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青年創新實驗室」【未來塾:四年後拿金牌,現在不要當蠢才】講座,分別邀請到零售大數據、跨境電商、行動商務3大領域的領頭羊──MIGO功典資訊台灣總經理夏雨農(以下簡稱Scott)、TRANSBIZ首席成長官高詩涵(以下簡稱Cerise)、Yahoo亞太區行動產品暨設計總監李怡潔(以下簡稱Jimmy),與我們分享他們眼中的獨角獸人才。
舊商業世界的遊戲規則已不適用,商業4.0要的人,無關年齡、性別與學歷,而是無可取代的人格特質──不論世界怎麼創新,永遠比別人走在前端的+0.5代、心理素質強悍到能在荒島求生的人,以及,不甘於標準答案的好奇寶寶。
5年後的新興工作,現在可能還沒出現,你準備好搭上商業創新的火箭筒,找到自己獨一無二的位置了嗎?
別再拿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
數據科學家無疑是現在最夯的職務,甚至被美國行銷學會譽為珍稀的「獨角獸」,懂得演算分析、能詮釋數字意義的人,極為罕見。
Scott現職為MIGO功典台灣總經理,是台灣首屈一指的零售大數據行銷公司,擅長用數據解讀消費行為,預測顧客的每一筆交易曲線,在購買前就對潛在顧客主動出擊。
對於如何成為大數據要的人才?Scott給出有趣的詮釋:成為X.5代人才。就像蘋果手機一代比一代創新,大數據要的是永遠走在時代尖端的人,而比別人多出0.5的關鍵是:不願服輸的態度。
他以自己舉例,在踏入大數據領域之前,做過電商、代理商,後來到數位代理商。有一次負責車商案子,一台車從研發到上市,經過漫長的時間。當他發現自己手中拿到的客戶資料,是6個月前做的數據和消費者調查,那一刻他赫然驚覺,自己正是周星馳電影中,那個拿明朝劍斬清朝官的人!
職場變化日新月異,永遠追不上趨勢,不論做什麼工作,千萬別當「拿明劍斬清官」的落伍者。
你必須是第一,也是最強
聽起來很殘酷,但TRANSBIZ首席成長官Cerise語出犀利,「你必須是第一個到,也是要成為最強的人。」
她說自己當年到蘇格蘭愛丁堡大學求學,碩論研究「關鍵字廣告」,這一個名詞在當時罕為人知,而今卻是所有網路行銷必備的常識。
TRANSBIZ為跨境電商顧問公司,她們要找勇於嘗鮮的人,還必須具備強韌心理素質。她解釋,新創就像在荒島求生,你是開疆闢土的人,必須要能應對各種突發狀況與未知。
而Yahoo亞太區行動產品暨設計總監李怡潔Jimmy則強調,人才在台灣被標籤化,其實人才不等於「優秀」、「成績好」或「第一名」。Yahoo更看重你有沒有把自己當作是人才,你有沒有兩把刷子,吸引老闆三顧茅廬來找你。
Yahoo在台灣深根10幾年,孕育出許多人才現在都在各個網路媒體任職。她強調,新創事業在乎主動積極、能獨立思考的人,「不是追求正解,而是嘗試自己找到答案的人。」他說。
而針對在場聽眾有學生、社會人士和新創團隊,如果想加入商業創新領域,三位也提供建言:
Q 怎麼樣的畢業生可以對應到大數據、電商等領域?應屆畢業生如何準備?
