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社群媒體」已經改變你我熟悉的情境。上個世代熟悉的「媒體」,他們一致的特色是一對多的單向傳播、對內容具有強烈的主導權。但自從網際網路出現,人們經營部落格、無名小站,到2008年臉書進入台灣,進入「人人都是媒體」的時代,人人都有機會透過社會互動傳播自己的理念,媒體變得更開放、多對多、去中心化。
直到現在,社群媒體的形式又更像變形蟲,定義愈來愈廣泛。「30青年創新實驗室」邀請泛傳媒總編輯鄭國威、女人迷共同創辦人陳怡蓁、數果網路有限公司(PopDaily)執行長黃晨皓,由好感基因策展人王冠珉主持,進行「社群媒體的下一步:87分之後,還能更高嗎?」對談。
關於社群媒體,他們抱持什麼樣的看法?如果想創一間社群媒體公司,又有什麼樣的建議呢?
泛傳媒總編輯鄭國威:科學家太重要,不能只交給科學
鄭國威的社群媒體之路,從2006年成立非營利組織台灣數位文化協會開始。這群部落客想將web2.0概念引進台灣,包括維基百科、部落格、草根媒體等。2007年還曾辦了維基人年會,邀請全世界的維基百科編輯者來台聚會。
當時還是傳播科系研究所學生的鄭國威成為發起人之一,組織目的是為弭平台灣數位落差,將數位帶入偏鄉。
鄭國威發現,科學在每日新聞占很少的份量,世界上很多科學家只專注於象牙塔研究,卻不擅長將知識分享給大家,這是「泛科學」的起源:「科學家太重要,不能只交給科學」,因此邀請台灣許多專家加入科學傳播。乘著臉書、行動載具在台灣使用人口快速增長的風口,凝聚成台灣最大科學社群。
後來除了泛科學之外,還開設「娛樂重擊」,更成為娛樂產業業界幾乎人人都看的媒體,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泛科學一路從知識性媒體、服務,進入活動、電商領域,成為了今日的泛傳媒。
鄭國威說,目前整體出版業、媒體營收呈現下滑趨勢,創造內容的企業面臨危機,不創造內容的公司如Google、臉書卻不斷成長。泛科學必須面臨的挑戰是,過去媒體有力量和責任漸漸削弱,另一方面Google、臉書等擁有大量內容的公司,自認科技業,沒有意識到自己有承擔內容的責任,該如何讓內容再次被重視?是泛科學的課題。
女人迷共同創辦人陳怡蓁:愛自己不是任性,是懂得找到最適合自己的
陳怡蓁之所以創女人迷,契機來自一個女孩們的下午茶聚會。陳怡蓁曾在無名小站、雅虎奇摩做媒體社群工作,某天朋友們為了紓解壓力約下午茶,大家不約而同發現,窗邊走過去的女孩都長很像。當時流行《ViVi》雜誌的女生:平瀏海、長睫毛、碎花裙;陳怡蓁也發現,當時自己在經營無名正妹版位,挑選照片時開始分不出來哪些是曾挑過的。
她意識到身為女性的自己,是否透過媒體影響審美觀,連自己都想要成為留長髮、戴假睫毛的人,內心覺得很不舒服。在場的女性朋友講起了英國,陳怡蓁發現,她嚮往是雖不是打扮得跟雜誌一樣,走在街上也很自信的感覺。她們想透過網路和自己過去的工作經驗,把更多屬於美的面貌傳遞給大家。一周後註冊好網址,「女人迷」就出來了。那年是2011年。
接著2013年,女人迷團隊發現,女生對愛性情慾的議題是有需要的,因為平常不會彼此討論,上網也沒辦法在任何論壇找到同性討論。「臉紅紅」就這樣迸出來,首先內容聚焦在愛性情慾,從身體到心靈,再到對性愛的想像與需要。
2014年,女人迷又開發App「女人迷讀吧」,提供給鐵粉每天7篇文章。2015年再推出自己的產品「ME TIME 女性私密沐浴露」,而在2014年則發起屬於台灣的節日「5/25我愛我節」,2016年跟市府廣場共同舉辦活動。
其實,女人迷從最開始的初衷開展出各種服務,主張每個女生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樣子。愛自己,不是任性的理由,是懂得什麼樣的東西最適合自己,才知道怎麼愛世界,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所愛的人。
PopDaily執行長黃晨皓:即使暴紅,做新媒體還是很難
黃晨皓向聽眾告白,其實在PopDaily成功之前,已經做倒4間公司。其實過去創業跟現在做的事情差不多,差別是沒有臉書社群。直到現在創的這間公司,想到可以用影音說故事,才讓創造了PopDaily暴紅的今日。
黃晨皓在之前創業時就有一個理念,是希望能成為傳達正面力量的媒體。他某天吃自助餐時,看到電視上連續播了三則媽媽殺小孩的新聞,意識到說,原來媒體變得更龐大時,閱聽者是無法選擇自己想要的,媒體提供什麼觀眾就看什麼,觀眾喜不喜歡,交給調查公司提供的收視率數據決定。
PopDaily的族群是90後,從2015年2月到現在已有70萬粉絲,後來有韓流平台「波波泡菜日記」,美妝平台「波波妝漂亮」。為什麼大家喜歡看PopDaily?黃晨皓認為,因為PopDaily在意資訊是否能在群眾的日常生活產生共鳴,因此在社群上產生很大的影響力,發展到馬來西亞、中國大陸,所有平台已經累積超過130萬粉絲,並且持續成長。
儘管如此,黃晨皓還是認為,在台灣做媒體不容易,因為不易獲利,問題出在哪裡呢?
