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運算指的是,人工智慧的運作方式像是人腦一樣,透過經驗學習,與當下對環境線索的感知,做龐大資料海中,挑選出最適宜的解決方案。李永財說:「Watson的思考模式,跟大數據分析並不同。」純粹從數據裡找線索,已經無法跟上時代,科技將化被動為主動,針對問題直接出招。
像是Pepper機器人能夠溝通,替顧客提供最佳指引;醫療邊界甚至因此打破,幫助病患媒合到最適合的醫生;Watson甚至在學術上也大也突破,在腫瘤研究上,比照過去的病例與醫囑,做出最適當的診斷。科技能在不同領域彈性地協助人類,冰冷的機器人從此也開始有顆溫暖的「心」。
認知運算又如何解決,人類生活上微妙且難以克服的問題?而人工智慧又是如何自主學習?李永財提出下列四點:
1・探索(Exploration)
-連結不同資訊,並確認比不同資料間的關係。2・投入(Engagement)
-了解問題,並與使用者對話,釐清問題的全貌。3・發現(Discovery)
-綜合收集到的資訊,幫助使用者找到真正的問題。4・決定(Decision)
-針對目前的狀況與經驗來評估,簡化決策過程。有溫度的科技,不僅是洞察人心,夠是要讓有能力有想法的人受惠。IBM將這樣的科技,開放給不同的新創團隊,李永財今日便介紹了使用Watson技術的台灣團隊-翻譯雲:讓使用者能進行專業領域的中英互譯,其執行長Charls指出,利用Watson的自主學習特性,不斷將翻譯上的錯誤,修正到最小。
認知運算目前仍屬起步階段,李永財表示,未來在人機互動、多與互譯、甚至在精密的腦部手術上,都能大有展獲。而當科技能自主學習,人類最終角色何在?面對這樣的大哉問,李永財亦提到,重要的是科技能如何幫我們解決問題,人類終究是「訓練」科技的使用者,科技要往前,也得要人類超前才辦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