Scott:
數據分析演算,是基本能力,但終歸要能夠真正打到顧客痛點,解決問題。未來會有個新名詞:「厚數據」。指的是如何理解數據背後的意義?他必須對商業有全盤的了解,才能辨別數據的對錯、如何詮釋它,賦予它價值跟生命。
我們最近跟北京清華大學合作,他們的數據科學院院訓開宗明義,未來關鍵人才,是社會科學背景的人。
另一個例子是,我們曾有機會與Amazon首席數據科學官Werner Vogels交流,他提到,所謂的數據科學家,在基礎的技術以上,決定競爭力的是溝通,問對問題非常難,聽懂別人問題,講出別人聽得懂的答案,都不容易。
從這個角度來說,跨界人才不是口號,心態、學習、經驗也都要跨界。
Cerise:
台灣很常用科系把人分類。誰可以做什麼,誰不可以做什麼?實際上,我一畢業就到雅詩蘭黛做行銷,然後到英國求學、工作5年,有兩個人讓我印象深刻,一個是劍橋大學哲學系,他對邏輯的謬誤很敏感,只要聽一段描述,就知道這個人哪裡思路出問題,這也是我們說,要有自主判斷能力,別被數據牽著走。
第二個是動物園系,他的期末考題是找出紅毛猩猩要什麼?怎麼答題?觀察力與溝通力。而這樣的能力也可以用在與客戶溝通(我不是說把客戶當紅毛猩猩)。而是仔細觀察,客戶的需求是什麼,其中有哪些關鍵的細節,而非客戶要什麼就給什麼。
跨境電商要找的是圓型人才。我們做全線代營運,其實就是國際貿易,你要顧及方方面面,客戶、市場、產品、行政、法規等等缺一不可。在這個情況下,你對自己產品了不了解?鋪貨量怎麼抓?天氣會帶來什麼影響?貨源有沒有卡在任何一艘船?再細瑣的小事都必須掌握。
在新創產業聽起來很fancy,每天要面對雜務很多。「很像在掃廁所,每天都以為解決了,隔天起來又是一樣的問題。」
Jimmy:
雅虎非常喜歡招募畢業生。推薦各位暑期盡量去找實習機會,這也是yahoo驗證學生實力的最好時機。找到那種會給你自己做決定、給你機會犯錯的公司。台灣的履歷表上很喜歡附上年紀、性別和學歷,但在國外這些都不重要,你有沒有辦法證明自己能做出還不錯的東西?我舉個例子,假設你是外文系,想當工程師,可以自己去學寫coding,有3~4個月也可以寫出一個App吧。
Q 很多人工作一陣子職業倦怠或心生茫然,三位怎麼看待自我成長?
Scott:
每天工作就是最好的學習,這是老調重彈,但是是真的!我舉個例子「撿垃圾」,「你每一塊的垃圾都不會白撿,只是當時你用什麼心態去面對。」幾年前,我老闆指派一個電動公車的標案給我,那跟我們的主軸其實有點偏離,但我還是找了很多資料,研究TESLA、電動汽車、充電站等等,後來案子石沉大海。過了兩年,台灣有一個團隊在做電動機車,想知道運輸交通工具的數據模型,找上我們,當時的努力成為當下最好的累積。
我無法給書單、也沒辦法教大家該聽什麼演講,其實就是把手邊的事做好,不斷修改,做到最好。
Cerise:
我也曾經是早上進公司,就在想中午要吃什麼的那種人,後來我逼自己,必須找到想要成為的典範。看你周遭的主管或同事,他們是令你欽佩的人嗎?我念廣告系,沒有受過商用英文、商用書信的訓練,我是找網路很多頂尖的書信範例怎麼寫,非常努力臨摹,拆解、構思對方的用語。到最後,許多英國人都找我幫忙寫商業書信。
很多人嚮往成功,我常被問到:「你在國外唸書都看什麼?」其實這是結果論。我找到典範後,反而會問他,「你一天的行程都在做什麼?」、「你都在做什麼?」
Jimmy:
跳出舒適圈很難。但足夠的熱情會驅動你。在我們暑期實習生中,有一個台灣最好的大學的電機系學生,他已經大五。為什麼念大五?因為他想學設計,所以把自己的體育課當掉。他在雅虎做了幾個月,發現自己還想學更多,於是暫停學業,先在社會上歷練。自我成長太重要,看看你的熱情在哪。勇敢做了之後,就沒有什麼好後悔。
Q 給新創團隊的新手領導心法。人才如何帶領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