長期向上趨勢料將不變。
「單以區域劃分,歐洲市場仍然算是屬性偏向保守的投資區域,但若是今昔相比,現在的歐洲,投資效果顯然會比以往的歐洲更加令人興奮。」盧靜儀為變化中的歐洲做了以上定義。這也是30世代值得多看歐洲一眼的主要原因,在30世代的「資產配置」當中,必須兼顧積極的攻擊型部位與保守的防禦型部位,才能達到穩中求勝的投資目的,而經濟動能逐漸加溫的歐洲市場,等於提供30世代一個「帶有攻擊性的防禦工具」,像是一個上刺刀的盾,除了防衛,也能緩緩向前推進。
歐洲 VS 日本
進可攻退可守
事實上,如果把歐洲和全球其他的「主流市場」相互比較,更能發現歐洲市場的防衛效果,也更能看清這張盾牌潛藏了什麼樣的攻擊刺刀。先和日本比一比吧!畢竟這是去年以來最火熱的投資市場,即便今年第一季以來出現不小回檔走勢,但就中長期後市而論,多數專家皆認為日本經濟復甦力道將可持續,值得投資人持續留意。然由於在日本股市的結構當中,「景氣循環股」約占七成左右的權值比重,因此市場波動將高度連動於景氣循環,波動風險較高。
相對的,在歐洲股市,則有六成左右的個股屬於「非景氣循環股」,包括金融、電訊、醫療、公共事業等產業,構成了歐洲股市的主要軸心;而景氣循環股則僅占四成上下。兩者相比,不難發現歐洲與日本的互補關係,換言之,歐股適可彌補日股容易跟隨景氣波動的缺失,對持有日本基金的投資人來說,具有一定程度的防衛效果。
不只如此,歐洲市場也提供了日本所沒有的「攻擊性」題材,即是「能源概念」。缺乏天然資源的島國日本,顯然不是能源價格飆漲趨勢的受惠者,而在歐洲,除了東歐的俄羅斯早已靠著賣油海削一票之外,富達投顧協理謝誠晃強調:「全球四大能源公司,就有三家集中在歐洲。」在高油價趨勢之下,這三大能源股的營業毛利可望持續成長,投資價值樂觀。另方面,由於歐洲市場並非以製造業為主,因此也較不會受油價上漲而提高區域內的通膨壓力。
歐洲 VS 新興亞洲
精品商機頗可觀
除了日本之外,經濟快速崛起的「新興亞洲」,亦是近年全球投資主流之一。當然,新興市場的股市波動性,比日本股市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對持有新興市場基金的投資人來說,歐洲股市的防禦效果不難理解。另一方面,科技類股在新興亞洲當中占比不小,而歐洲則以服務業居多,故從產業的角度來看,歐洲之於新興亞洲也具有相當程度的分散風險防衛性。
值得注意的是,新興亞洲崛起之後對當地人民所產生的財富效果,形成了歐洲市場另外一柄攻擊刺刀,即是所謂的「精品投資機會」。歐洲是奢侈精品主要輸出地區,當新興市場崛起,「新富階級」人口快速增加之後,奢侈精品的需求狀況便極具想像空間。華頓投信總經理羅立群說得直接:「好不容易變有錢了,人不只會開始消費,更會開始浪費!」歐洲精品的成長性自然可觀。而利機投顧則表示,近來在法、德、英、義大利等地的LV精品店中,均紛紛增配中文服務人員,由此可見,精品業者似已嗅出,前所未有的重大商機即將出現。
歐洲 VS 美國
區域風險更分散
在比較過日本、新興亞洲等市場之後,再把歐洲拿來和全球經濟龍頭美國比一比,相對於其他各區域市場,美國亦屬風險偏低者,但若以「市場評價」的角度考量,歐股目前本益比約在12.4倍,略優於美股的14倍左右水準,風險性似乎更低一些。
「不過,要說兩者之間最根本的差別,是歐洲企業比美國企業更加國際化。」盧靜儀表示,據資料,德國DAX30及法國CAC40等指數成分股的營收組成當中,分別約有36%及33%來自歐洲以外的市場,而美國S&P500指數成分股的營收來源,則僅有26%來自美洲以外的國家。她強調,由於國際化的程度較深,因此歐股會比美股更加具有分散區域風險的效果。
另方面,已經連續升息十六次的美國,即便境內仍然面臨通膨壓力,但預料未來持續升息的空間已經有限;相對之下,歐洲此波升息只不過是第三次,利率調升的空間仍大,在此之下,美元與歐元之間的匯率關係可能此弱彼強,這也是現階段投資歐洲市場相對較為有利之處。
整體來看,全新的歐洲市場除了「安全」依舊,具有非關景氣循環的穩定特質之外,也能帶有能源概念、新興市場崛起等題材。而若撇開這些外部題材不看,近年積極購併重整的歐洲企業,開始尋得前所未見的廉價勞力,正在加速提高營運效率當中。因此,即便只看內部的「自體復甦」力道,改變中的歐洲,仍然值得謹慎留意。
投資歐洲基金,三大問題先釐清
一、成熟歐洲or新興歐洲?
一般所謂的歐洲基金,投資範圍多半僅有成熟歐洲市場,而新興歐洲基金則指投資於中歐、東歐等區域的基金。基本上,成熟歐洲市場波動性低,報酬率亦相對較低;反之,新興歐洲則有較佳的成長性,但風險性亦相對較高。目前市場上亦有所謂的「泛歐」基金,投資範圍涵蓋成熟與新興歐洲,但在實際操作上,仍以成熟歐洲為主要投資範圍。
二、中小型股or一般股票?
你會發現有所謂的「歐洲中小型股基金」,基本上,中小型股有快跌急漲的特性,在景氣復甦的初期階段,容易率先有所表現,這也是不少歐洲中小型股基金最近一年表現搶眼的原因。當然,股價走高之後風險自然提高,相對之下,一般股票型基金主要投資的大型股,則有緩緩接棒機會,漲得慢,但風險較低。
三、納入英國or不要英國?
歐洲基金多半包含英國,而強調「歐元區」或「歐陸」的基金,則會把英國排除在外。英國是歐洲最重要的國家,若是以整體歐洲為投資範圍,基金按理必須把三成左右的資金布局於英國,相對的,就排擠了對其他歐洲國家的投資度。在投資效果方面,由於英國企業的防禦性極高,因此「有英國」的基金會相對保守許多,而「不要英國」的基金則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