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之間「人力派遣」變得非常熱門。彈性人力的運用,是企業因應不確定性因素時的策略之一,而一般常聽到的名詞就是「人力派遣」。
我們從調查數據來分析20世代、30世代、40世代對於「人力派遣」的看法。
40世代的工作者了解派遣的程度占62%,高於20、30世代的工作者,其中有六年至十年工作經驗者了解派遣的程度高達55%,由此數據可以推估台灣人力派遣市場已從草創期進入到萌芽期。
八成40世代認同派遣職
「若有機會,您是否願意接受派遣工作?」從數據中我們意外發現,40世代以80%的高比例居冠。然而,就意願度來看,無論是20世代(71%)、30世代(65%)其意願度均超過六成以上。在4月中旬「104工作、進修、創業」大展的現場我們也發現,來詢問派遣工作的年齡層有許多是「40世代」有專業知識或技能的求職者,此一現象或可反映出前述調查數據的真實度,並呼應時下所說的「中年失業」問題。
20、30世代渴望能夠學到專長,並嘗試不同的職場經驗與環境,而40世代則渴望更快找到工作,甚而可以彈性安排工作時間。
派遣工作的優勢是提供多樣選擇。不同世代的工作者對人力派遣的共同印象均是:「可嘗試更多不同的工作」。因為派遣性質的工作是屬於「期間性質」的工作,當人員離職時,在履歷表上的「離職原因」可以有正當性的理由;且可以隨著派遣至不同的企業體,而了解到不同的企業文化,進而選擇未來自己要定性時的企業文化體與職務別。另一個值得玩味的基本印象:「可彈性安排工作時間」,20世代與40世代較有別於30世代。
穩不穩定決定在人
很多求職者都會認為派遣工作「不穩定」,但為何「派遣工作」在國外已行之多年,在國內也開始蓬勃發展?有兩個主要原因:
其一,從經濟學市場供需的角度來看,企業主希望能將企業內部用人策略的5%~20%以人力派遣來運用,原因之一在於總體經濟的不確定因素,原因之二在於「人的慣性與疲乏度」。近年來在探究企業為何使用派遣的原因時,有些企業表示,他們使用派遣的原因,是為了不要讓年資老的員工失去了創新的動力與戰鬥力。
其二、從「人對於工作的定義,長期以來被定型在終身僱用制」,才有此說:「派遣工作不穩定」。派遣工作本來是一種「不連續性工作」,也是一種「機會」,求職者必須在接受派遣工作時了解為何接受?目的為何?是因為欠缺此職務的經驗嗎?或是夢想中的企業只開放『派遣工作』?還是你想藉由此派遣工作習得一技之長,並了解其企業文化、進而評估自己是否適合此職務?所以穩不穩定決定在「人」而非「工作」本身。
20、30、40世代的工作者最想從事的派遣工作均是「行政類的派遣工作」;排行第二想從事派遣工作的類別卻有顯著的差異,20世代想從事「客服類的派遣工作」,30世代想從事「技術類的派遣工作」,40世代想從事「管理類的派遣工作」。
此數據若與目前台灣派遣工作的需求來看,似乎還滿符合的。目前台灣派遣工作的前三名分別是:「行政職類工作」「客服與技術職類工作」「業務職類工作」。可是,若從失業率與轉職率的角度來看,也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行政職類工作」的工作者是轉換跑道最高、最不易得到高薪資與升遷的職類。
控制成本助長派遣興旺
派遣工作興起,是多元因素匯集所致,勞退新制、全球化競爭都是原因。台灣企業使用派遣的原因排名前五名分別如下:一、控制人事成本(30.5%),二、篩選正式員工(18.9%),三、減少行政作業(18.9 %),四、調節季節性人力(16.8%),五、替代暫時性人力(15.8%);「減低成本」(Cost down)是企業不變的法則,而「人力派遣的運用」是其中的一項要因,求職者如何運用「派遣性質工作」提升自我的競爭力才是關鍵。
「派遣工作」的本質就是一個「不連續的工作性質」,它的存在是因為市場的需求,所以當你要接受「派遣工作」時,別忘了問自己:「我希望從派遣工作成就哪一項競爭力?」那麼,你將在身為「派遣人」時,找到工作的意義與價值,並藉由「派遣工作」成就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