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自我療傷俱樂部

徐子婷
user

徐子婷

1997-05-05

瀏覽數 17,500+

自我療傷俱樂部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7 / 5月號雜誌 第131期遠見雜誌

「天使在哪裡?誰來對我說不要怕?我終於遇到我生命中的加百列了,半個月後,我在電話中聽見阿堅的聲音,她並不長翅膀,頭上也沒有光環,她只是我同病的姊妹,她對我說的第一句話是;不要怕。」

~西西「哀悼乳房」

冬日暖暖的週末午後,外面的世界正喧嘩,淨白的醫院分外肅穆安靜。電梯上了醫院三樓,一邊是開刀房,另一頭是加護病房,外邊的家屬偶爾傳來壓抑的輟泣:意外地,走廊上竟浮動著菜香,慢慢地又是陣陣音樂的響起,過去一看,竟有四十幾位女子聚在一起,或老或少笑語盈盈,看看演講廳門口寫的牌子,原來是場介紹有機蔬菜的演講會。

會後,這群女子就這麼「身體力行」吃起有機蔬菜,更有人就著音樂跳起土風舞,熱鬧得像是年終圍爐的氣氛,連護理站的護士都忍不住過來笑著、看著,再對照著那些哭紅了眼探頭觀看的病人家屬,你心裡也許會想著:「她們其是健康。」

「完全看不出來哦!」台安醫院外科主任謝家明靜靜坐在角落,安慰滿足地看著他的「病人」。沒錯,這群健康快樂的女子都是病人,而且還都是一群動過乳房切除術的乳癌患者,這場熱鬧的活動正是她們組成的「溫馨聯誼會」所舉辦的。

不甘心哪!

乳癌,在台灣地區婦女罹患癌症比例中,高居第二位,僅次於子宮頸癌,而年齡層也不斷在下降,甚至十幾二十歲的女孩也可能罹患。對許多女性而言,罹患乳癌的恐懼遠高於子宮頸癌,畢竟切除乳房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一位在大型外商公司擔任經理級職位的病友,說起自己在手術後第一次洗澡,看到自己的胸前,「雖然都五十幾歲的人了,還是忍不住直掉眼淚」。

七十九年動手術的胡牡丹,是謝家明從國外回來第一批動手術的病人之一,她是自己檢查出來,可是因為症狀不明顯,從開始懷疑到真正確定,已經過了五年。雖然早就有心理準備,可是聽到醫生「宣判」是乳癌,還是止不住哭。當時謝家明也不知道該怎麼安慰她,只能一勁地埋頭寫字。胡牡丹聽完檢驗報告,就這麼一路哭著從八德路的醫院,騎車回到重慶北路的家。

從來沒開過刀,第一次動手術就因為癌症,還要切除乳房,胡牡丹說起當時的感受:「不甘心哪,覺得自己還年輕,正是四十一枝花的年紀,還是一朵牡丹花耶!」那時的心情,除了不甘心之外,其實更多的是恐懼與害怕,每次去看醫生就要問自己還能活多久,卻又覺得醫生說話哄她。尤其又知道鄰居一位歐吉桑得了肝癌,花了兩百多萬,卻至多只能活四年。她自覺來日無多,賣掉所有股票,還哀哀戚戚地跟醫生說「再五年就好了,想看孩子上大學。」

對末來的不確定與恐懼,是所有癌症患者最大的煎熬。穿著短裙短靴的「溫馨聯誼會」現任會長林秀春,兩年前發現是乳癌時,百覺認為「切片拿錯了,那個有問題的絕不是我的。」動手術時,因為害怕「萬一失敗、萬一醒不過來」,甚至把給先生孩子、朋友同事的遺書都一一寫好。

看起來開朗能幹的林秀春,提到遺書這件事,淚水直在眼眶裡轉。當初給她最大信心與勇氣去接受手術的,不是醫生、也不是家人朋友,而是一位素昧平生、剛開過刀的乳癌病友,「讓我看到了希望」。

