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機器人理財這檔事對大家已經不陌生,但是透過「理財機器人」投資究竟變得多麼簡單呢?以美國現在最著名的Betterment為例,無論使用APP還是電腦三步驟即可完成開戶,第一步回答年齡、年收、是否退休,第二步選定投資目標,第三步填寫銀行帳戶、地址等基本資料,5分鐘輕鬆獲得客製化的最佳投資組合,還可以24小時用APP查看獲利情形,隨時調整資產配置如股票與債券的投資比例。
這麼簡單的操作模式,投資人心動了嗎?Betterment在美國吸引了大量early adopter嘗試,根據Betterment統計,至2016年美國有超過17萬顧客在Betterment投入了50億美元規模的資產。
不僅新創企業的理財機器人不斷推陳出新,美國各金融機構近年也紛紛搶進此服務,像是投資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收購了FutureAdvisor;著名理財集團嘉信(Charles Schwab)及高盛(Goldman Sachs)皆推出了智慧型理財投資服務。
這股熱潮也延燒到亞洲,日本市場從2015年開始出現了「お金のデザイン」和「WealthNavi」兩家理財機器人的新創公司,身為日本領先銀行之一的瑞穗銀行(Mizuho)也不落人後,推出線上個人化理財服務「Smart Folio」,Monex及Eight證券等金融機構也前仆後繼地投入。
不久前Google 人工智慧AlphaGo擊敗南韓圍棋棋王李世乭,根據積分,Go Rating網站將AlphaGo列為世界圍棋排名第一,中國棋王柯潔也積極爭取和AlphaGo一決高下。若人工智慧在棋盤上已經能夠和人類平起平坐,在金融投資領域上,理財機器人是否也可能取代理專?
第一波:理財機器人打破了遊戲規則
理財機器人提供客製化投資組合、節稅、退休理財規劃等服務,其實並未改變投資本質,銀行理財專員皆可以提供,甚至投資人本身也有能力可以做到,理財機器人究竟為什麼如此成功?
理財機器人顛覆的是傳統銀行過去主導投資行為的遊戲規則。過去金融服務的投資環節一直都有資訊不對稱的問題,民眾想要投資往往缺乏第一手資訊,若經由理專雖可獲得專業意見及理財知識,代價就是手續費、管理費等成本。然而憑藉科技發達及數位力提升,理財機器人利用電腦演算法去中介,並自動化整個投資過程,省下了大筆人力成本,得以降低開戶金額限制,也不收取買賣、提存款等任何交易手續費,管理費甚至低於傳統業者超過10%。
從理財機器人的核心優勢出發,可以歸納出目標客群在投資時可能有以下的心理及行為:
1. 想投資卻心疼手續費嗎?找理專卻擔心人為判斷可能會有誤差嗎?如果投資人對以上問題心有戚戚焉,那理財機器人會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不僅有低價優勢,同時倚靠電腦和大數據強大的邏輯演算和分析能力,提供理性、無誤差的投資組合推薦。
2. 想投資卻沒有時間尋找適合標的、追蹤績效表現?第一次投資不知道從何開始嗎?對於這樣的投資人,或許可以先從使用理財機器人開始,少少的步驟即可完成所有投資流程,且可隨時透過行動裝置查看投資表現以及標的之成長幅度,省下了很多精力和時間,且理財機器人具備協助顧客設定目標、針對目標提供理財規劃等附加價值功能,可解決許多知識不足人群或初學者在投資時的痛點。
當銀行還在固守既有客群時,FinTech公司注意到傳統服務無法完整覆蓋投資市場,以低價和簡易操作兩大賣點切入長尾市場後端80%人群市場,根據此市場人群的風險接受程度,提供以ETF為主的投資組合,協助顧客分散風險、獲得較穩定的長期回報,因此理財機器人自推出後快速成長。花旗集團研究報告指出,理財機器人管理的資產從2012年幾乎為零到2015年底已經成長至187億美元(約6000億新台幣)。