Q1如何和群眾產生共鳴?
PopDaily:逗人開心
黃晨皓說到,經營新媒體,每一天的每個決策,都在想要怎麼暴紅,煩惱沒有暴紅怎麼辦?但真正重點不是爆紅。
過去PopDaily做了很多暴紅議題,真正要擔心的是暴紅後,要如何營運自己的社群媒體,如何延續暴紅熱度。這就像是追女生,愉快的交談會讓她對你有心動,但一下談到長期交往或結婚,女生會感到抗拒,甚至覺得很煩。
延續暴紅的熱度,必須要讓服務愈來愈貼心,PopDaily要做的就是能逗大家開心的社群媒體。
泛科學:接受社群挑戰
鄭國威說,想讓自己變聰明,就是很有共鳴的需求。但社群媒體的發展,沒有讓人們變更聰明。
人天生就有尋求解釋的衝動,新聞媒體不斷提供最簡單易懂的解釋,水果日報下標很容易說「可惡……」「正義哥……」,提供一種情感,就像童話故事有好人、壞人,很容易產生共鳴。即使不認同這樣的情感,還是會陷入這樣的框架,並被鼓勵快速地反應。
泛科學想挑戰的是,去顛覆這樣情感式的認同或反應,以事實論證去跟群眾產生共鳴。這種方式非常慢,對社群媒體來說是很侷限的發展,但泛科學希望做到的是有根據的、提得出證據並且能接受考驗的,培養出來的社群也會嚴格檢視自己,這是泛科學自找的,但唯有這樣的社群愈大,在社會就愈有價值。
做一個一方面希望社群產生共鳴,一方面又希望社群能嚴格尖銳地檢視、監督、挑戰自己的媒體。
女人迷:不只提供想要的
陳怡蓁說,女人迷不只提供想要的,還會提供需要的。什麼議題是大家需要的?比方說政治議題,生活是由各種政治關係組成,如果不關心政治,又如何關心生活?但很少女性社群會提到政治議題。
因為講求多元議題,女人迷最常被社群挑戰的也是多元性。太陽花學運時,女人迷找了支持與反對的觀點,希望提供多元的觀點。意思是希望大家在看到多元觀點後,能夠在美、生活、職涯、甚至政治議題上,培養思辨能力。
Q2給社群媒體創業者的建議?
女人迷:夢想有影響性,就能說服別人
做媒體自古至今都很燒錢,未來也不會有例外。創業時還沒有那麼多加速器、政府創業補助,因此都是共同創辦人把畢生積蓄投入創業,燒錢直到第四年才有一點營收,那一點營收其實也不夠一個人活一年。因此要創業,就要有心理準備,覺得自己在過程可以想辦法把錢生出來,否則不要創業。
經營公司要有現金流,因此起初不只做媒體,還做電商,結果因為競爭者眾反而不賺錢。
後來專心做媒體,但媒體要有流量,沒有的話廣告主不會理你。因此前期要花很多時間養流量,和廣告主合作活動、內容,才能賺現金流。
但是辦大型活動不一定全部靠錢,有時也可以靠資源交換、溝通理念。抱持希望讓台灣更美好、為女人做很多事情,讓政府單位跟我們合作。
陳怡蓁說,擁有夢想不是虛無縹緲的,夢想有影響性,就能說服別人。
PopDaily:找到自己的方向
黃晨皓說,許多創業者給想創業的人的建議,一半的人會說不要創業,一半會說活下去。
PopDaily的成功,背後其實是來自過去營運失敗的經驗,提醒著如何可以不要遇到地雷。
黃晨皓提醒,低頭創業時也要抬頭看一下周圍遇到的人,如果不是想要合作、追隨的,就專心做好當下的事情,不要在中間就選擇其他發展。PopDaily曾經被三到四間公司提出併購需求,併購其實不錯,拿一大筆錢、可以很早退休,但最後都沒有選擇走這條路,因為覺得還沒走到終點,還可以走得更好。
而一生中重要的,除了出生,就是找到自己的方向。如果可以掌握產業,就努力朝目標前進。
泛科學:運用專業找到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反過來看,現在是內容創業最好的時代。內容雖然燒錢,可是沒有比電視台或雜誌燒錢,因為不需要有印刷機,也不必取得有線電視跟衛星電視執照,又可以觸及幾十萬人,比之前門檻低很多,這也是為什麼還是有人前仆後繼要踏入這個行業。
因此,持續經營跟找到商業模式,成為很重要的事情。
社群媒體是先聚眾,找到想服務的對象,透過經營過程把產品打磨好,社群會提供很多策略跟建議。
泛科學是垂直屬性,不是大眾內容,針對某個年齡層、特別族群。因此一開始就知道想針對誰,再來做內容創業,是比較好的策略。
要一開始就鎖定目標族群,需要有一些積累、作法、人脈,不必急著畢業就創業,要給自己積累的時間。真正的網紅是在自己身上有所積累,就能轉換成其他內容,根據你的專業,來決定要做哪些事情。