「看到同樣是乳癌患者恢復健康的樣子,所帶來的信心,是醫生做不到的。」謝家明說,過去乳癌病人開完刀回來複診老是不快樂,七年前胡牡丹開了刀,整整八個月就是倒在床上哭。謝家明心裡就想,病人雖然「命撿回來,可是活得不快樂,她們的人生還是一樣被「毀」了。」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每天都是賺到的

兩年多前,謝家明和幾位以前的病人成立「溫馨聯誼會」,有了這些過去都是病人的義工的幫助,現在開完刀第二天醫生去巡房時,病人已經「笑得出來」。胡牡丹回憶起第一次謝家明問她,願不願意去和將要動手術的乳癌患者聊聊時,她很懷疑自已能和對方說什麼,醫生告訴她;「妳只要很精神地出現就好了。」醫生提供的是專業的醫術,能照顧到的是病人的身體;可是對病人心理的安慰,卻不一定能讓病人接受或信服。

但是,誠如也得了乳癌的作家西西所言:「癌症沒有痊癒這回事,只能控制,身體慢慢康復,卻永遠不會痊癒。」對病人而言,即使動了手術切除乳房,還是得面對癌症復發的潛在威脅,這讓她們不時心生恐懼,卻又不得傾吐。

「我的痛苦,大家都曾經走過;我的擔心,她們也能夠理解。」一位三十幾歲的女性上班族說,自己切除乳房的事,現在還沒勇氣和同事說。有了「溫馨聯誼會」,讓她內心的不安,有人能傾聽體會,自己的軟弱,也能得到勇氣。雖然聯誼會裡,每個人體質或病情不盡相同,可是比起朋友家人的同聲一哭、不切邊際的鼓勵,病友們就像活生生的見證,令人安心;而且,看到許多和自己一樣的「難姐難妹」,也不會再自怨自艾:「為什麼只有我這麼倒楣?」

病痛,常常讓人埋怨自己倒楣與壞運氣;但是到了極致,有時反而會教人們去珍惜。林秀春得乳癌之前,生活的所有重心就是工作,盡一切力量去配合別人,卻忽略自己的需求,可是得了乳癌,讓她對生命有新的體認。手術之後,做完化學治療,林秀春的生活不再只是以工作為唯一目標,她開始儘量做自己想做的事,「變好命了」。因為覺得每天都是「賺」到的,更珍惜很多事,「住院的時候,我就在想,如果能每天醒過來看到陽光,是件很幸福的事。」

盡情享受人生風景

「它永不凋謝,留在母體內,也一天一天長大,十個月,也許十年,最後喧賓奪主,直至母體死亡。它是寄生的菌、攀纏的藤蔓,直致附託的植物枯萎。」西西在「哀悼乳房」一書中,這段形容癌症像個小魔鬼的描述,寫實得令人發冷。每次「溫馨聯誼會」有些病友,雖然已經動了手術切除,卻又因為乳癌復發或轉移而過世的消息,都還是免不了讓其他人心頭震動。

去年六到八月,短短三個月內,聯誼會就有五個病友走了,有些人開始害怕懷疑;害怕自己對抗病魔的努力會白費,也懷疑自己對其他病友的鼓勵,不過是虛幻的希望。她們的主治醫師謝家明,用第一任會長王月美去美國就醫回來告訴他的話去鼓勵她們--生命就像列車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終點站,哪時候下車不是重點,只要在車上時,就要好好地享受人生的風景。

這群坐在同一個列車上的女子,在面對乳癌與切除手術的勇敢與認真,證明了她們絕對不是「竭澤之魚」,但是「相濡以沫」卻正是她們的寫照。這群年輕者不過二十多歲,年長者已逾八十歲的女子,坦然而合作地接受醫生對她們身體上的專業治療,也勇敢地面對精神及心理上的沈重負荷,彼此扶持、互相打氣。

她們自我療傷,也自得其樂。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