理財機器人市場的快速成長對於投資人而言無疑是一件好事,對傳統銀行及理財專員而言卻如同夢魘,擔心其低價優勢將令投資人趨之若鶩,電影中機器人取代人類的場景很快地也將在現實中的金融界上演。
第二波:人+機器的混合(Hybrid)模式誕生
理財機器人透過電腦程式演算法推薦投資組合的創新模式,確實可能取代一部分理專,尤其是如下單、針對簡單金融商品進行分析及建議的工作內容,但要說完全取代理專角色,目前來看還是不容易的,如長尾市場前端客群,即富裕中產階層及金字塔頂層客群;或是風險承受度高,以獲取高報酬為投資目的,偏好短期進出市場的投資者,在資產配置及理財投資上的需求通常較為多元且複雜,理財機器人以指數型基金為基礎,顧客只能選擇配置比重,無法選擇單一股票、決定投資組合內容,加上僅從顧客回答的幾個問題進行客製化,難以訂製出專屬於每一個顧客的投資組合及資產配置,恐怕難以滿足這些客群的投資需求。
無論理專還是理財機器人都各有其優劣勢,隨著理財機器人技術發展漸趨成熟,為了轉化對於純機器人服務有安全性疑慮而始終不敢嘗試的客群,理財機器人的下一里程碑已經出現,人與機器的混合(Hybrid)模式在美國已成為最新趨勢,此模式以理財機器人服務為基底,利用電腦演算及大數據分析,快速並精準地提供顧客投資組合,同時搭配理專的諮詢服務,此趨勢正符合Brett King 《銀行轉型未來式-BANK 3.0》一書中提及的金融業演變,過去是以人和實體通路為主,提供服務的時代稱為Bank 1.0;隨著網路出現,進入以數位輔助人,讓服務更有效率並降低成本的屬於Bank 2.0時代;當智慧型載具出現,行動優先下,形成以數位為主、人為輔的Bank3.0時代,不久的未來更將邁向純數位的服務模式。
受惠於數位化,人與機器的混合模式可以大幅提升理專的服務效率、降低銀行人力成本,服務的目標客群也隨之擴大,看準了此趨勢,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銀行朝向混合模式發展。根據MyPrivateBanking 在2016年的調查報告,估計全球人與機器的混合模式掌握的資產到2020年將會成長至3.7兆美元,2025年總市場規模可能達到16.3兆美元,這個數字估計達到全球投資財富總額10%。
除了人與機器的混合模式成為最新趨勢,過去銀行多視男性為主要的投資人群,推出的商品及服務傾向以滿足男性投資人的需求為訴求,然而部分現代家庭中的女性開始主掌財富,青少年也有提早接觸投資、獨立掌握錢財的趨勢,且具備喜愛使用數位平台的本質,很多FinTech公司轉而瞄準以婦女及青少年為主的客群推出新的理財機器人服務,與既有的理財機器人區隔建立差異化優勢。
台灣的投資市場也將出現跨界而來的競爭者嗎?
借鑒美國、日本等國外領先市場的發展,台灣市場一旦開放理財機器人,預計傳統業者在長尾市場中後端的投資客群將會逐漸流失,甚至隨著理財機器人技術不斷優化、成熟,中高端的顧客也可能會被吸引,傳統業者未來有可能被迫將目標客群從中高資產客群轉移到更高資產的投資客群,同時投資人更容易獲得理財建議及投資資訊,對傳統投資通路的黏性預期會降低,上述的影響將促使傳統業者轉而強調個人化服務,理專必須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及附加價值,才能夠維持競爭力。
近期瑞士銀行在台灣推出了線上財富管理服務,以IT系統搭配理專提供顧客理財建議,人與機器搭配的混合模式在台灣已經出現,同時金管會也在Fintech發展的十大計畫中,積極推動線上銷售基金平台,無論是否成功,上述積極動作都顯示理財機器人在台灣正在醞釀發力的時機,無論是政府還是金融業者都必須正視並及早思考因應之道。
【本文由台灣銀行家雜誌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